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摘要:

传统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大多受到技术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社会实际需求方面比较关注,往往忽略了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与原则,从而间接或直接导致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普通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水利工程开始追求技术与生态的统一,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对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还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基于此,本文以“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了其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水体内部多样性原则、实现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原则以及水体原生态和生态要素关联性原则共4个方面内容。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意义的见解,推动其发展。

关键词: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水体原生态;水体系统自我修复

由于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水系的分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水域形态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导致我国难以制定出较为明确和统一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准则。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所要面对的经济型、安全性、生态环境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运营性等特征,水利工程的相关设计和施工操作人员可以从下文所述几个角度来把握其具体的操作原则。

1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应该遵循水利工程最为基本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其作为一项工程在技术上所必需秉承的安全性,从而实现其在最终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维护所有使用者的基本安全。水利工程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水流、水体的水质等情况,深入实际去研究和考察水体对于泥沙的堆积和搬运作用、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准确把握和考虑河道走势等自然定律。对于生态水利工程而言,只有充分把握建设基础的安全性、稳定性、持久性,才能确保其后期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从而实现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完成对于经济性原则的秉承。

2水体内部多样性原则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受制于其非生物多样性,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如果能够实现自然环境的多样化,那么其生物种类也会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特点,由此构成的生物链也会更加复杂,生态竞争会更为激烈,而这也必然会导致由生物所主要构成的生态系统,能够强有力的适应和地域来自自然界的变化和非常规条件下所引发的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样的道理沿用在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上,就意味着如果水利工程所涉及到的水体以及由水体所主导构成的内部环境较为单一,那么围绕其所产生的生物种类在多样性上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长此以往将对于生态系统所拥有和保持的基本功能也会逐渐丧失。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构建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水体附近以及周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水文情况,充分了解与之相关的生物种类及基本生存情况,保障水利工程的新建能够拥有足够丰富的环境条件,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3实现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其除了要维持和保障有关技术方面的基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和实现河流系统的生态自我修复功能,也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将人文的力量与自然生态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把握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组织和设计功能,实现从大自然环境当中选择适合的物种,组成良好而完备的合力结构。

4水体原生态和生态要素关联性原则

传统水利工程在设计的早期阶段,水利工程往往会将水体依据其不同的功能划分为若干区域,这就间接导致了水体之间生成严重的障碍性存在、无法流通,于是水体之间的不同物质难以得到有效的转换,其与周边自然环境所合力构成的生态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鉴于此,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尽可能保障水体其原有的状态,避免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实现生态水利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与运作。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分支,其不仅对于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拥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是构建水体文化、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步骤与手段之一。鉴于此,国家相关水利部门在兴建生态水利工程时应充分把握经济型和安全性、水体内部多样性、实现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以及水体原生态和生态要素关联性4大原则,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生,提升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设计水平。

作者:郭勇 单位: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刘义兴.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08):145-146.

[2]姜铁春.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