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工学思维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对服装设计课程以形式思维和直觉思维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工学思维能力,包括系统思考能力、理性析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思维、数字思维以及执行力,使学生能够以逻辑性、系统性的观点对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项目进行合理的析判、分析、组织、整合和执行。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工学思维
从设计学相关专业设置至今,高等院校普遍以科学技术和艺术审美的二元方式开展人才培养。[1]自2012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以来,在学科界限问题上,设计学与科学和艺术的学缘关系一度成为讨论的热点。[2]随着讨论的展开、概念的厘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设计思维应当是多元的,是多个学科在思维领域的共同协作。美国工业设计理论家普洛斯(ArtherJ.Pulos)在1991年曾将设计分层次列出人因、技术、审美、市场、政府法规、工业体制、公众舆论7个因素,1995年他又将设计要素分为技术、经济、美学和人因4个维度。[1]在服装教育研究领域,对美学以外的思维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提出在服装设计理论教学中应注重“‘艺工文技’融合”[3]“艺工融合、理实一体”[4],将“科学”与“艺术”两大要素进一步划分为艺术(视觉传达领域)、工程(商业生产领域)、人文(人文社会领域)和科技(科学技术领域),认为好的服装教育应当是多种思维要素的有机结合。[3]事实上从教学成果的视角来看,重视“艺工文技”多元思维培养的学校和教育组织,其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普遍具有实质性的创新,能够做到以个人艺术表达为基础,兼顾服装功效、体现科技成果、展现文化内涵,呈现出丰富多样、表达明确、内在充实、逻辑紧密的风貌,学生也能较快地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艺工文技”四个维度中,工学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艺工融合”的“工”不应只是指工艺技术和前沿科技成果,而更应是以系统性、理性和逻辑性为特征的工学思维方法。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现况与工学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虽然设计的多元属性已获得共识,然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多元性,仍然存在着种种矛盾。一直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主要以视觉艺术创作为主,通过大量连贯的设计类课程(主要是视觉设计),培养对不同的面辅料材质、色彩图案、廓形结构的感知与服装开发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时尚敏感程度与美感。在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工艺技术类课程是基础性、辅助性和技巧性的,无法起到实质的主导作用。因此,目前教学中的服装设计思维是形式思维、直觉思维和情感思维。在院校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为以造型设计为主要手法、视觉审美为主要目的,带有发散式、非逻辑性的特点。以设计的层级定义,目前的服装设计教学仍处于“视觉造物”的阶段。一些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增加更多的科学技术类课程,如人体功效学、3D打印技术、新型服装材料等,然而由于课程性质跨度大,课程数量多而杂,整个课程体系是拼凑式,[1]没有有机地整合,无法真正对学生有所裨益。这种课程体系最好的教学结果也只是使学生扩充知识,拓宽眼界。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仍习惯以以视觉思维为主要方法,设计作品多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产品内涵和价值。而以培养工学思维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或在设计课中以工学思维为贯穿思路的教学方案非常少见。事实上,从设计学的大背景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设计学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依靠单一领域或仅是知识的拼凑就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专业领域的边界不断消解融合。设计不仅仅体现为“造物”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思想创新和技术善用,而更多地体现为“整合”,即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元思维之间的交叉融合。对于服装产品来说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再仅仅是外观新颖、美观或时尚,人因效应、市场反应机制、社会热点效应、时代心理变迁、族群文化等都成为产品必不可少的属性,这些要素往往是彼此融汇,互相制约和影响的。与以往的知识型、技巧性技能相比,更需要设计者的洞察力、系统观、逻辑性、执行力和表现力,即工学思维能力。
二、工学思维能力
工学思维能力是指采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设计、集成与综合的能力。服装设计领域必要的工学思维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思考能力。服装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着眼点绝不应当仅将视觉和审美放在核心位置。诚然,与其他产品相比,服装美感与时尚感的属性要突出一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侧重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服装的舒适性、经济性、文化性、功能性、思想性、科技性、新颖性的需求日益偏重。因此,设计思维应以人因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感官偏好、静态与动态机能、人与环境、人与服装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在每一个设计项目中,培养学生养成对纺织科技和服装生产的水平、服装产品的定位、销售运营手段、消费者心理评价等进行系统性考虑和评估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面向实际需求的系统思考能力。
