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调查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情调查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情调查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把握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基于对浙江科技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学情调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分析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对策。

关键词:服装工艺;学情调查;教学改革

服装工艺系列课程是我校(浙江科技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类必修课程,分为3个课程模块:服装工艺基础、服装工艺1、服装工艺2。服装工艺是技术与艺术兼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服装工艺是从服装设计到成品过渡、服装设计思维观念转化为三维立体造型的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专项技能。在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服装工艺系列课程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学生是课程教学的对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与以往截然不同,不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前知识储备等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实现针对性教学的关键[1],可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指导。本文将基于学情调查,分析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服装工艺课程学情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服装工艺系列课程从基础到提升分为3个课程模块,分别开设在第二、三、四学期,因此本文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是学情调查等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1]。笔者首先采用访谈法,选取1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再根据访谈结果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180份,均为有效问卷。其中2018级学生占47.5%,2019级学生占52.5%。

3.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内容分为学生专业认知和态度、学生学习特点、服装工艺课程学习情况(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1)学生专业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学生表示喜欢本专业,并且是自己感兴趣而主动选择的。由于我校艺术类学生采用大类招生方式,第一学期统一大类培养,第二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因此,学生可以在第一学期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更好地选择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专业,相较于高考的志愿填报更有方向,有更强的个人意愿;同时,学生对未来学习方向、就业发展有一定的计划和美好的愿景。大多数学生希望将来能成为优秀设计师或从事服装行业相关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有创业意向,希望成立服装工作室或服装品牌;还有部分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上述结果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是带着极大的热忱和远大的目标进入专业学习的,他们积极、正面的专业认知和态度是专业学习非常重要和宝贵的动力。

(2)学生学习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课前预习,少部分学生偶尔会预习,但需要外力监督,极少数学生能稳定地进行课前预习。对于课后复习,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复习而只在考前复习,属于考试驱动型或临时抱佛脚型;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平时和考试前都复习,能比较自觉地学习,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感兴趣的内容会主动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主动学习”。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学习非常大的驱动力。调查也发现,极少数学生能在课外时间主动抽出时间学习,所以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外驱动力,单靠学生内驱力是不够的。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非常多样化,其中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工具,主要用于查找资料、观看学习视频、上交作业、交流讨论等,利用网络的学习方式已涉及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

(3)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如下:

①学生学前知识情况及态度(课前)。服装工艺系列课程的工艺基础模块开设在第二学期,对于大一学生而言,由于第一学期为大类培养,并没有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服装工艺基础”课程前基本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为零基础;而对于大二学生,他们虽然已经学习过“服装工艺基础”“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等基础专业课程,但对服装工艺与服装结构、服装设计关系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成衣工艺的了解较为浅薄。另外,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期待这门课的学习,并且有部分学生通过翻阅教材提前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说明学生对服装工艺的学习有积极的态度,但也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不期待。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中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课中)。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半数以上的学生基本能听讲,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但有时会走神。学生表示,在服装缝制工序及操作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由于记不住操作步骤、没有理解操作意义、没有看清楚教师的操作要领等原因,使得在教师示范过后,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实操练习,不能很好地掌握当天的学习内容。由此可见,目前的教学方式容易使课堂教学枯燥,学生无法保持专注力,不能充分地融入课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关于教学方式,学生表示最喜欢互动式、启发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其次是案例式教学,有丰富的教学内容、项目案例;再次是探究式、讨论式等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方式;学生最不喜欢的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希望课堂中自由练习的时间多一些,教师个性化辅导多一些。

③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及学习反思(课后)。服装工艺属于实践类课程,课程考核除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着重考查学生的实操能力。而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练习。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容易忘记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和教师的操作步骤是课外练习中的主要困难;另外还存在实验室设备条件限制、学生没有理解课程知识点、做作业时间不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课外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预习新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知识回顾、答疑等帮助。在对课程学习后的反思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服装工艺课程,能在学习中得到满满的成就感和收获,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有的学生还表示自己变得更有耐心、细心了。另外,也有学生表示由于课外服装工艺应用机会较少,其他课程作业较多,课外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等因素,导致自己的工艺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解或操作演示,学生观看,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形式单一[2]。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服装缝制工序及工艺较为繁杂,教师一次简单的示范并不能使学生掌握技能要点。当学生人数较多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的操作示范,不同的观察角度也可能造成理解偏差,从而使学生记不住操作步骤、没有很好地理解操作意义、没有看清楚教师的操作。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操作过程,教师需要多次重复操作,效率低下,占用过多课堂时间。

2.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多年来,大多数院校服装工艺课程的授课内容为基础缝制工艺练习、零部件制作以及裙、裤、衬衫、外套等的缝制工艺,这些属于服装工艺中代表性很强的款式,集中了服装制作的大部分知识点,但内容和实践项目的设计缺少高阶性和挑战度。另外,现代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不断涌现,教学内容陈旧,容易与行业发展脱节,难以适应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学情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进入专业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个性化、多样化。但由于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弱,不少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课堂示范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缺乏学习主动性,缺少对知识点的主动思辨与应用,自学能力较弱。

4.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简单讲解或一次操作示范很难使所有学生都掌握。并且教学内容及任务难易的阶梯性不够合理,学生在课后实践训练时教师的辅导未能及时跟上,使得学生对服装工艺在服装设计和服装生产中的作用认识和理解比较浅薄,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学生对服装工艺技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上述问题反映了目前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效果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新时代对服装人才的需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服装设计教育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构建课堂新内容,探索课堂新模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服装工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三、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融合思政教育

根据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重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阶梯性,采用图片、视频、案例等方式呈现、讲授复杂的缝制工艺及应用;引入服装行业、时尚领域的前沿发展信息,并且艺工融合,将缝制技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技术要求与流行感度和审美能力的艺术要求相结合,提高课程内容与产业的结合度、实用性和先进性[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竞争与合作精神等的培养。融入传统服装工艺鉴赏、民族服饰工艺、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服装专业人才。

2.制作教学视频,整合学习资料,构建线上课程资源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智能+”催生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管理以及校园学习环境[4]。新一代大学生对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更加迫切,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可将复杂的服装缝制工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拍摄制作成教学视频,同时整合如服装工业生产相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服装工艺相关研究成果、品牌案例等优秀学习资源,并自主开发服装工艺理论测试题,形成系统、完整且多样化的服装工艺课程线上资源。如以课程视频和课程PPT为主的素材库、试题库、案例库以及新形态教材等,可供学生课前、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

3.借助慕课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探索混合教学模式

当前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较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服装工艺课程教学而言,服装缝制实践训练依赖线下缝纫设备,线下课堂的教学与实践非常重要,必不可少。而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且多样化,线上教学的融合可以弥补线下课堂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可以寻找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结合点,借助慕课平台,开设SPOC,探索适用于服装工艺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4.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签到、投票、问题抢答、课程作品展示等课堂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教师在课中和课后的个性化辅导,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5.丰富考核评价方式,完善过程化考核,健全课程考核体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的全面评价。突破单一的实践作业考核的评价方式,在注重学生工艺技能水平的同时,增加讨论、项目、探索、报告答辩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考察学生对服装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将工艺质量、整洁度、美观度等模糊、主观的评价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健全服装工艺课程考核体系,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考核学生能力。

四、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学情与教学现状的分析,本文尝试探索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策略,以期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和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最大化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

作者:方蕾蕾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