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创新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创新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创新策略

1我校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1.1教学方案需要改革,现有教材体系相对落后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方案需要加强改革。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各类服装设计、制作、工艺质检、服装市场营销等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掌握素描、色彩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人体比例、形体结构、人体动态等相关基本知识,绘图基本能力和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能力,具备面料识别、服装设计、打板、制作等能力,全面了解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各项流程。但是,缺少服装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网络客服、民族服饰等方面知识的教授,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材使用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某些课程仍采用的是正式出版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刻板,理论性较强,深奥难懂,已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同时,还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在教材中体现不够,不能贴近迅猛发展的服装行业的实际需要。

1.2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学方式更新慢

目前服装专业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专业课程设置数量多、涵盖面广,师资需求大,造成本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同时,这些老师长期处于教育第一线,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熟悉企业生产实际,教育教学视野较为狭窄。学校师资力量因扩招而造成专业教师周工作量大,专业教师在周课时二十节左右的情况下,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使得专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往往毕业之后即进入学校,缺乏社会践经历。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面小、时间受限性大的特点,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为了符合本专业实训实作多,课程更新快的教学要求,我校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专家、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师等,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本专业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加强,同时,他们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职场经验也可促使学生自觉提升专业技能,踏入社会少走一些弯路。但是,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在教学管理上与学校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完全发挥。

1.3校企合作方式还需加强

现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正式合作单位只有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单位过少,工学结合、产教结合还不够,使专业与社会的对接面窄,对合作单位依赖较重。引企入校的合作单位现在主要是重庆市校园精灵服饰有限公司,校企融合还需要做大加强。

1.4资源库急需建设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在本校的普及和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软件建设、教学视频及素材、教案、课件的开发与收集、题库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或教学的相关资源,并可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也可对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明晰的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以非常便捷的渠道,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提高;另一方面,智能题库随机组成试题,考教分离,促使教师教学的规范有序及学生技能的提高

1.5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旨在客观公正、科学地测量和反映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诸如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社会实践能力等课程方面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状况。评价者通过学生学业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在学习完已开设的课程后学生个体在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而且能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达成后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现实程度。学生学业评价不同于表象评价、综合评价、素质评价等评价。它是职业学校教与学全过程的基础性、客观性、诊断性的评价,是立体的、动态的、综合的、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校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着评价体系缺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呈现方式单一、评价环节固化、评价内容僵化的问题,有待完善。

2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改革措施

2.1建立一大特色——“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在将企业引入学校,在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合作下,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依据学校和学生条件,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融合为表现形式,共同制定专业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的一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智能型的第一线操作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们培养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知识型技能人才。以我校“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按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轮岗实训,再根据学生各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和顶岗、定岗实习,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培养具备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强,拥有各种服装设计和工艺处理能力的技术型专门人才。主要为企业输送专业素质较好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缝制工、裁剪工、烫衣工、市场营销人员和一部分设计助理、板房助理等。全面发展、提高中等职业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创新点:①引企入校,寻求职教社会化,校企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让企业与教育结合,立足行业岗位需求,推行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对社会、对岗位的适应能力。②校企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③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建设六大方向的培养目标: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培养人才以缝制工为主,向其他工种辐射,提高学生技能,扩大就业面,提升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2.2实现两大融合——专业融合、校企融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工艺美术专业+服装专业”的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工作室为依托,结合工艺美术的特点,开发服装陈列与导购、服装展示设计、服装手工艺品设计等专业,增设设计基础、艺术欣赏、摄影、手工艺品制作等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进行模块化教学,采用并列与递进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开发新的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校企融合”:引企入校,联合企业,以工作室的方式,共同开发产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现代服装制作加工、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按照“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岗位的需求出发,按照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构建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突出“文化课注重与专业结合,专业课注重技能”的课程内容改革,要按照“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进行,使课程体系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使设置的课程既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包括教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应用基础、普通话、礼仪),专业课程(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服装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CAD、服装营销、PS、CorelDRAW、立体造型、色彩搭配、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综合实践性教学课程(命题设计、技能考核),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3面对三大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我国,中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努力为其拓宽就业渠道。首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的就业指导员。培训学生的应聘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计划地、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第三,对学生注重“创业”教育。现代服装类企业服务于千家万户,从我国目前情况分析,既需要投资规模较大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又需要大量灵活、资金周转较快的中小服装企业,因此,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从单一的车工培养方向转变为六大培养方向: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车工学习为主,但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城镇和市区,面对缝纫车工,大部分学生感觉课程枯燥,车工以后的就业质量不高,所以学生流失率较高。改变现在单一的车工培养方向,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在他们学习完高一基础课之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分别朝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不同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对学生六大方向的多元化培养人才模式。从低端的车工培训转变为高、中、低多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方主要是进行较低端的车工培训,导致学生毕业后70%左右从事缝纫工种,使得毕业学生实习后流动性大,转行率高。改变现行的培训方式,建设高、中、低多层次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极力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主要面向第二产业服务转变为同时面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向面向第二产业服务,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服装生产车间;但服装行业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我们不仅要为第二产业服务,更要为现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产业服务,开设服装营销、PS、CorelDRAW、立体造型、色彩搭配、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等学科的教学,创设多样化的学生就业渠道。

