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自适课程群建设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业设计专业自适课程群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业设计专业自适课程群建设研究

摘要:为适应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中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课程建设研究。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以线上线下行业企业的调研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探索;以自主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建构“自适”课程群的主张。提出人文素养课程群、工学基础课程群、动态交互课程群和创新实践课程群等课程群建设方案。“自适”课程群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的习惯,适应未来国家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新工科;工业设计;自适;课程群;建设

引言

本文从课程群建设的分析研究入手,对工业设计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经济特征,从战略性、创新性、系统性与开放性等发展目标去思考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自适”课程群建设的主张。以此适应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中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适”一词出自《庄子》中“自适其适”,其中之意可以理解为是自我认知和独立人格的构建。本文所指“自适”,是指在专业教学中,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动性,从学习原点、学习过程、学习预期及个人发展方向等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认知。“自适”课程群,是指具有学生“自适”特征的、可以以模块化形式建立的关联性强的多门课程的组合。如:人文素养课程群、工学基础课程群、动态交互课程群和创新实践课程群等。

一、工业设计国内发展现状

(一)工业设计专业门类设置。2010年以后,随着国家的一系列发展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出台,工业设计在国内的专业认知度也得到了快速提升。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对工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的专业划分,新专业目录将工业设计设置在工学门类下的机械大类,将艺术类招生的工业设计专业更名为“产品设计”。这就对工科机械类开设工业设计专业和艺术类的产品设计专业的的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工科院校从培育创新设计综合类人才的角度开始重视并发力于工业设计专业,尤其是重点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的专业排名快速靠前,这反映了工科院校具有雄厚、完整的学科布局支撑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工业设计方向研究生招生。从我国工业设计方向研究生招生历史来看:1993年成立首批工业造型艺术硕士点(现设计学),2000年成立首批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点,2002年成立首批工业设计(机械学硕)硕士点,2008年全国34所院校开始招收艺术硕士(MFA),201O年新增26个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点,2011年新增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设计学一级学科,2018年对71个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点进行调整,2019年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高峰论坛的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应变”,全国50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的核心内容是在工业设计调整到机械工程学科下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本科该如何培养的问题。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在“自适”的变化与调整,研究生的招生情况的调整关联本科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工业设计专业就业。从我国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来看:在2000年初期,国内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价值认识不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强烈,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南方特别是在广州、东莞、杭州、上海等地区就业较好,北京、青岛地区勉强就业,东北等地区很少能找到适合的职位需求。即使有的企业招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往往从事的也是简单的绘图工作,影响这个时期企业的人才需求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加入国际贸易大循环体系后,随着出口产品的增多,激发了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外观美化的设计需求,产品设计人员更多被定位为“美工”。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世界贸易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对高价值品牌以及全链条产业话语权的争夺的需要,产品的研发被提到了更高的层级。基于这样的改变,市场对产品设计研发人员的定位由早期的单一能力,转向为具有跨学科系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人才需求特征。工业设计专业所属学科过渡到艺术设计学与工学共同支撑的专业格局,这种格局优势逐渐得到国家、社会、企业的重视。近些年,国内企业迅速崛起,企业设有工业设计研发中心或设计部门,同时也面向高校招聘工业设计人才。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高质量需求与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符合度”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合理的金标准。因此,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能够为社会服务、是否具有特色是是高校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要问题。

二、“自适”课程群建设是以自主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构

(一)“自适”与自主学习。“自适”是自我认知和独立人格的构建。本文所指“自适”,是指在专业教学中,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动性,从学习原点、学习过程、学习预期及个人发展方向等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认知。“自适”课程群的提出,其理论基础是自主学习理论。大学的教育模式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与自我控制密切相关。自主性学习能力也是从人的童年期开始逐步培养、训练而成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不光靠教师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计划、实施手段和验收标准等内容,是否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实现自定的目标,并能克服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仅是在专业领域中,还应在其他更广泛领域中去锻炼与提高自身能力。其次,大学的学分制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方式。每个专业都有近200个学分,几十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大量的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更为重要,学生需要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内容及扩展学习领域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关键。这里所述大学教育教学特点是自主学习,丝毫没有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自主性学习人格的养成是教育的最高目标[1]。自主性学习的计划、执行、检验都必须建立在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基础之上[2]。所以本文提出“自适”一词,以非原意所指的“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而是建立在能够自我控制基础上的自我学习,去实现学生本体的大学目标,甚至是人生目标。

