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初探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新技术冲击了传统制造业,工业设计被重新定义,从对“物”的设计变为对“非物”的设计,工业设计师也从服务者变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工业设计理念的变化致使该专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转型,要求人才具备洞察力、系统整合能力、规划能力以及思变能力。因此,高校培养工业设计人才,需要开设多元化课程,推进跨学科工作坊教学,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升级,市场对产品的品种、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工业设计作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技术和工业设计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推动着经济形态的演变。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加上工业设计的重新定义,各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都在进行积极转型,从根本上引起了一次革命性的学科重新定义尝试。工业设计作为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专业,在新时代下进行人才培养转型,也是为工业设计专业未来发展进行方向、模式探索,使人才顺应时代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合肥是“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合肥学院作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其工业设计专业作为国家级改革试点专业,更应从国情和地域特点出发,根据社会需求,加快教学转型,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1互联网背景下工业设计理念与需求转变

1.1“互联网+”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到来,制造业的模式、理念、驱动力等都在发生变化与重构。在传统时代,制造业生产都是单边市场,产品做出来等消费者来购买,卖完回款就结束了,而互联网时代是双边市场,不仅是消费者付钱买产品,更多的是用户使用产品所产生的流量。市场模式产生的转变,使得制造业不仅需要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还需要打造完整的“生态圈”,通过产品智能化、系统平台监控、运营和服务等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以达到持续发展。如果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那么随技术革新产生的互联网产品就是工业设计转型的产物。可以看出,新时代工业设计不仅传承了工业社会对形式与功能的探索,也需要融入更多的服务设计、交互设计、体验设计等理念,对软硬件整体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2未来社会的复杂性为工业设计提供无限可能

时至今日,工业设计也从对“物(产品)”的设计,转变为对“非物”的设计。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于2006年就在其官网对设计做出了新定义: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流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1]据此,工业设计的范畴,已从生产制造等传统工业制造服务延伸至金融、娱乐、商业等第三产业,设计也逐渐走出了被动地只提供服务的角色,向着推动社会创新的动力转变。设计应该服务于可持续发展,为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动力。在全球知识网络经济时代,设计需要一种全新的、更为主动的介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姿态。设计给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提案,而是可以介入解决策略的执行,这个执行并不是指设计包办一切,而是通过设计实现各个不同系统的优化和链接。[2]设计已不再只是靠技术创新来推动了,复杂社会产生的广泛社会问题和新文化意义的创新也为设计带来无限创造的可能。

2互联网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工业设计与社会进步和大众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变革及人才需求不断转型,工业设计师的能力已不局限于艺术设计、人因设计的层面,而是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同时满足艺术设计、人因设计、商业设计、科技设计以及社会设计的多元化需求,设计师不仅仅是方案的提供者,更要能够成为策略的执行者,使设计来优化整合新技术、商业形态和社会创新。

2.1具有理解并洞察复杂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功能全面、外观好看的产品,而是需要从用户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问题、判断问题,分析可行性和可能性,从而达成一个满足多方目标的解决策略。在达成目标的过程当中,设计师需要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和结构化不同的角色关系,找出设计的切入点;也需要通过对用户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情境或需求场景对用户研究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设计师能够发现关键问题所在并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只有洞察出问题的本源,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2具有跨学科系统整合的能力

如今的工业设计已经超出了传统机械产品或工业产品的范式,融入了互联网思维、智能技术、体验经济等理念。设计师可以运用设计达成一个社会创新的愿景;设计师也可以运用设计使用户感受到更好的服务,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体验;设计师还可以运用设计构建和改善人、物、环境的关系,使三者能够和谐共处。例如,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医疗问题,以往工业设计多是针对医疗设备进行设计,为医疗技术提供便利,而如今设计可以通过整合典型病例、医疗技术、治疗策略、医院环境等各个方面,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式的服务策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甚至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而这些都需要工业设计师在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跨学科的系统整合能力。

2.3具有规划全局的能力

设计从最初的修饰者变成如今的驱动者,设计师不仅要对材料、工艺有所了解,也要对商业运营、技术研发、宣传推广等整个商业链条的所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为每个会影响用户体验的地方都提供解决方案。这样不但能通过设计准确反应品牌的价值愿景,同时也能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和设计品质。硅谷最知名的设计师投资家YvesBehar就曾经说过,设计师对现代产品的设计、商业、科技的理解,可以让设计成为商业的核心。由此可见,今天的工业设计师必须有更宏观的视野,要跳出设计思维的局限,通过商业思维规划产品思维最后投射到设计思维,再用设计思维去反推和实现商业价值,以应对互联网时代商业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2.4具有反思变革的能力互联网时代下,经济发展使传统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经济都逐渐融合到一起,所以越来越多的新知识需要新的实践去验证和产出,设计师要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反思,从研究一个产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研究一套方法———“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今天的设计师应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固定的理论和方法中解脱出来,构建出适应自己设计问题和特定情境的研究方法,在设计行为中进行反思,适应不断出现的挑战。