2.理性析判能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通过作品表达情感或情绪。情感是抽象的,将情感转化为设计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抽象转化为具象,虚空转化为现实,无序化转化为逻辑化的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要求非常强的捕捉要点、凝练核心、组合要素、梳理融通的判断、分析、综合和比较的理性析判能力。经过理性思维提炼的设计作品往往设计点清晰,轻重有序,手法干练,设计完整成熟。而缺少理性析判能力的作品则意义矇昧含混,设计语言凌乱。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的项目推进中,应当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理性析判方法,避免一味从个人情绪和主观意愿出发进行设计。有些教师认为设计本身就是个人表达,理性的介入将使抑制设计的发挥。首先,将设计限制在个人表达范畴,实际上是一元化的思维,仅发挥了设计的艺术属性,在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服装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媒介,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以此为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将限制学生对设计的深度理解,对产业来说也是不利的。其次,在充分开展发散性思考后,必须有理性的控制,才能称为“设计”——设计本身就是深入理解目标,开展理性规划和安排的过程。事实上,所有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都能看到设计师有力的“设计”感。理性析判能力还包括对设计作品可行性的研判,即“工具理性”在设计过程中的贯彻。“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是对工具(手段)可行性、有效性的分析判断,从而最有效地达到目的的一种理性思维。工具理性是一种功能理性,讲究效率优先性。[5]这种思维能力对服装设计的过程来说也非常有用。传统的服装设计开发路径一般是在先期的创意灵感基础上,设定一个图景,然后寻求制作实物的材料和工艺技术方法。而在转化实物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材料、技术、色彩实际上是无效的情况,导致实物与设计稿相比,出现很大的脱节。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为了追求视觉而完全忽视加工生产的时间、效率、成本等问题。因此,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以及在设计项目初期阶段的指导中,应当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理性,建立设计理念、款式处理、外观质量与生产实际之间的平衡意识,达到设计效用的最大化。
3.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思维的培养。思维是一种基于概念和范畴的框架、方法和范式,学生应当具备思维力,建立对事物框架及其彼此关系的正确认识。其次,学生应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能将各种思维要素有机、和谐、合理地联结、组织和整合在一起。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才具有由低到高的学习进阶能力,以及由此及彼的合理联想和拓展能力,而这些能力对服装设计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也较为缺乏。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设计灵感的捕捉与提炼、思维拓展与转换,以及从灵感到设计方案的转化过程中,教师都应当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引导和训练。设计的逻辑思维不应是浅表的,浮于表面的简单逻辑关系对设计的创造性来说是致命的。相反,设计逻辑是深层的、内在的,其规律性、连接性和推理关系往往是隐蔽的、深刻的、微妙的,具有较高的难度,然而一旦把握,就将使学生对设计规律的理解有明显的上升。
4.计算思维与数字思维。计算思维是服装设计学生的弱项,然而计算思维在设计中非常重要。首先,服装创作作品和商业化的产品开发过程都具有相当多的计算属性。注重计算思维,就是对学生的现实理性、产业观念的培养;其次,计算思维是数字思维的基础,而进入21世纪后,数字化是各个专业必然面临的课题,无视这个课题将造成与社会和时代的明显脱节。在设计领域,感性工学、大数据技术、数字化色彩、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展示技术等应用方兴未艾,未来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字思维,即使无法在技术上亲自参与,也应学习如何利用数字技术。
5.执行力。受到发散思维的影响,服装设计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和计划落实的执行力上有所欠缺,成为整体能力中的一个软肋。服装产品的开发与实物转化是一项工程,如果执行力不足,有时使服装实物与设计方案之间出现脱节,有时使服装项目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项目执行力的培养。执行力还体现在服装开发和制作过程中反复实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上。因为服装的开发过程“不仅仅是设计者的自我表达,更是一个具有严谨科学精神、合理统筹规划的有目的活动,它需要设计师把自己的灵感和理念,通过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表达出来,有时甚至需要像实验科学一样进行各种科学的实验探索”[6]。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应当具备反复、耐心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改进能力。
三、结语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工学思维与服装设计专业倡导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很矛盾,然而实际上,缺乏工学思维的培养,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专业素质提升,无论是教育进步还是产业发展都将蒙受损失。工学思维是一种逻辑性、系统性、理性的判断,分析、组织、整合、发展和执行的能力,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工学思维的培养,对于服装专业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柴丽芳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