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生态美学的表现可以归纳为:强调服装原材料的原生态选择、构建出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和营造出简约自然的审美意趣三方面。由此可见,生态美学对于当代服装设计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其已经成为当代服装设计最为重要的设计指导思想之一。
关键词:生态美学;当代服装设计;表现
20世纪中期以来,服装设计领域逐渐兴起了一股“绿色设计”的风潮。受其影响,设计师逐渐放弃了形式多样的化学合成材料,转而重新使用棉、麻、丝、毛等传统自然材料,在设计风格上也一反常态,逐步回归简单的造型结构。这种变化的背后,生态美学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一、生态美学:核心概念及其他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工业技术革命,通过发展工业技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从属于自然,逐渐从顺应自然发展,异化为所谓的“自然的主人”。面对这种日益异化的人地关系,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格尔提出了自然科学范畴的生态学。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人们对此认识逐渐加深,生态学的发展逐步脱离了自然科学的藩篱,朝更为深层的方向发展。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海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理论,逐渐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形成了生态存在哲学。这一理论中,阿伦•奈斯打破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结构,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并明确反对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自然的独立价值。此外,阿伦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原则,[1]这些理论为日后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自阿伦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这一理论,开始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美学界,更是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基于深层生态学理论衍生出的美学理论,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在美学方面的演绎,自然沾染上了浓郁的生态学特征,其核心在于调整审美活动中被逐渐异化的审美关系。可见,生态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将美学理论与深层生态学理论相结合,从美学的角度重新思考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生态美学看来,审美过程中作为客体存在的自然,与主体一样,拥有生命、自然与权利。因此,在讨论审美和美感产生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审美主体方面,而忽略了客体的相关权利。基于此,生态美学主张“有限主体意识”,在讨论审美的过程中,通过限制主体权益,从而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客体上面,以这种方式来修正被工业革命逐步异化的人地关系。其具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首先,生态美学理论继承了生态哲学所主张的“有限主体意识”,在生态美学理论中,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被人为限制,人不再是审美活动的唯一主体,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被进一步提升。[2]众所周知,在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关联,从而触发主体的情绪共鸣,产生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具有决定作用,正是因为主体的情绪变化,美感才得以产生。在生态美学看来,审美主体的内在与外在,是与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审美共同体”。因此,审美活动并不是传统美学所论述的主体情感的外化,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生命价值的二元融合。因此,审美活动就不再是审美客体单纯地被审美主体观照或感知,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也是有生命价值的,只有当主客体达到物我相融的状态,才能够产生审美快感。这种关于审美对象关系的认知,彻底改变了自然在审美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因此,在现代设计当中,设计者不再单纯地将人视为唯一的设计对象,他们越来越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材料、环境等因素也视为设计中的核心要素来开展设计。其次,生态美学在审美关系上还表现出明显的亲和性。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界作为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价值对于人类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是人类的必要的生存条件,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存在性价值”;另一方面,自然还提供人类物质生产必须的相关原料,因此具有“消费价值”。在这两种价值当中,自然的“存在价值”明显高于“消费价值”。[3]因此,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我们应该与自然为善,而不是仅关注自然的“消费价值”。基于这种观念,现代设计在对于自然(原材料)的态度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自然不再仅仅只是被索取的对象,它被上升为具有“存在性价值”的对象。因此,当代设计更加偏爱使用具有再生性、循环性和消解性的材料。
二、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对于当代服装设计而言,生态美学是如何对其产生影响的?当代艺术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有意识改造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在设计活动中,根据不同环节,设计可以被分为本源和外延两方面。其中,设计的本源性活动是设计核心,由设计实践本身、指导设计实践的理念和寓于设计作品中的审美意趣所构成。[4]下面,就具体从当代服装设计的本源展开分析,讨论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本源性表现。
(一)强调原生的材料选择
服装设计,又被称为服饰设计,它是针对人类的日常服装饰物展开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因此,服装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服装材料的改造,使其既能够满足人在穿着方面蔽体、保暖等功能性需求,又能够符合人的一般审美需要,从而达到装饰美化人体的本质要求。因此,在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服装设计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这一点,已经成为服装设计领域的共识。而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当中的表现,首先就反应在对于材料的认知和选择上。作为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服装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出现的。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材料,将其加工成为简易的服装,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服装所使用的原材料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从原始时期的兽皮、树叶,发展到利用植物纤维开展棉麻纺织,再到利用动物纤维制作丝绸、毛毡等高级丝织品。无论材料的物理形态和制作工艺如何变迁,其本质都是围绕着提升穿着舒适度来展开的,而且这些材料的本质都属于天然的有机物。生态美学的核心,是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通过强调“有限主体意识”,打破以人为核心的扭曲的人地关系。因此,在材料选择上,生态美学强调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选择,多使用自然材料,减少使用违反自然规律的人工合成材料。基于这种理念,在材料选择上,服装设计师重新将目光锁定在棉、麻、丝、毛等原生材料当中,通过强调材料的自然属性,重塑自然和谐的选材理念。生态美学除了关注使用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更注重材料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作为一种消耗品,服装的穿着周期是有限的,它终归要回归生态当中。因此,服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与循环降解,就成为生态美学基准下服装材料选择的关键。基于这种标准,当代服装设计在材料创新上,更加注重开发易降解、可回收的新型材料。
