微观权力下招募海报中的视觉形象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微观权力下招募海报中的视觉形象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微观权力下招募海报中的视觉形象设计

摘 要: 本文从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出发,对二十世纪初各国招募海报内容中的视觉形象设计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微观权力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在形象设计的背后运作,从而起到影响民众的功能。

关键词: 微观权利;视觉形象;海报设计

一、福柯微观权力观中的视觉逻辑

福柯在自己的 《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权力模式———微观权力。福柯认为微观权力不同于传统的宏观权力,微观权力不是被权力集团所拥有的、以压制性的方式施加到非权力拥有者之上,而是如毛细血管般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细枝末节以规训人们。这种权力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可以占有的物,而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它无处不在,是各种力量关系的、多形态的、流动的场[1]。这两种权力模式的转换同样可以从视觉逻辑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在 《规训与惩罚》的开篇,福柯描写了犯人达米安在露天广场遭受公开酷刑的场面。那是一种令人极为毛骨悚然的极端视觉体验,“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判处 ‘在巴黎教堂大门前公开认罪’……那里将搭起行刑台,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烧焦他弑君凶器的右手,再将熔化的铅汁、沸滚的松香、蜡和硫磺浇入撕裂的伤口,然后四马分尸,最后焚尸扬灰”[2]。在福柯的描述中,权力可以借助这种极端的视觉体验给予观看者最为直接的规训。而在《规训与惩罚》后面的篇章,福柯又分析了边沁提出的一种名为 “全景敞视”的监狱模式。在 “全景敞视监狱”中的犯人不会再观看到任何囚犯被权力以 “暴力美学”的方式所刑罚,他们只能看到监狱中央那座高耸瞭望塔中永远看不到的神秘监视者。在这里,拥有 “看”的权力意味着客体事无巨细的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相较之下,作为 “被看者”的形象则成为了一种通过 “自我奴化”而确证主导者的合法性的重要途径[3]。逐渐地,囚犯心中就会长出一双盯着自己的眼睛,权力关系就这样被 “自觉地”运作到身体之中。从宏观权力给与人们视觉感官上的 “暴力美学”,到 “全景敞视监狱”这种带有象征性的视觉机器,从视觉逻辑上看这其实是一种权力与视觉形象关系的转换。权力在视觉形象的背后运作并与其结合构成了一种视觉权力,从中国封建时期帝王的龙袍,西方中世纪哥特教堂高耸入云的形式建造,直到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视觉权力始终充盈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实体之中。

二、微观权力借助视觉形象的审美化

不同于上述两种视觉权力的模式,在现代社会中,权力越来越多地通过对视觉形象这一中介的编码而实现自身的一种审美化,营造出一种属于自身话语体系下的可视性美感。这种美感掩盖了上文权力呈现的 “恐怖、神秘、权威”的色彩,以一种泛生活化的美感影响着观看者。招募海报对人具有更为明显的指向性,因此微观权力在视觉形象背后的运作力度比其他题材的海报要更强。但同时由于招募海报所指向的目标观看人群并不处于一种 “犯人”的身份而存在,尤其是在倡导着 “民主、平等、自由”价值观的西方国家,海报中微观权力的运作就需要以一种更加 “世俗化”、 “引导性”、“美感化”的视觉形象所呈现。例如图 1 这张美国于 1917 年设计 的 招 募 海 报,海 报 的 左 上 角 用 醒 目 的 黄 色 标 注 着“ENLIST”( 征募) ,左下角用问句写着 “On Which Side of the“ENLIST”( 征募) ,左下角用问句写着 “On Which Side of the Window are YOU?” ( 你在窗户的哪一侧?) ,红色的 “YOU”被特别地放大。海报中一条黑色的横线与两条黑色的竖线构成一面窗户的形状,从而将整个画面切分为明和暗强烈对比的两个视觉空间。在窗户外面的形象是明媚的阳光、飘扬的美国星条旗以及整齐排列前进的士兵队伍,喻示着他们是一群积极的爱国者。而窗户内则是阴暗的房间与一位左手揣进裤兜,右手攥着拳头放在胸前,正脸注视着窗外行军部队的适龄男青年。观察男青年的动作与神情,可以感受到他正在犹豫是否要加入队伍的行列中。整张海报以一种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视角所呈现,在无形之中拉近了观看者与海报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抵消了观者们的紧张感。当观看者注视这张海报的内容时,微观权力其实已经借助视觉形象这一中介悄无声息地内化到了观看者之上。男青年这一 “能指”,其对应的 “所指”其实就是作为观看者的 “你”是选择跟随队伍为国征战,做一名英勇的士兵,还是选择躲在暗处,做一名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其答案不言自明,这也就是为何 “YOU”这一单词会被特地放大。这其实就是一种微观权力借助视觉形象对观看者施加的一种引导策略,微观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借助视觉形象完成了一种审美化的转向。微观权力的 “审美化”在图 2 的内容中同样得到了呈现。在这幅英国于 1914 年设计的海报中,绅士帽、商人帽、公务员帽等围绕着画面正中央那一顶醒目的军帽,军帽被特别地放大。海报中的文字与图 1 同样地使用了问句来表达海报的主旨思想,并对 “YOU”加以下划线强调。但这幅海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视觉形象构建并没有像多数的招募海报一样选择人物形象为视觉主角,而是用不同类型的帽子指代社会中的不同身份,也是众多招募海报中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觉形象设计。当然,其形象背后的微观权力运作策略同图 1 大同小异。但是从这两幅海报的对比之中可以发现,在视觉形象的权力运作模式中,不同的国家倒是存在诸多的共同点,这样的共同点在下文中将有更强烈的体现。