(二)自主学习理论。当前,国外自主学习理论划分社会认知、信息加工等众多学派。本研究是从自主学习的操作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的意志理论去梳理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群架构的。自主学习的操作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的操作主义理论主要根据是Skin-ner的操作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强化、自我评价、自我目标实现的一套程序性的过程来反映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并建立的过程[3]。自主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主要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Rogers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思想中。Rogers认为:能够根据变换的需求,学会自主调控学习并适应需求,始终坚持通过持续性学习而生成新的能力的人才是有教养、使人信任的人[4]。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是人格充分发挥除作用的人。这种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独立自主性[5]。自主学习的意志理论。自主学习的意志理论是提出者是心理学家Kuhl(德)和Corno(美)等提出。意志理论和动机理论共同构成人的行为动力,他们分别担负自我激励和自我坚持的任务。是自主学习的控制过程[6]。

(三)“自适”课程群。“课程群”即按课程的内容的相关性,从培养目标、开课顺序、内容衔接、实践操作、成果展示等层面,将课程组群。文章是以大连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进行研究,分三条主线进行思考:第一条线是以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相关矩阵进行分析。第二条线是对国内多所同类高校的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对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企业的负责人的访谈进行分析。第三条线是对学生就业及升学的调研访谈及全国工业设计研究生高峰论坛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经过同行专家、一线教师反复教研,从对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学时比例、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形成新版培养方案。“自适”课程群建设观点,是基于工业设计专业及设计学科特色进行的主张。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思想不同于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性创作思想,也不同于工程师的严谨逻辑性的制作思想,而是在有限理性下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而进行的对人造物的改造与创新[7]。“自适”是主张个人觉知并适之的思想,体现在“自明+自悟+自为+自足”的因素力量上。这就可以解答为什么有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去做了汽车造型设计工作,有的毕业生去做了家电产品设计工作,有的毕业生做了设计管理、做了绘图员等方面的工作,还有的毕业生选择出国、选择升学等,都是因个体专业自适因素与专业水平等决定的。因此,“自明+自悟+自为+自足”这四个因素构成了工业设计专业丰富的人才培养形态。“自适”课程群的建设宗旨:第一,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出发,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注重“自适”思想和专业兴趣的引导,使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具备国际视野、人文情怀与艺术感悟等基本素质能力;第二,从工业设计专业学科背景出发,在工学类、设计学类课程中注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经济特征的课程内容融入,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与自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领悟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能够“自适”的并主动的去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强化与拓展创新课程体系;第三,从工业设计人才社会需求出发,以产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对应关系为目标,在专业特色课程、任选课程和实训课程建设中,注重将企业项目、企业设计师引入课堂环节,注重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企业的需求与设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自适”特点,主攻兴趣课程,做好与企业的对接,以此适应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中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四,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升学的需求出发,在专业主干课程、顶峰课程和专题实践课程上,注重战略性、创新性、系统性与开放性等课程内容建设,以“自适”思想为导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的放矢研究报考志愿。