3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转型路径

3.1开设培养互联网设计思维能力的多元化课程

(1)开设用户体验相关课程。开设交互设计、用户研究、产品定义等,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设计的目标和本质。培养学生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提高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和解剖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地分析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教会他们采用合理有效的调研方式来发现和验证设计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以及从最核心的设计策略层开始去理解复杂的问题和背后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力、同理心、洞察力、决策力,以及挖掘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使学生在本科四年当中不但掌握基础的设计方法,也能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拥有应对复杂设计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2)引入技术开发类课程。可以结合新的交互技术、开源硬件、基础编程等内容来构建课程,技术的掌握对于现代设计教育来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技术结合艺术,给现代设计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智能方面的技术,是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热衷研究的话题。国内清华、同济、江南、湖大等都在艺术专业开设了技术类课程,探索新技术对设计的作用。合肥学院作为综合类大学,也应发挥其优势,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可以与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合作,研究设计在各个领域所能发挥的力量,同时使学生们掌握最新的技术思维,面向复合领域提出创新设计。(3)适当融入商业系统相关课程。使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做出符合商业需求的设计作品。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自教育转型以来,其工业设计专业引进了一系列商学院的课程,结合用户体验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基于商业语境来剖析复杂的设计问题,设计可行的体验和商业模式。[3]学生在掌握设计思维的同时,也了解更高维度的商业思维,同时避免学生的设计过于“学院派”而脱离实际。

3.2推进跨学科工作坊与地方性社会创新结合

(1)组建交叉学科教师团队进行工作坊教学。现今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对材料、制造等有所了解,还要对交互、视觉、技术、商业、运营、推广等整个产业链条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了解,传统单一的课程讲授,已无法满足现今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综合型大学的优势资源,通过整合本校或外校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资源,以工作坊合作形式组建教师团队,达成跨学科协同式研究教学模式。合肥学院作为中德合作示范基地,可以在原有的中德合作工作坊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中德双方教师团队的资源共融,将德国设计类院校培养的先进理念用于工作坊教学当中,定期进行学科交流,共同探讨创新课题的研究办法,使得工业设计专业乃至其他合作专业能在学科之间加强知识互通互融和学科融合,力求每次的工作坊都能做到主题创新、办法有效。(2)引导学生主动为地方社会创新提供有价值的设计研究。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一,我国正在成为一个社会创新能力的实验基地,不仅由于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也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亟待解决。[4]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应将设计思路局限于对“物”的研究上,应顺应时代需求扩展到“非物”的设计上,研究无形的产品,探索社会创新课题,用设计创造更多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要利用工作坊将一些关于地方性社会发展的问题作为研究命题,通过研究,让学生知道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旨在更好解决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与生活,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为地方社会创新提供具有时代特征、有价值的设计研究。

3.3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发挥产学研平台优势,激发学生设计服务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多年,成效明显,平台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合作中学校的作用,以通过对社会前沿趋势的研究,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预研成果。[5]另一方面,通过学科融合的教育资源和校企合作的社会资源,引入真实的企业命题,以师生互动、学科互动、校企互动为主,做到真题真做;也可以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设计师、工程师等,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来传授经验和指导学生设计。通过平台建设,达到产业需求、教学方向、研究成果间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高维度整合商业思维、产品思维和技术创新等内容,以前瞻的视野介入设计方案决策的提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设计服务发展的积极性。(2)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执行力的设计人才。学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希望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求,要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熟悉企业。同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实现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尝试,通过企业实习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强化自身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单位的设计研发项目活动,通过真题实做,了解设计为实现整个经营系统的优化完善而整合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动态,成为能实实在在主动思考并具执行力的设计人才。合肥学院是一所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高校,一直坚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业设计专业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传统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上有了较大调整,但相较于国内知名院校,依然存在起步晚、转变小的问题。因此,结合“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整个设计行业转型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合肥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以下条件:国际化———有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互联网综合设计思维;地方性———有服务于地方发展的社会创新意识;应用型———成为能够主动适应并介入产业及社会发展的执行者。

4结语

如今,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正处于变革创新的阶段,这就要求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随工业互联网时代背景变化进行转型。设计专业的教师,应当勇于探索设计教育的新方式,不断学习全新的设计理念,研究新技术对设计的影响,更要反思设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在“教”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联网整合设计思维能力,教授学生社会创新设计理念,将学生育为拥有设计主动性和执行力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凌浩,陈嬿.当下视野下“大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3(3):42-44.

[2]娄永琪.转型时代的主动设计[J].装饰,2015(7):17-19.

[3]张凌浩,曹鸣.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再定位:从方法导向到问题导向[J].装饰,2016(7):128-130.

[4]巩淼森.为中国社会创新而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1(5):18-23.

[5]曹恩国,邓嵘,张寒凝.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4(6):63-66.

作者:李泽慧 单位: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