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设计思维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 :工业设计教育的革新需要思维的创新作为引导。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围绕设计思维与工业设计教育改革这一主题,从设计思维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工业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局限性,探究设计思维学习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并提出设计思维驱动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以期加强设计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设计思维 ;工业设计 ;设计教育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随着设计思维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其跨界思维的特点为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创新性工业设计人才提供了新思路。设计思维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论在提高高校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将多学科进行串联,对提升高校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多学科团队、培养多学科复合型设计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设计思维概述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论,可分为定义问题与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设计思维已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设计思维在国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1969 年,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概念首次在赫伯特 • 西蒙的著作《人工科学》中提出[1]。1987 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布朗教授在《设计思维》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设计思维”这个概念[2]。1992 年,布坎南发表了“设计思维中的难题”的文章,提出设计思维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可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3]。2005 年,斯坦福大学建立了 D.school 设计学院[4]。D.school 的教学理念为“设计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5]。D.school 将设计思维分成五大步骤 :Empathy 同理心思考、Define 需求定义、Ideate 创意构思、Prototype 原型实现、Test 实际测试。在 21世纪,设计思维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演变成了不同的变体,虽然阶段数不同,但都是采用西蒙 1969 年模型中的相同原则。同时,IDEO、FROG、IBM、D.school、Peer Insight、 英国设计委员会、LUMA 等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对设计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延伸出设计思维流程的不同变体。
2 工业设计教育的局限性分析
2.1 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分析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却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跨学科间的紧密度不够、课程体系与社会脱节等问题。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对学生表现技法上的培养,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对用户和市场的研究较为薄弱。导致高校工业设计学生毕业进入企业或设计类公司并不能从一名学生迅速地转化为职场人。工业设计在不同类型院校的课程设置上有所区别,艺术类院校多注重提高设计类学生的造型和审美能力,着重于表现技法上的培养。工科类院校开设的课程上多以技术、工程类课程为主,辅助以美术基础知识,但是还未找到平衡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跨学科的知识上获得的知识较为浅显,教学效果不够突出。课程中缺乏一些创新教学内容的融入,难以让高校学生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2.2 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性较弱,存在以下问题 : (1) 在教学中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授课主要是“PPT+ 讲课”的模式,存在“老师讲授,学生学习”的现象严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交流机会较少,并且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效果低[6]。(2) 教学中引用的设计案例多来自于网络,与学生距离较远,案例的典型性和针对性弱,使得学生大多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并且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应用与实践的环节,或者在实践应用环节中对学生的考核标准较低,导致学生对实践环节不予以重视,从而导致动手能力较差。(3) 教学中与企业脱节,在课程考核的时候没有按照企业的考核标准来严格要求。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差距。(4) 教学中师资队伍多是单一学科背景的老师,或者只有教师职业背景,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
2.3 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分析
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单一性,设计类人才供需矛盾。(1) 工业设计教育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存在门槛较低的问题,导致设计类学生泛滥,但是企业用人标准的不断提高及合适岗位缺口较少等现状使得毕业后转行的学生数量较多 ;(2) 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高校毕业人才存在仅仅掌握设计美学知识,但结构、技术方面存在知识薄弱或缺失的情况,学科能力的失衡导致复合型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当下制造业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 ;(3) 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工业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但是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多是侧重于理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实践课或实践课比例相对较少 ;(4) 培养方案与就业脱节,工业设计毕业生存在设计理想化、学院气重、可行性弱等问题。综合能力远远低于企业的用人要求,导致毕业后一部分工业设计学生就业难、就业满意度低或者直接转至其他非相关行业等问题。
3 基于设计思维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意义
3.1 培养设计者的多维度视角
设计者应该拥有分析事物复杂性的能力,而设计思维可以帮助设计者理解复杂性问题。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产品设计师的思考过程往往是直接跳到解决方案,即关注于产品造型、外观的设计。但是,这样的思考模式往往会使设计者避重就轻,考虑问题片面,解决问题方式单一、设计产物缺乏内涵等。而设计思维具有整合性这一特征,其涵盖战略、管理、市场、制作、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各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工业设计学生改变单一的思考模式,增加多维度的思考。设计者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设计者设计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加其思考问题的维度,帮助设计者打开思路,发散出更多创意方案,最后聚焦于最优方案。在工业设计研究领域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最先提出了“事理学”方法论,讲究从“造物”转向“谋事”,强调设计过程需要进行分析、归纳发现设计对象的本质,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设计思维方法论的学习可以帮助工业设计学生培养全局观,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3.2 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
2017 年来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工业设计是工业产业链中的一环,衔接着资本、企划、技术、制造、销售等环节。其交叉学科特色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设计思维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跨学科的问题解决方法。其跨学科的特性既符合工业设计的交叉学科属性,也可以采用“设计 +”的模式衍生到各个学科,乃至于社会的多个领域,带动多个学科或行业的创新发展。设计思维有利于打造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它具有很强的学科适配性,其特性能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生、老师的跨学科和跨专业间的学术交流。同时,设计思维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可以使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的范围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设计类的岗位,设计类的学生也可以担任高层管理,发挥设计领导力。因此,将设计思维这一创新方法论根植于工业设计教育中,有利于多学科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3.3 提高设计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维是一种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其旨在从思维层面创新到指导实际行动上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往往由思维方式所决定。惯性思维模式下,设计者往往最先考虑解决方案,但设计思维模式却引导设计者从原因入手,率先追溯问题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出现偏差往往是由于前期阶段忽略了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或者是研究的不够深入。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因此以设计思维方法论作为指引,利用设计思维研究工具能高效率且高质量地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且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国际知名的设计心理学博士 Susan M. Weinschenk 曾在《设计师要懂心理学》中提到 :“如果不了解用户需求就去开发产品,需要投入 100倍的开发花费用于修复错误……”[7]。可见,设计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提高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降低失败的风险。
