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双元育人模式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应用型高等教育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校企双元模式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从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作业改革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拓展、双师型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组织结构的转型与变革,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产业需求的全方位融合,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关键词:校企双元;教学创新;方法
改革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型,工业设计师的培养应顺应时代发展、多元需求以及互联网背景,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紧密结合,设计师不仅要成为产品开发方案的提供者,更要使设计优化整合新技术,这也对课程体系的迭代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在各院校中的设置主要有艺术类工业设计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两种,课程设置也因院校性质或所在学院倾向性有所不同[2]。部分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并开启校企合作、项目竞赛等新的教育模式,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应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
1重构课程体系
1.1构建课程新模块
根据企业流程提炼出专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模块,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项目训练当中,专业课程模块为核心能力的形成进行服务,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由浅入深,达到项目能力需求、岗位技术需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训练体系,改变先基础后项目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可提前进入项目实践训练[3](如图1)。
1.2打破课程界限
例如,电子入门和产品结构设计课程,学生在后期项目中采用多教师指导的模式,将产品内部元器件和外观造型结合设计,使学生在动手设计过程中逐渐掌握产品设计的结构和原理,真题真做(如图2)。
1.3增加交互与用户体验设计的课时和学分
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设计者在关注产品外观的同时,将功能与信息交互设计进行有效衔接,让产品与使用者间建立联系,实现“非物”的转变[4]。对于设计师而言,需要重新考量设计内容和对象。例如,手机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学习和娱乐需求;冰箱设计要考虑对食品健康、存储分区及搭配的需求;实现产品与用户“0距离”,增加人性化服务设计。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交互设计和技术将会在产品设计中进一步应用,因此新的课程体系需要顺应发展增加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和学分。
1.4物联网应用到工业设计中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为工业设计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除了考虑“人与物的交互”外,还要考虑“物与物互联”,这对设计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这部分的内容,也可与物联网专业合作,在工作室、工作坊和项目教学中予以体现[5]。
2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体系重构后,一门课程可能是多门课程间的整合,对授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多项教学任务。教师可在教材之外,提前准备一份“教学指导书”,将学习内容、教学时间、推荐参考资料及具体考核方法等内容详细列出。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推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轻松了,学习过程有趣了自然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设置小组辩论、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将课堂交给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增强其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将自信心转化为学习动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有效地把控和整合,压缩讲解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上课的前、中、后多个时段留给学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间针对教师所给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甚至讲评等。
3课程作业改革
整合后的课程因自身性质与特点对学时章节的安排也会有所调整,不同的章节将理论知识与项目案例相结合,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每章节可适当安排相应的专题训练供学生拓展学习。例如,在产品结构设计课程中,将拓展训练课题设计为“手机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分析”,要求拆卸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分析电路组成,设计统筹画出原理示意图,并进行收纳展示,通过拆装训练,学生不仅认识了基本元器件并掌握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在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充分了解其设计原理,为后续设计奠定了基础。
4构建符合新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的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
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场所需满足各种材料的加工,场地内设备需达到生产性的要求,满足教师边授课边实操的需求,同时每个实验室配备至少一名实验教师,学生课程外也可随时咨询。在实训中心中,每个班级一个固定教室,学生课上课下均可在固定教室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在这里可以完成中小型产品的加工制作。
5建设实践平台体系
学生进入大三后,可进行双向选择进入实践平台体系,通过工作坊、实习考察、国际合作项目等内容,提升设计实践的创新能力,开拓国际化项目,提升沟通和交流能力。具体方式如下:工作坊以2—3名教师队伍组成,教师专业背景不尽相同,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加,团队通过合作方式组建,根据各自擅长的方向进行组合,如有偏差,教师可稍作调整,确保创建一个交流畅通、表达多元化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学生不限于本专业学生,可与机械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通信等专业组合创建工作坊或竞赛小组,指导学生真题真做,孵化产品,还可与企业项目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保障。为提高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契合度,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学生可参加企业和其他机构发起的校外工作坊和考察交流,联合国内国际学校和企业进行短期培训和交流,学生可根据实际项目的时间和学分要求针对校内的课程和学分进行置换(如图3)。
6双师型教师培养
教研室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专业能力和知识都是有限的,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不能按照现有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控制专业方向。这样会限制专业和学生的发展,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专业知识也会逐渐退步。所以除了学期常规教学计划外,专业教研室应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定期参加国内外比赛,举办专业类专题讲座,促进专业融合创新的工作坊,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讲解当前市场产品的发展,介绍目前市场用户的心理需求,定期带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与专业人员面对面学习等。逐步建立一支熟悉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创新改革热情度高、团队合作意识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7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设计师,对于所学的知识体系具有广而大的要求,学生应具有超前的设计思维,给企业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需要熟悉大量的工作产品,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技巧,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因此,学院、校教研室和专业教师需要定期更新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及时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助力学生专业发展,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
作者:巩飞飞 王楚鑫 孙旭瑶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