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也是衡量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知、高校教育模式及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工业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如何构建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全程化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双一流”战略;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创新型设计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自20世纪70年代工业设计引入我国,国内井喷式出现400多所大学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因此,培养机械学科工程背景下的创新复合型设计人才、加强学生在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指导,确立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彰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①,最终实现工业设计类学生良性就业,是就业创业指导的最终落脚点。“双一流”战略目标含义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它是党中央及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其目的是改变我国传统教育运转机制,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与创造力,培育一个良性的动态运转机制。其战略核心是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直观反映②。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深化,传统就业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空间被压缩,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效指导工业设计类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工业设计类学生的教育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多样性。综合近几年的学者研究发现,近几年国内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每年大约有30%至40%的人转行到包装和商标设计行业,40%至50%的人改行做装潢、广告设计等,10%的毕业生从事网站的建设和设计,真正跟工业设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数量甚少。造成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数甚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基础艺术的专业学科,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是由美术学、工程图学、建筑等行业跨界,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出国深造等和国际设计师交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教师缺乏与设计类企业的沟通,教师本身在掌握目前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风向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在教学方面,不能带给学生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设计理念,还是延续自身之前学习的老旧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在学生未来职业定位上不能站在一定高度给予行业引导。
(二)毕业生自身专业认知度不到位
学生经历系统学习之后,对自身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就业发展方向等没有准确的认知,造成工业设计专业对口就业创业比例较低,学生观望现象严重。笔者查阅国内近5年高校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总结就业创业存在以下明显问题:首先,市场上对工业设计类毕业生需求虽然增加,但是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不高。其次,一般高校的初次就业率一般维持在60%,而重点学科的就业率维持在83%。最后,选择自主创业及待业的人数有递增趋势。以华侨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为例,在初次就业率统计中,2016届应届毕业生人数61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学生4人(签约公司为设计相关公司,如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等),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5人,出国出境2人,升学8人,待就业2人。2017届应届毕业生人数67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学生11人【签约公司8人,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如灵庠(厦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厦门创瑞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5人,出国出境5人,升学2人,待就业4人。就业形式主要以其他录用形式灵活就业。从以上两年数据不难看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的比例较高,表明工业设计类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联系度不强,4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工业设计行业认知度不到位,大学毕业后转行其他行业的人数较多。
(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学生就业创业职业指导依托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及学院辅导员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大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与工业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匹配度较低,有的甚至是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负责学生就业工作,其弊端在于教师不能从学科专业背景出发,对学生想要了解的行业现状、发展前景、专业研究等问题进行准确的指导和帮扶,难以开展深层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行业工作环境信息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学生全程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能力不够③。而专业教师由于课程压力及科研压力,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缺乏担当,与学生的交流多局限于课业训练和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就业创业指导人员行政事务较多,许多高校就业指标分配到各个学院、研究院,学院管理层面等都在忙于达成指标,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精细度不高。另外,职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和不稳定,导致对工业设计类毕业生的人文关怀相对较少,没有温度的就业创业指导让学生在求职的迷茫期感到更加困惑。
二、提高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指导探索
(一)“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就业创业指导有效结合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活。运用高校全过程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模式④,由工业设计专业所在学院统筹安排就业创业指导目标、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就业创业指导实践及实施方式和方案等,按步骤将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融入日常就业创业指导管理中。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注重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另一方面重视职业指导的通用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有机结合,在我国“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实现学科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步发展。
(二)校企合作工作站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
如笔者所在的厦门地区,由厦门市政府成立的厦门工业设计协会牵线,与各个高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这种模式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相互的认可度较高。高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在工作站中建立“订单式”合作、校企互动式合作、承接项目、联合举办设计类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提早进入工业设计相关工作站实习,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检验之外,还能提前了解这个行业的需求及发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在角色转变的体验中,学生通过提前进入企业,亲自在现实中听、看、做,感受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及早确定个人兴趣点与优势,检视自己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储备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激发个人创新意识,强化职业心理、敬业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等能力。此外,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学习生活也能让学生探寻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点,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靠拢,端正就业心态,尽可能地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在今后就业创业过程避免走弯路或者回头路。
(三)整合资源,构建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
整合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讲授教师、就业创业专门机构服务部门及专业教师等,构建一支由工业设计背景知识深厚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组成,进行专职辅导为主,辅导员参与、专业教师课堂教授贯穿就业创业引导为辅的健全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关注就业创业指导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就业创业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工作站聘用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就业创业导师,让学生真看、真听、真感受行业专家对职业生涯规划高屋建瓴的看法,丰富课程的实践价值。校方资源方面,完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工业设计类毕业生自主创业及灵活就业提供有力经费支持及场地支持。
(四)运用新媒体进行就业创业指导
“互联网+”模式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对“95后”工业设计类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95后”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度高,但是自我为中心的情结相对比较严重,心理抗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情感上容易受挫。“互联网+”下的新媒体教学手段的互动性、趣味性能够抓住“95后”大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从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中转变出来,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吸收学生正确的建议和意见用于课程设置教学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同时,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类专业学生思维灵活度较高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微博等多种网络媒体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其优势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提供交互平台。通过新媒体中介,学生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直接线上交流,在此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输出端,也可以是信息的输入端,进一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次,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新媒体,可以与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交流,也可以向学生群体提供共性化服务。“95后”个性化鲜明的特点,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导师提供更好的个性化生涯规划帮扶。最后,提供即时性服务。互联网使得师生、朋辈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打破传统面对面沟通信息不畅的壁垒,非面对式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展现自我疑惑,实现线上线下实时指导。
三、结语
本文在“双一流”战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对工业设计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职业指导的一些思考与探索。高校应构建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全程化工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培养输送优秀的设计师。
作者:周丽君 单位: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