4 基于设计思维的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策略
4.1 增设课程
4.1.1 引入基础教育阶段
将设计思维的相关课程引入儿童早期阶段。儿童早期阶段主张锻炼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儿童早期阶段可塑性强且可培养空间大。同时,国内外对于在基础阶段的“设计思维”课程开展的研究进展也显现出设计思维的价值与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将“设计思维”引入基础教育阶段。设计思维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够通过“设计”促进“教育”的形式来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分为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教育阶段。因此,在“设计思维”相关课程设计上应当遵循不同教学阶段的培养要求及目标。在内容方面,设计思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所涵盖的内容综合性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授课形式上,多样化且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和注意力 ;在问题的思考方式方面,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儿童、少年等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专注力不强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将设计思维的理念运用到一些儿童类节目的策划与设计中,提高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力。也可以开发更具有趣味性的情景化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1.2 引入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需要培养出创新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等专业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也要锻炼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设计思维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性思维。为适应当下高校内部对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概念的重视,进一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 着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计上增加设计思维方法论等相关课程,增强工业设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突出思维学习对工业设计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学生学科交叉意识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开设跨学科联合创新设计课程,打造多学科背景教师联合授课团队,以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形式开展,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和自发性 ;(3) 以实践促教育,搭建校内学院联合研究平台或校企合作平台,多开设实战性课程,将设计思维流程性的方法论嵌入已开设的课程,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在提升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设计的现实意义,避免设计唯理想化,应与企业的需求接轨。设计思维方法论相关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工业设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思维整合了设计、商业、技术三个领域的问题,能够培养工业设计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意识。
4.2 建立跨学科教师团队
跨学科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突破专业知识,发散思维[8]。高校设计人才的设计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搭建跨学科师资团队。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或项目的需要,采取跨学院、跨学科教师的组成方式。跨学科多元化团队的搭建对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具有显著意义 :(1) 可以拓展工业设计类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弥补单一教育背景下教学不够全面的问题,使得课程或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导师来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促进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沟通,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跨学科团队的形式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整合和资源利益的最大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3) 极大提高了设计的现实意义。工业设计本身属于交叉学科,细分之下涵盖了多个领域。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下,专业老师的知识面难以覆盖每个课题领域。跨学科教师团队的搭建则有效避免了设计中最易产生的唯理想化和纯外观设计。在课程中,对应领域教师专业性的指导能更好地发挥设计类学生的创造力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更多具有商业价值或者社会意义的好设计。因此,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4.3 校企合作
工业设计本身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学校的基础课程中需要加大设计实践的比例,将产学研融合的新思路植入课程体系中。当下高校工业设计类学生的设计普遍存在理想化、落地难等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已经成为常态。虽然工业设计的课程设置中包括结构、材料、工艺等相关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稳定在校任职的实践型教师人数相对较少,部分在校老师是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内的项目经验和工作经验,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经验不够丰富。在校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仅限于书本及网络资源,难以在校内得到实践层面上的提升。而企业的参与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即产品主要是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造型固然重要、但是其必须要考虑商业和技术的可行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的平台,增加企业实习在课程分数中的占比,突出了企业实习的重要性。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在教学环节方面保障学校和企业人员沟通的可持续性,保障合作的顺利开展,使企业人员全过程、动态化、持续性的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质量,实现成果共享,有效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和效果[9]。
4.4 跨专业工作坊合作
共创工作坊是指将不同背景、不同经验领域的关键人员邀请进来集中一段时间共同为某个目标而工作。共创工作坊有助于团队内部对目标达成共识,并结合专业知识和商业判断,共同产出符合用户需求且具有可行性的概念方案。高校需要积极推进设计共创工作坊开展,并在人员构成上主张跨学科、跨专业。团队的成员构成上不再是单一性的设计类学生,可以采取不同学院联合及不同学科合作的方式,召集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打造更具多元化的团队,培养出更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人才。除了学生团队要积极向跨学科、跨专业推进之外,还需要组建高质量的跨学科教师团队,倡导教师团队运用设计思维方法论来指导设计工作坊的开展,将设计思维的五流程实际运用于工作坊的项目开展中。共创工作坊相较于传统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及能动性,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然融入和思维发散。整个工作坊的参与过程也是每一位参与者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工作坊期间,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形式开展,倡导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学生可能会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综合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可延伸出更多的教学形式与课程内容。以共创工作坊为合作平台,将各专业的人才紧密结合,打造 T 型人才团队并且真正解决问题。跨专业工作坊的开展加强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对学科教育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 结语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直面问题,从创新思维出发积极推动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设计思维这样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法,为突破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目前,设计思维正发挥着其强大的创新活力,打破了工业设计教育的局限性,促进了工业设计教育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体现了交叉性学科的特色。其在教育中的研究与发展对高校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具有重大价值。
作者:杨一帆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