三、“自适”课程群建设初步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自适”课程群建设方案的主体思想就是将课程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归类,并在教学中将上述的一些自主性学习方法贯彻到课程教学、课后辅导、设计实践等教学环节,打通课程障碍,形成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自适”调节,在综合训练中选择自己的设计研究角度或方向,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主动学习。学习效果表现在综合作业训练上,对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作业,要求有关联性,形成作业反复迭代,最后形成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的作品观念,提高学习效果。课程群建设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一)人文素养课程群建设。基于立德树人,强化新工科建设中意识形态的引导,将工业设计导论、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专业英语、工业设计前沿及发展课程共同建设成“人文素养课程群”。旨在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素养,在设计实践中能够正确分析与解决工业设计的问题。《工业设计导论》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是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及主要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提出“自适”思想,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启蒙,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的学习。《工业设计史》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并梳理工业设计发展重要史实,明确历史呈现的是片段化内容,鼓励学生拾取片段,主动学习并整理、分析真实的历史情况,建立系统的设计历史观。《工业设计专业英语》是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与信息的翻译能力,以及对外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点,教师做好课上教学与课后引导,鼓励学生能够阅读外文文献,了解近年来国际工业设计的新成果和新动向。在《工业设计前沿及发展》中,介绍工业设计前沿领域的各种资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专题的自主调研与分享,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设计和研究方向。以上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贯穿本科教学始末,为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学基础课程群建设。基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理工科学习基础,建设电工技术、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平台课程,以及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建设产品造型基础、人机工程学、材料加工技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科理论素养,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设计人才培养需求。《电工技术》课程讲授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工程制图》课程讲授与专业相关的绘图、识图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工程力学》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解决后续设计课程中需要解决的力学问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机械设计编程和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产品造型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自然物和人造物的造型规律与结构、力学、材料、功能、审美的系统关系,并能够在产品设计中进行机械结构等的应用;《人机工程学》课程为工业产品设计提供人机关系方面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设计的宜人性;《材料加工技术》课程为学生从事产品设计奠定材料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从选择材料及表面处理方式方面优化产品设计。以上课程重点在于夯实工学基础,从机械工程学科角度结合专业所需的工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培养,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设计人才的需求。

(三)动态交互课程群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设计综合表达能力,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注重静态课程与动态课程的交叉融合,在已有的静态课程的基础上,将专业基础课程产品语意学,专业主干课程产品形态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交互设计、家具设计、机电产品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等课程进行建设,开发“动态的交互式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的“自适”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专业知识共享、答疑、作业反馈。满足随时随地即可学习的动态学习过程。《产品形态设计》《产品语意学》课程都是培养学生运用造型语言传达信息的能力。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做好课程设计的开发。基于前期的造型表达能力训练,对于专业特色课程《交互设计》《机电产品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导,通过产品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产品样本、设计手册自主完成产品设计,并与实践环节中《Arduino实践》《产品拆装分析与实践》《产品概念设计实践》课程实践形成一一对应的课程群建设。旨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爱好,“自适”课程。将理论学习通过动态学习扩充学习内容,再通过一一对应的实践训练,对设计、技术、创客及众筹有全面的系统的掌握。

(四)创新实践课程群建设。国家鼓励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工业设计本科教学课程内容上应给予重视[8]。根据产品设计流程将设计调研、创造性思维、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文化研究与设计、服务设计共同建设成“创新实践课程群”。旨在与产业发展和实践前沿保持最短距离,通过研究小组结合创客模式,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优势,深度参与到设计流程中,真正将课堂作业落地,走入市场。专业基础课程《设计调研》《创造性思维》《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是设计开发流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设计调研是洞察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主要途径,能够为产品开发提供详实的研究基础和合理客观的可行性预测;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技巧;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是设计表达的方法之一,包含二维设计、三维设计、动画等,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方法并能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模型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对产品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产品材料及加工工艺的认识等。专业主干课程《产品开发设计》重点讲授在管理与规划产品开发过程中从客户需求的确认,客户需求转化成产品指标,生成产品概念,选择产品概念,测试产品概念。设计环节是对拟定的课题设计实践。个性化发展课程《产品文化研究与设计》是培养学生对文化符号的提取和表达能力,对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相对应的创意设计。《服务设计》培养学生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树立系统的设计观,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规划服务、组织服务资源、执行服务活动的能力。创新实践课程群的建设是基于产品开发设计流程中重要环节的知识、能力训练,课程群建设前期的基础是跨年级学生以“自适”特征,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的交流与学习,工作室面对的是地方产业的需求、校园文化、区域文化等的服务设计。通过课程群建设,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加有针对性与建设性,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更加的“落地”。

四、结论

本研究是基于多年的专业基础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总结,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行业企业专家的咨询,在总结专业优势和不足的前提下,对新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建设,并提出建设人文素养课程群、工学基础课程群、动态交互课程群和创新实践课程群等初步方案。旨在通过课程群的建设,给到学生系统的学习专业的知识、方法、动力,通过“自适”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有目标、有计划的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型专业人才需求。

作者:李丹 单位: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