(二)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是一种人主动按照自身需求改善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但影响艺术设计开展的关键并不是可视的造物活动本身,而是寓于造物活动背后的理念。正是在理念的主导下,人们才会发展出不同的设计方法,创造出不同的设计作品。因此,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第二个表现,就集中在设计理念方面。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关联密切的设计门类,服装设计与设计理念之间的关联度十分紧密。古往今来,服装往往是基于各地区文化土壤当中发展起来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会因其背后的理念和文化土壤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服饰文化,这也造就了服装设计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例如中国汉民族的古代服饰,虽历经千年演变,但在形态设计上严格遵循上衣下裳的结构格局和右衽而服的穿着方式,并且在颜色使用和花纹搭配上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服装设计方式的背后,是儒家伦理观念对于服装设计的深刻影响。而同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的苗族服饰,则因其独特的祖先崇拜信仰,衍生出蝴蝶、牛头等图案,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服装设计艺术形式。同在一国,在设计方式和产品形态上表现出如此浓郁的差异,其本质是因为指导开展服装设计的理念不同而造成的。理念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生态美学对于当代服装设计理念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构建了一种以物我共生为核心的全新设计理念。生态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塑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生态美学将审美客体(自然),也视作一种具有生命的存在。[5]因此,其强调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具有平等对应的关系,并基于这种论述,发展出“可持续性”的审美理论。而在传统服装设计当中,往往只强调使用者即人的主体地位,认为设计应该围绕人的需求展开,从而忽略了设计活动中自然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服装设计过分强调人的需求,一味追求穿着的舒适度和设计活动中的经济效益,在设计中大量使用化学纤维等人工合成材料和皮草等不可持续发展材料。特别是皮草等材料的使用,完全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而生成的服装材料,这种做法明显有悖于生态美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论述。基于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论述,当代服装设计在设计理论上进行了调整,通过修正设计中物我的地位关系,将原有的以人为核心的设计关系,调整为物我共生的新型逻辑序列,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服装设计的整体面貌。
(三)少即是多的审美意趣
生态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审美意趣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营造出了一种“以简为美”的审美意趣。生态美学的核心理论在于调整传统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不对等的异化关系,故而在具体的审美格调方面,反对在艺术作品中运用过多的装饰元素。这种具体的审美实践特征,与生态美学中所谓的“有限主体意识”有着密切关联。在生态美学看来,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存在,人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和权限是有限的,他并不是审美活动的绝对主导。因此,审美活动实践中,不应该为了取悦审美主体,滥用装饰元素。另外,生态美学理论中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也影响了当代服装设计的具体审美表现。在生态美学看来,其核心是要构建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审美关系,自然绝不是没有生命的客体,而是具有生命、权利与价值的“第二主体”。因此,生态美学在审美创造上强调尊重自然,认为自然物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人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利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对自然展开过分的改造活动,提出了所谓“最少干预”原则。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当代服装设计开始将目光锁定在材料本身,通过挖掘材料本身的某些特质,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原材料所具有的原始美感,从而逐渐形成了返璞归真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意趣在当代日本的服装设计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作为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设计群体,日本的服装设计师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民族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因此在服装设计的整体意趣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支撑日本文化的信仰基础是具有泛神主义色彩的神道教,日本人相信万物有灵,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冰冷的死物,寓于物理形态之下的是值得人尊重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神灵”。这种观点与生态美学理论核心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当代日本设计师,很容易就接受了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设计观念,这也导致日本当代服装设计在审美情趣上,表现出强烈的简约特征。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2,65.
[2]刘彦顺.生态美学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3.
[3]陈先进.生态服装设计的本源和外延性追求[J].文史知识,2011(10):91-92.
[4]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16.
作者:宋晴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