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设计构成教学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服装设计专业设计构成教学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服装设计专业设计构成教学探究

摘要:服装设计作为一个实践导向性专业,对于其必修课程“设计构成”的教学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国的设计构成课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传统模式,在三大模块之间、理论实践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断层。为了将整个设计构成教学过程优化为紧密而高效的互动体,教学者可以通过优化课堂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设计构成思维,成为优秀的创新型服装设计者。

关键词:设计构成;服装设计;教学研究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国外艺术教育体系的共同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以设计构成课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就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构成课教学而言,如何有针对性地链接起不同教学模块、实践与应用以及教师与学生,正在成为一个“设计构成”的教学值得思考的研究课题。

1包豪斯基础教学对现代设计构成教学的影响

来自德国的包豪斯基础教学是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的起点,也是20世纪以后,现代艺术教育的起点。无论是美国艺术家费宁格、瑞士艺术家克利、匈牙利艺术家纳吉、俄罗斯艺术家康定斯基,还是伊顿、风格派代表人物陶斯柏及构成派主要艺术成员李西茨基,无不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奠定了包豪斯教育教学在现代艺术教育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起源于包豪斯基础教学的课程以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为三大版块为突出重点,旨在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体的形式美法则,感受节奏、色彩与比例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1]。

1.1重视传与授的相互关系

在设计教学中,包豪斯基础教学重视传与授的相互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刻板传授和机械教学,强调设计者在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创造性,明确反对艺术创作过程中任何形式的墨守成规,同时注重培养设计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打破传统作为艺术传承的重中之重开展分析教学和比较教学。

1.2注重个性艺术思维与现代艺术特质

包豪斯基础教学注重将个性化的手工艺与规模化的机器生产相结合,在掌握提倡手工艺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同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工业的特质,以手工艺的艺术技巧挖掘、感悟、延伸和创作高质量的艺术产品,让设计者尽可能地放下束缚,打破僵化的理论藩篱,实现个性艺术思维与现代艺术特质的完美结合。

1.3提倡找寻新的艺术架构关系

包豪斯基础教学提倡从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艺术中,找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新的艺术架构关系,强调基础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包豪斯基础教学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和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等一些重要艺术论断。由此可见,在包豪斯基础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基础课的训练与传统美术教育训练的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贯通,同时严格地将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建立在科学、理性化的基础之上,要求教学必须更为具体地表现和展示立体、平面、色彩的构成规律,并有针对、有目的地用科学、理性的设计方式去分析合理架构色彩和形体的构成,同时通过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有机地进行细化,进而更为理性地把设计者原有的设计习惯加以影响和改变。可以肯定,包豪斯基础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简单的平面构成方式,而是把平面构成元素延展到平面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诸多方面来加以具体体现,从而影响设计的构图、透视,形成了设计的立体构成,并通过画面的色彩搭配是否协调,调性表达是否准确来达到更为丰富的色彩构成。包豪斯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思潮的集大成,它继承和弘扬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不同设计流派在设计教学改革运动中的精髓,对现代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许多艺术教学的基础,培养出了一批世界杰出建筑师与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教育和教学推向了新的更高的高度上来。

2现代设计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设计教育理念从20世纪初俄国前卫艺术“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起步,到德国的包豪斯基础教学中的“构成”(Gestaltung)逐步成熟,已有近百年了。现代构成艺术在设计教学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和必修基础课程,现代构成艺术是现代造型设计的关键,也是视觉传达艺术中重要的创作和设计手法,更是设计者从基础设计到艺术设计转化的重要途经和手段。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构成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类教育的基础而受到设计者的重视,同时也成就了现代构成设计在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现代构成设计教学有着相对稳定的基础教学体系,并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和规范化教学模式,也正因为如此,让现代构成设计初学者对现代构成设计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程式化的教学,是应用工具在固定的设计范围内,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进行“设计组合”的一种创作行为。在具体教学中,现代构成设计习惯于停留在引导学生们对既定的几何骨骼分析,并根据分析进行认知与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得学生们产生设计命题认知上的僵化以及风格、模式和架构相近,不仅缺乏生活气息,而且也容易导致设计的千篇一律,背离了现代构成设计教学的初衷,让学生们误入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歧途。由此可见,如何将现代构成设计教学主题与教学专业本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是能否激发起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关键:首先,从主题上来说,传统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的三大模块(平面、色彩、立体)是彼此独立的,各个章节按照课本编排顺序依次讲授。不可否认,这种基础性的讲解和练习模式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们由浅入深地强化设计重构能力,从大方向上把握构成设计的审美思维[2]。其次,主题广泛、种类丰富的图案例证也有助于学生们加深理解,形成整体性的思维体系。但是,这种被我国艺术教育所普遍应用的设计构成课模式仍然有可以改进之处。最后,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而言,一方面,“三大模块”往往具有通配性特征———其教学内容服务于广义上各类艺术设计专业,而并未专门凸显出服装设计专业本身的教学诉求;另一方面,这种涵盖广泛的基础课程往往缺乏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因而没有非常明确地突出“三大模块”彼此之间的应用关联性,也难以透彻而完全地向学生们展现设计构成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在继承设计构成课原有精髓的基础上,将教学主题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等线索链接起来,这其中就需要一根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链条”发挥作用。