2.4完成四大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创设“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板样工作室”,下设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方向。除我校教师之外,每一个工作还另有行业及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开发校本教材、研发产品,培养学生及教师。学生在高一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之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势特征、兴趣爱好,分别朝六大方向发展,这样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定位不同,所以培养出不同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模板化教学方法改革针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共同开发引进标准化模板,把复杂的工序简单化、固定化,以减轻教师教学难度和学生学习压力,和社会企业接轨。IE工程程序化教学方式的改革:IE工程即将要生产的款式进行合理生产安排,提前做好投产过程中所需的一切准备,在它的执行和引导下成功提升效益、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把大型企业最前沿的工艺引进学校,引入教学,把企业已成熟的IE引入课堂和实训车间,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套适合学生实际操作的IE程序。把大型企业最前沿的工艺引进学校,引入教学,把企业关健性的生产环节引入课堂和实训车间,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套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工艺标准。为实现“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将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经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到提高,即“做”中“学”,“做”中“教”。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结合成立服装工作室为表现形式,共同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以实践过程为导向的,实行“八合一”的教学模式。(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同时引进“模版教学”及“IE工程”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进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多元化、高品质学生输出方式改革: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后70%左右从事缝纫工种,10%左右从事营销,百分之几的学生从事制版或设计助理工作,还有少数的学生从事服装营销等工作。但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城镇和市区,面对缝纫工种,大部分学生感觉就业工种单调,就业工种质量不高,导致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转行率高。改变现在学生比较单一的输出方式,努力争取在校内学习期间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在他们学习完高一基础课之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室和服装版样工作室,分朝服装设计、网络营销、陈列导购、展示设计、纸样设计、车间管理六大不同方向发展学习,最终形成多元化、高品质的人才输出。

2.5注重五大加强——加强教学资源库、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加强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创新

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教学软件建设、教学视频及素材、教案、课件的开发与收集、题库建设等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或教学的相关资源,并可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也可对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明晰的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以非常便捷的渠道,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提高;另一方面,智能题库随机组成试题,考教分离,促使教师教学的规范有序及学生技能的提高根据“引企入校、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材建设团队,编写《服装CAD制图》、《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等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教材编写适应专业岗位的需要;教材内容要重案例、重能力、重操作,有机融合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实践后并逐步对教材进行推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全面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要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专业课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理论与技能培训,优化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学历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对本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进行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大加快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步伐,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向企业学习最鲜活、最先进的现代技术,使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有效接轨;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拓宽学校引进优秀专业教师的渠道,从行业第一线聘任部分具有较高水准的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力争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学历为5%。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5名,培养双师型教师10名,送培15名教师到企业、到大学顶岗挂职培训。培养聘请15名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工作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完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版样工作室这二大工作室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每一个工作室都必须和企业紧密联系,有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产品。为依托,结合行业、企业的要求,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不同的专长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师资力量的培养。完善实训基地综合布局及设施配套,新建、改建和扩建校内实训基地,拓展基地功能,让课堂教学和实际生产交互,理论学习与实践体会印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融合。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加强与“重庆校园精灵服饰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内服装生产企业一个,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学科研,学生互动搭建新平台。加强与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紧密联系服装企业,为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为教师培训、学生就业、产品营销开辟新渠道。中职教育要为企业发展服务,必须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发展动向就是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教学要与企业接轨,其设施设备也应等同于企业,甚至领先于企业,这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目前难以做到的。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立稳固的校内实习基地,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极好途径。这样就能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与服装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既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实习环境,也可为企业开辟便捷的吸纳人才途径。

加强教学评估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建设: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改革单一以课堂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采用具体的作品展示、技能大赛、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等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构建以贡献率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和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校企结合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指标综合化,包含职业道德、考试成绩、技能大赛、实习鉴定等。学生综合学分考评体系如表所示:制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新评价方案,改革传统的以半期、期末考试为主的学生质量评价模式,从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终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综合评价。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办学和教学特点决定了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

其主要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为学生打分;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师傅、实习指导教师反馈学生实习表现,对学生职业道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予以考核和评价;制定学生个人考核评分细则、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毕业时,除学业成绩合格外,必须通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双证”才予以毕业。通过以上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新评价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达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面对国内外服装行业需求的新形势,以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地探索,和市场紧密联系,校企合作,才能为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冯志梅 单位: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