三、观者与被观者之间的视觉权力转换

通过观察众多的招募海报后我们会发现,许多海报中的视觉形象设计普遍存在着一种共性: 一位以正脸出现,手举起来直指着海报对面观看者的人物形象。这种共性存在于多个国家的招募海报之中,图 3 至图 6 分别是美国于 1917 年、英国于 1915 年、意大利于 1915 年以及苏联于 1920 年设计的招募海报。这种海报与图 1 的视觉形象设计不同,它们被王受之称为 “指着鼻子的海报”。王受之认为这种海报能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最直截了当、咄咄逼人的还是那种一个人用手指着你的鼻子尖,喝令你做什么事情的那种,给人印象最深刻,虽然这种做法不会让你开心的,但是你肯定会觉得事关紧要,不得不看,甚至有点怕那个眼神和手指[4]。” 这些海报在短时间内 “井喷”式地呈现,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至于设计者之间是否存在互相抄袭的情况我们也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海报相比于图 1 的视觉形象对观看者能产生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以最为经典的美国征兵海报 《我需要你加入美国军队》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表情符号和肢体语言两方面去分析山姆大叔在图 2 中的视觉形象设计。表情作为一种主体情绪的表达符号,既复杂又直接。人们通过表情符号可以揣摩对方的心理意图和其中所携带文本的信息。有研究称,表情在信息传达中占据整个信息的 60%,表情可以非常明确快速地表达复杂的情感[5]。图 2 的主体形象山姆大叔表情严肃,整个面部肌肉紧绷,双眉下压,眼神中甚至还有一些带着 “威胁”的感觉,整个表情带给人一种紧张感。同样地,肢体语言也可以作为一种具象化的表达符号,不同的肢体语言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意义。海报中的山姆大叔手臂呈弯曲状,右拳紧握,唯一伸出的那根食指直指观看者,直观地给予了人一种 “下命令”的姿态呈现。如果我们抛开海报下方的文字,仅看山姆大叔的表情和肢体我们就能感到一种紧张和不安,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这件事与“你”有关。而下方的文字则对上方的人物形态作出了解释:我需要你加入美国军队。上文说到,在 “全景敞视监狱”这样的视觉机器中,观者与被观着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囚犯作为观看者是永远看不到那个 “被观的”监视者的。但在这样的视觉机器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观者与被观者之间的观看是相互的。当图( 2) 的征兵海报遍布大街小巷时,作为观看者完全有权力选择无视这些海报。但只要观者与海报发生了视觉上的接触,一个抽象的空间就被自然构建,在这个空间中,双方就会进行视觉和心理上的博弈。而存在于视觉形象背后微观权力的运作,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博弈的空间中不断对 “对方”进行压迫,构建自己的权威,夺取对空间的占领权,从而实现对“对方”的规训。图 2 中的山姆大叔形象,其首先是作为被动的 “被观者”而存在,当主动的观看者与其进行视觉接触后,山姆大叔就能以代表国家的视觉形象对观看者进行引导和规训。此时的山姆大叔已经不处于 “被看者”的身份,而是完成了从 “被动”到 “主动”的身份转换,观众们则成了 “被观者”,从而在山姆大叔形象的 “引导” 甚至 “威胁” 下加入美国军队。从表面上看是观众被海报的视觉形象所影响,本质上其实是形象背后微观权力在整个过程中的运作在起作用,以至于观众自我都没有意识到权力已经不知不觉地内化到了自我的身心中,这就是微观权力的隐匿性在发挥作用。

四、结语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特殊社会语境下,微观权力生产着某种 “话语”,这种 “话语” 引导着观看者做出 “一种身份”向另一种 “身份”的无意识转换,即作为本国的人民你有义务加入部队成为一名士兵,为自己的国家付出,这就是福柯所说的微观权力所具有的生产性。比起国家用宏观权力对民众进行压制性的强制征兵,这种微观权力借助视觉形象的运作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通过被海报所影响的这些参军的民众,他们都是自愿地入伍,反而会在战场上拼尽全力为国家而战。其实,上述这些海报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宣传广告在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它们的目的都是 “引导” 和 “规训” 观众,可以说招募海报就是宣传广告的一类。战争距离我们今日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海报里看到上述征兵海报中类似的视觉形象构建。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这些视觉形象的背后,某种微观权力依然在隐匿地运作着,并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

作者:李增睿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