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教改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矛盾。本文结合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并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中职教育;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款式色彩等也产生了较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专门为社会培养服装设计人才。但是,中职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加快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企业用人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服装企业用人需求量大,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低
据调查,目前沈阳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存在用工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线缝纫工等岗位缺口较大。中职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比例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足3%。就业率高,稳定率低的现象严重。学生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国家也下发了支持政策,但仅有不到8%的毕业生升学或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这无疑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没落到实处,学生目光短浅,缺乏长远规划。
2.企业生产流程复杂,学校教学导向不明显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结构等知识比较抽象,到服装企业后,尤其是到一线车间,和书本反差较大,觉得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跟所从事工作不一致,还需和工人师傅重新学习相关技能。因此,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从目前情况看,各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大部分采用的是学科课程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所授知识在企业的应用是不适合的。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教学体系没有真正体现就业导向,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缺乏预见。
3.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校教育培养内容单一
服装企业需要多工种、多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校对学生没能进行针对不同工种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岗位定位也不清晰。原因之一是中职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企业需求的研究不多。尽管当前中国服装产业发展较快,企业需求较多,但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始终跟不上形势。这当然无法满足现代服装企业用工的需求。
服装专业的教改方向应该面向中国服装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更应紧密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
1.课程整合是基础
打破专业课、基础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思路,使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互相交融,使选修课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术课。一是整合服装设计课,将服装材料、服装色彩、服装构成基础、服装设计等课程拢合在一起,成为综合设计课程,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二是整合服装结构课,依据服装企业现有的岗位实践内容研发服装专业校本教材,让学生真正体验从头到尾的实际操作过程;三是整合服装缝制工艺课,删去原有教材中难度较大且不实用的部分,加入工艺单的编写等内容,并以标准化目标教学的标准定人、定时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还要整合选修课和实践课。选修课程的整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自选选修课,其目的是让具有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多个单项技能,从而达到技能的复合性。实习课程的整合至关重要,要做到真正“仿真”,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流程,真正理解岗位的意义、性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资建设是关键
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业务能力强、思想品德过硬,并具有一定改革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专业课教师不能闭门造车,对当今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不闻不问,而是要经常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情况和岗位职责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教学体系构建是目标
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更是尤为重要。实践环节的设置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改革必须是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离开了行业、企业的合作,教改必将是空中楼阁。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岗位任务设计和顶岗实习。培养目标要从人才的精细划分入手,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丛艳君 单位: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顾红亮,周屹.杜威教育主体观及其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
[2]穆红,顾韵芬.服装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