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探讨“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视角下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在分析其可行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教、学、做、产”四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

项目工作室;工业设计;职业岗位能力;评价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其中,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七百万,平均初次就业率约77.4%,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只有75%左右;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727万,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总人数超过50万,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先生表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49万。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但是仍有部分企业劳动力处于短缺状态。这种迹象表明,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如何解决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就业难”的问题,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在竞争激烈的大数据时代下制定出既能保持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又能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配对的培养方式,是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通过对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一方面针对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所需知识和技能,从一线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缩短从学生到社会人员的过渡期;另一方面针对工业设计的专业创业前期不需太多的经济投入、创作时间自由、项目运行周期相对短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

工作室的由来起源于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Bauhaus),一所由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在20世纪初建立的作坊式设计学院。作坊是学院教学的主要场地和方式,是一种融合美术与工艺装饰,实现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教学平台;学生在具体的项目运行过程中与经验丰富的人士合作学习,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工作学习,不仅方便学生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课程结束时,以产品的方式展示教学成果,取得企业生产的订单,创造经济效益。可以说,作坊的形式就是我们今天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雏型。这种作坊式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今天的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具体的项目(设计)任务驱动教学进程,一方面借鉴行业、企业的项目运作流程和项目管理制度进行课程设计、课堂管理及教学评价,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创造性、抗压性和协同性等职业岗位能力;另一方面引进行业、企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评学,并以产品的形式展现教学成果,达到产教融合。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倡以工作室为平台,围绕行业、企业具体设计项目,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氛围中,接触真实的设计任务,完成“设计—产品—商品”的完整流程,强化了学生工作过程体验、职业岗位能力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与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培养模式

(一)可行性分析

1.有利于学生“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以往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导向,充分整合、利用校企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环境下体验项目任务、项目策划,及实施方案、生产、销售等全过程,并从实时评价反馈中解决专业问题,进而获得专业实践技能。学生通过具体化的实践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其信息处理能力、整体化思维、系统化思考等职业能力也得到充分提升。

2.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统一性

项目工作室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项目工作室教学以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灵活性强的选修课程,增加培养方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还能根据项目团队人员的组成结构(教师、学生、企业、企业人员等),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借助学院教师扎实理论知识和行业、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通过由学生实践操作,全程监控项目进度,提供实时反馈,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人才与缺口”等偏颇的矛盾,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3.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

在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环境下的学生,其身份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名设计师或公司员工的角色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避免学生以一种“无责任、无压力”的身份参与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4.有利于实现产教融合,提高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明确的项目任务展开,学生在工作室导师们(企业、行业人员及学院教师)的指引下展开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等各项任务的实施,完成从“设计—产品—商品”的整个工作流程,让学生深入市场,促进学生与企业设计人员、营销人员深入合作、交流,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职业操作技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第一手信息和实践知识,积累相应的市场经验。通过“教、学、做、产”四位一体的教学平台,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

1.制定与论证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企业和行业共同就工业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实施条件与保障等方面进行商讨,并据此进行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往工作室教学模式方向上倾斜:从企业行业的需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特点出发,制定出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权衡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在工作室教学中的比重;从项目的性质出发,适当增减授课的内容,协调好课程授课时间的长短与地点的更迭,保证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教学成果的产出。

2.导入课程开发评估标准

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为指导,以项目运行过程为落脚点,在课程的开发中逐步实现授课与授业的融合。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以工业设计行业岗位标准和评价标准来拟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课程评价标准及方案实施计划等内容,根据项目的性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深化拓宽相应知识领域,融入以培养诚实守信、刻苦耐劳和团结向上等高尚品质为目标的教学内容,通过行业、企业人员把握设计进程,学院教师把握教学规律和方法,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

3.筛选工作室教学项目

项目在工作室的筛选条件需要满足:一是适合课程教学;二是具备可操作性。以产品设计和创意概念设计项目为例:(1)产品设计项目针对企业生产链中的某一系列产品或下一代即将开发的产品而进行的形态或使用方式等内容的改良或开发。该类项目具有完整的市场资料、成熟的生产工艺、明确的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项目的运行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学院教师为辅,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人员的管理、生产经验,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中的实践能力学习。(2)创意概念设计项目主要是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竞赛项目和企业后期产品开发或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一定趋前性的设计方案。该类项目主要以学生创意思维为主,抛开形态的束缚,以“天马行空”的方式重新塑造某一使用功能,再赋予一定的形态;项目的运行以学院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为辅,在保证概念新颖的同时,使概念产品化,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中的理论能力学习。

4.制定项目运行管理制度

结合行业、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制定出既有企业管理模式,又能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运行管理模式。在工作室项目教学中,参照行业、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式,在项目运行中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赏罚制度,按项目设计流程对项目小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分工,明确学生在项目中的岗位及职责,并根据工作室的运行需要,灵活调整学生的工作性质,保证项目的运行处于完整的设计系统中。

5.推广及转化教学成果

产品商品化产品设计项目中的教学成果无论是在形态、材料、工艺、成本上,还是在市场、营销等因素上已有一定的基础积累,实现商品化的基础扎实,容易被推广转化。同时,在推广转化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可开始进入下一代产品开发工作。创意概念产品化。一方面可作为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竞赛的参赛作品,以公众的方式检验设计的创新性及可行性,借助“互联网+”方式(如众筹)实现创意概念的产品化;另外,行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业链的特点,将创意概念列入到其产品链中的下代产品或衍生分支产品的开发方向。教学成果维权保护。利用专业的保护手段,根据项目成果的性质申报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确保成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一)教学评价机制

工业设计项目工作室的评价机制以行业、企业项目开发运行周期和预期成果为标准,由行业、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制定出具体项目的评分标准及奖罚制度。严格执行并记录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考勤、进度和成果等数据,在项目运行后期阶段,以制定的评价标准配对收集的数据,逐项评分,算出总分,做出奖罚处理。项目结束后,项目运行中所有记录的原始数据与工作室的评价标准及制度将公开化,接受大众的监督。

(二)教学奖励机制

1.教师层面绩效分奖励。

对辛勤付出的指导教师,学院(或系部)需严格按照绩效方案,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给予对应的绩效分,并在相关的教学评比活动中优先考虑;如学院并无相应的绩效方案,那么应把这类教学活动列入到相似性质的奖励方案中,以保证教师的利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经济奖励。在以学院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为辅的开发项目中,与行业、企业签订相应的项目开发合同,收取适当的开发费用;在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学院教师为辅的开发项目中,企业应保留其基本工资,学院需给予其对应职称课酬。

2.学生层面学分奖励。

通过参与项目工作室的具体工作,学生可获得相应的综合积分,此类积分可积累到学生参评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评比活动中;项目中的方案如若被行业、企业认可并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或创意概念方案,且获得省级专业竞赛三等奖以上奖项,则可为学生免去该门课程学习,自动获取课程的学分;同时,学生还可把该创意概念进一步深化,并完善为毕业创作。经济奖励。对项目中被行业、企业认可并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或创意概念方案获得专业竞赛一定名次的设计方案,企业或学院应根据具体奖励制度,给予一定的经济酬劳,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经济压力。

作者:方景荣 谢唤婷 沙海银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