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工业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主要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特色,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不同。通过对理工类工业设计学生的特点及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在艺、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增加综合训练阶段,课程群与设计课题相结合。并深入探讨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
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工业设计作为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创意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前发展的有力助推。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的基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在理工院校的机械学院(系)里,生源为普通理科学生[1]。本文针对理工类生源的具体特点,通过对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总结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相关问题,为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工业设计经历了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巨大变化,内涵和外檐也在不断扩大,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不能继续以前的套路,而应与时俱进,从学科交叉和综合化的角度,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课程群的理念作为体现综合性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传统的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和造型基础相关的课程,对于理工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并无明显区别,针对性不强;另外,在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提倡知识的多元化和学科的交叉,但在基础课程群的课程设置方面却无明显体现。
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
1.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路。
原有的教育模式指的是三段式,即把设计学科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部分,每部分中包含了若干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往往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把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理工类的工业设计提倡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开设了艺术类和工程类的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艺工难以沟通,各自为政。传统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但是各门课的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2.以能力培养为依据,整合并重构基础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
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群建设的依据主要指的是:把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下已形成的课程体系或知识全部分割、打散,重新组成若干具有系统性并相互联系的整体,并把学生某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各个系统内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时除了应具备基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当的理论修养外,还应具备对工程基础知识的了解。根据这些能力的需求,把相关课程的知识打散,然后重新组合。例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设计速写几门课程在授课内容上都包含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平构、立构中的点、线、面构形与素描和速写中用线条对形体的表现;色彩构成和色彩写生中的色彩原理;还有构成课程中对于构型的创意方法等。把这些课程中具有相似内容的部分提取出来,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重新组织形成系统,构建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教育教学论坛掌握的知识体系。
3.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体现“模块化”理念。
外国已有部分大学采用模块化的理念进行课程系统的组织。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3]。按照这一理念的思路,在基础课程群内部建构不同的模块,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各模块内部互相联系的基础。可分为:基础造型模块、理论修养模块、创新能力模块和工程基础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安排基础课程中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模块与模块之间按照内容的深浅组织前后顺序。
三、在艺、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
1.根据理工类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
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的是没有绘画功底的工科背景学生,相对艺术类而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强,文化课基础扎实,但发散思维能力差,缺乏基础的造型能力和美学素养。针对理工类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制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时,以准确的表达和严禁的表现、表现融合创意以及功能的创新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素描课的教学中以结构素描为主,静物从原有的水果、石膏等变成小家电或工业产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并激发想象,从注重表形到注重表意。
2.打破艺工壁垒,在设计基础课程群中加入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
以往对于理工类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设置与艺术类并无明显差别,在技术类与艺术类课程上也只是机械相加,缺乏交流,原有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作为单独的模块没有很好的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应该在入学之初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就把工业设计艺工结合的特点强调给学生,向建筑工程制图学习,在基础课程中规范基础造型的比例与尺度关系,为更好的向工程实际过度打好基础。
3.在本科实行双师制的基础上,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工业设计的导师队伍中。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4]。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生质量有所下滑,为了更好地配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国内高校已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担任,工程技术背景不强。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应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导师中,指导学生更好的把设计知识与工程实践进行衔接。
四、增加综合训练阶段,课程群与设计课题相结合
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就是在基础课程末尾加入综合设计实践的环节,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设计表现,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衔接。
1.创新综合训练的教学形式。
在基础课程群的全部课程结束之后,拿出一周时间以工作坊的形式加入综合训练的阶段,有益于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工作坊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英文简称Work-shop,最初主要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5]。工作坊最早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在基础课程综合训练的环节导入工作坊制,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在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基础课程综合训练阶段并不一定要是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而应针对基础课程的特点,选择能把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并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如通过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造型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具备了创新能力和基本的机械图学常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在工作坊中进行以图形构成为基础的简单的产品造型设计并配合图学知识画出可用于生产的产品平面图和三维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不自觉地把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并综合运用。
2.聘请专家进行讲座。
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聘请企业的一线设计人员或者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讲座,讲座主题可以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为学生讲解基础的设计知识在实际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前沿的设计动态或理论为讲座内容,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把理论问题和实际相接,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总结
基础课程群的建设是把基础课程按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将基础知识打散并重构的过程,体现了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对高校的设计专业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群的学习,可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工业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专业,理工类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石林 刘贵杰 王乐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峻霞,赵俊芬.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体系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05,(3):51-52.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70-71.
[3]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装饰.2002,(4):14-15.
[4]王鑫.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一个文献综述[A].刁孝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林书兵,田榕.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探析[A].魏信.岭南论坛2009[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