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主题式教学服装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主题式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一、课程改革目标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引导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经过课堂听讲、课后思考、小组研讨、课堂练习、课后制作等环节掌握课程内容,通过将理论版块与关联的实践版块交错进行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服用纺织品和系列服装的系统设计能力。我们将近十五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积极探讨的“主题式教学”实践贯穿到课程全过程中。

二、课程改革方案规划

服装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庞杂的课程内容中有相互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版块。“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也是“基于内容向导教学观念的最常见模式之一”,与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关系紧密。与20世纪年美国著名教育家莫里逊所提出的以“既强调学生的兴趣,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为特点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亦有关联。按照主题式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理论模块:服装概论、服装设计的形式语言、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及其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流、服装设计方法论。四个实践单元:人体采寸与服装驳样、服装的零部件绘图练习、服装制图练习、服装系列设计实践。根据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服用纺织品与服装风格的关系,服用纺织品在服装系列设计中的运用,重视纺织品和服装系统设计观念的培养。在学生领会服装风格感度的基础上,通过手绘平面服装结构图和借助面料、纤维设计小样来表达服装的系列设计。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教学,开辟了课程微博的互动平台,由教师向学生参考书目、学术论文资料、专业期刊名称、行业网站链接等自学信息以及进行不受时间限制的远程单独辅导。

三、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

围绕提高学生的服用纺织品和系列服装的系统设计能力这一目标,将理论版块的四个模块和实践版块的四个模块教学环节交叉布局,逐步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对服装及服装设计的了解只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并且已经留下了不严谨、不全面的印象,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及时纠正。以理论知识指导动手实践,以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从局部到整体的启动规范的业务训练。各模块具体主题教学如下:

(一)服装概论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服装的起源、相关学术概念、商品品种分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及衣生活的内涵。了解人体体型的分类及测量,成衣的号型。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出发点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人体的采寸和服装的驳样

通过讲解与实践,让学生掌握人体各关键控制部位的定位和测量,能给简单款式服装的驳样,画出按1∶5比例缩小的纸样图。学生可以相互在身体上练习正确的采寸方法;由于“服装驳样”较为复杂,教师在演示实验之后留下课后作业,鼓励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课后练习,待教师批改后作为期末成绩的加分项。

(三)服装设计的形式语言

掌握服装的廓型分类、造型特征和结构要素,并且能分析和鉴赏服装的主要风格感度类型、领会由色彩、材质、造型和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服装风格转变以及服装与着装者的协调性。

(四)服装的零部件绘图练习

临摹各种款式的衣领、袖子、口袋的结构图,再根据实物参照绘制服装零部件,掌握各种款式的衣领、袖子、口袋的制图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衣领、袖子和口袋式样的设计,用铅笔素稿表达。

(五)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及其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流

通过对服装史上经典款式和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大师代表作品的观摩、鉴赏,了解全球五大时尚中心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服装设计的风格特征艺术源流。

(六)服装制图练习

通过对大量优秀服装设计作品的平面结构图临摹练习,掌握不同款式服装成衣产品的结构图绘制,学会通过笔触来表达各种肌理的材质、各种制作工艺。

(七)服装设计方法论

学会如何获取服用面料的流行情报、感知服装流行趋势预测、做好市场调研、领会服装设计流程、服装生产基本知识。对服装的整个生产流程有总体认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设计流程的制订与实施。

(八)服装系列设计

在掌握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合理正确地将某一设计灵感源表达于有系列感的服装设计中。要求借助面料小样或纤维设计,展现服用纺织品在色彩、质感、纹样、肌理效果、材质拼接、二次造型方面与服装设计的搭配协调性。

四、成绩评价体系与课业成果展示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本课程曾以服装结构图的表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教师认为这种模式对于艺工结合培养体制下的工科学生并不是最合理的。手绘技法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度提升是制约完整表达设计思想的瓶颈,学生很有可能因此丧失自信心和兴趣。经过教学改革,建立起兼顾业务水平和学习过程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即出勤、课堂表现及课外自学占总成绩30%,专题研讨评价占总成绩20%,大作业服装系列设计实践占总成绩50%,另有服装驳样选作练习可获得上限为10%的红利分数。课程结束时,将每位同学的大作业与第一堂课上所交的“初始印象”(在第一堂课的说课阶段,即用15min的时间,让每位同学用一段文字概括自己对服装设计自发性的理解以及一幅简笔画表达自己最喜欢的着装风格,并署名)进行比对,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课外自学的投入状况。服装风格感度专题研讨评价由各个小组依据教师所建议的几项考察规则互评,教师负责核算分数。课程结束以后,将服装系列设计实践作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静态展示,并邀请“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基地”企业专家前来参观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

面向纺织工程专业纺织品设计方向学生的“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只有32个学时,针对专业相关但专业素养起点低的修课学生,必须通过一种扬长避短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主题式教学,学校和教师希望以“师父领进门”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升表现技能,加强创新思维,接触造物实践。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重要的不是我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持续地学习更多知识的能力”,明白如何效仿教师的学习思路和研究方法。历时两年,经过两轮课堂教学实践,此项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和教师的量化评价方面,对比修课学生的作业与第一堂课的“初始印象”每位同学在服装设计方面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部分学生将课程学习成果作为申请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利地获取了去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攻读染服设计领域硕士学位的资格,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了与服装设计相关的兼职工作和创业活动。充分体现了“服装设计基础”从主题式教学中所获收益。在任何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对于授课教师本人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改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仍需要自觉钻研,主动探索,不断调整,再接再厉,才能逐渐将“服装设计基础”的主题式教学发展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作者:蔡欣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