3服装设计构成教学方式探索

一直以来,作为构成学课程教学的前沿———欧洲的构成学课程是非常活跃的,其教学模式也是随着周围的环境变化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从整个课程的安排上看,欧洲的构成学课程更多地注重引导学生们从教室中走出去。通过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点、线、面的结合,寻找由大自然匠心独具的结构构成,进而带着在大自然中发现的设计元素回到课堂,让学生们进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再分析和再创造。德国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的构成学教学,就很值得借鉴。在课程的梳理过程中,但凡有可能,学生们便按照课程的不同,有目的地走出去,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比如,利用附近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在阳光下的移动位置不同,巧妙地组成脚手架的线条变化,继而创造性地完成造型的构成;而学生们带着这样或者那样来自于大自然的思维和想法回到教室,与教师一起探讨作品的构成元素,让更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设计细节在作品中得到更为完美地体现。再比如,在构成学课程教学讲解光影的作用时,教师会设置一个封闭的盒子,将里面放置了一些与构成课程相关联的设计元素或者设计道具,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在封闭的盒子上开一个口子,尝试利用灯光在盒子里的角度不同所折射出来的影像不同,启迪学生们的创作意识,并通过相机的完整记录,来收集各种光影的变化状态,进而打开学生们的创作思维,改变他们传统的视觉习惯。从优化服装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看,当下的教学工作在每一学期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个较为具体的教学主题线索作为研讨话题,例如“徽文化服饰与设计构成”。研讨会主要集中在前半个学期进行,由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们围绕该主题进行讨论。这一系列课堂研讨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理论为骨架,充分展示服装艺术与构成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推动者,并通过积极交流自己的设计观察、设计体验和设计心得,真正调动起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们进行模拟设计实践项目,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们共同商议出的主题线索为设计依据,营造更具动态化的设计实践情境。比如,假定一个客户有徽派服装设计需求,需要学生们将课上所学的构成知识运用到服饰中。在整个模拟工作室实践项目中,学生们可以自由组队,首先讨论如何在服装设计中展现设计构成的思维,接下来通过设计图稿来反映服装作品中的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最后共同用布料制作成品,进一步体现立体构成的理论运用。对于学生们而言,设计构成不再只是停留在抽象图案中的存在,而是通过学生们自身可以掌握的花纹、饰带、材质、面料和褶皱等形式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学者都在始终履行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职责,并且以参与学生们讨论的形式来启发其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其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知。不仅如此,构建一条新的教学链条,提升教学的吸引力,需要教学工作更多的将教与学更紧密地相关联。仍以徽派服饰中的设计构成这一教学主题线索为例,师生们可以共同在学期末组织一场关于徽文化服装设计的模拟市集。首先,所有学生根据之前模拟工作室的分组进行课堂演讲展示,不仅要将最终视觉成果呈现出来,还要详细梳理小组分工、在创作过程的构思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应用到的设计构成理论等等。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们厘清思路,深刻理解如何将自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充分展示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一方面锻炼其自主查阅理论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其沟通表达技巧。

4结论

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设计构成在艺术专业建设和人才教育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拓深学生对平面、色彩和立体元素和基本形态的灵活运用技巧,使其夯实专业性的设计思维,并将之运用到实际服装设计实践中[3]。如今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中设计构成课的教学设置相对传统保守,即课上讲授+课下作业+期末考试。这种形式虽然对于教学者而言轻松可控,但是对于学生们而言仍然有可以优化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和专业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链接紧密度。正如威尔•理查森(WillRichardson)所言:“在链接式教学中,教学是一个团队活动,是一个由教学者建立的由学生组成的有序教学体。”[4]通过将链接式教学思维引入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课,可以突破原有的“独角戏”课堂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从而在趣味的学习形式中收获同学的支持、教师的反馈、设计实践的实战技巧以及开拓性的艺术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146-148.

[2]周艳芳.从启发性思维训练到设计品位的培养———平面构成教学探讨[J].艺术研究,2009(3):100-101.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45-52.

作者:白柳 李稳 单位: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