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注意力经济视觉信息封面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今天的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溢出的时空,客观存在的信息量大于人类的注意力,注意力演变成为一种稀有资源。获得和维持注意力的方法之一,是有效的视觉信息设计。这需要设计师进行信息的分类与整合,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通过造型语言体现信息含义,以二维或多维的应用载体展现给受众,创造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信息。进而获得信息沟通,生发情感共鸣等互动行为,引发经济收益与社会效应,并赋予其更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
当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情形,人们会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当信息不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想要的或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生信息焦虑。”[1]引起注意力的信息,不仅可以使受众享受关注的过程,而且能够创造出丰盈的经济收益。
一、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为心理学和生理学领域概念。就人类而言,注意力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关注能力。本文主要讨论视觉注意力范畴。在经济研究领域中,国内注意力经济学者张雷认为,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2]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认为,“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3]注意力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加拿大心理学家沃伦•桑盖特(WarrenThorngate)写于1990年的《注意力经济与心理学发展》的文章中。[4]国内研究者认为,较为深入的表述是美国学者米切尔•高德哈伯(1997)的阐释:注意力经济,是指如何更有效地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以最低成本去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其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无形资产,即经营消费者的注意力。注意力经济学派的理论解释空间,基于信息社会形态,强调人类的符号性质,以及精神世界的主观性。也就是说,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面对海量纷杂的信息,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人类,就生物性的本能而言,注意力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所有出现在人类视野里的物象。客观存在的信息量大于人类的注意力。因此,作为高级智能动物的人类会主观地、具有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演变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或者说是一种财富。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物质意义的实体货币,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获得和维持注意力的方法之一是,有效的视觉信息设计。
二、视觉信息设计
所谓视觉,是指人类视觉器官能够看到物态形象。研究表明,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每天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取的。由人类视觉器官引发的大脑反应的“注意”,通常由两种因素造成。一是外界因素。引起注意的事物与周边物象存在反差的视觉特征。如黑暗中的一束光芒、高饱和度的色彩、超越视觉认知的形态等等。二是契合关注者主观个体的心理需求。这与关注者的心情状态、个人喜好等有关。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注意”。信息设计,其初始含义属计算机设计领域。因其涉及的知识领域偏向的不同,而出现的名称有技术图解、战略设计、视觉设计等等,皆属信息设计的范畴。本文选择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解释信息设计。概言之,视觉信息设计,特指作为视觉信息传达者的设计师,着眼于设计本体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梳理,通过点线面的造型语言体现信息含义,以图形、界面等表现形式,通过二维或多维的应用载体展现给受众。受众关注信息的动态过程,不仅是有兴致的而且是无障碍的,从而获得信息沟通,生发情感共鸣等互动行为,最终获得双赢的效果。因此,视觉信息设计的双重使命是——引人注目和清晰传达。引人注目的使命该如何完成?托马斯•达文波特指出,注意力有多维层面,“讨论在商业环境中四种特殊关联的前景:注意力的估算,注意力的心理和生理维度,构造和保护注意力的技术,最后是企业,注意力管理已经在其中成为一门高级的艺术。”[5]笔者将从注意力经济强调的主观体验出发,着重论述注意力的心理和生理维度,讨论视觉信息引起的受众心理反应,以及最终的受众行为结果与经济收益形成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视觉信息引发的注意力
根据美国学者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设计理论,设计具有三种层次:本能层级、行为层级和反思层级。笔者在这里将诺曼的设计理论结合2014年美国亚马逊年度畅销书科技类书籍——《StuffMatters》的多层次信息设计方式,加以分析。该书的副标题为:ExploringtheMarvelousMaterialsThatShapeOurMan-MadeWorld,即探索浩瀚的塑造人造世界的材料。该书讲述每天在我们生活周围材料背后的故事,作者写的深入浅出,因此就语言风格而言,这是一本拉近科学与读者距离的一部著作。这本书于2014年5月27日上市,由HoughtonMifflinHarcourtPublishingCompany出版,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便跃居亚马逊科技类年度书籍第二名;并于当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该书引入我国后,在中国亚马逊2016年中图书排行科技榜,位居第三名,受到了大批的读者喜爱和追捧。就封面设计而言,笔者认为该书屡次占据畅销书榜的因素如下:
1、本能层级
首先是色彩信息引发注意力。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人类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态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占60%,形态占40%;5分钟后各占50%,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我们周围的材料色彩之多,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若使用多种色彩充满封面,将会导致视觉信息的混乱。因此,黑色,作为最合适的背景色而出现。就物理属性而言,黑色属于无色系或消色系,其包容性最强。黄色具有高明度、高饱和度的物理属性,在短时间的视觉信息传递中,它与黑色的搭配组合,视觉占有率远远高于红与黑的组合。由于封面本身黑色的低纯度、低明度、低饱和度的大面积陪衬,高纯度的多色信息得以在第一时间抢夺受众的注意力。再次,图形信息引发注意力。人类的视觉拥有生物本能性的先简后繁的关注秩序,常态下,当人们被色彩吸引后,继而关注的就是图形信息。图形的英文Graphic,源自希腊语系,原意为用手作画。它有别于照相机等数字设备拍摄的实际场景的图像。徒手绘制的图形较之机器拍摄的照片,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封面上以四纵三横的单元格阵列方式,手绘出看似相同又完全不同的瓶形、不同材料的直观感受,摆脱了机器制造的呆板性,融入了手绘的偶发性,再一次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最后,文字信息引发注意力。与“StuffMatters”等词语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空间中的文字,还有副标题“ExploringtheMarvelousMaterialsThatShapeOurMan-MadeWorld”。设计师把余下的文字作为次要信息传达,将其字号缩小处理。视觉系统的“先图后文”的选择模式,即使到了该关注文字的时候,人眼也会先注意面积最大的文字。经过这样处理的视觉信息设计,引发受众的关注比率会大为上升,并能够引起受众本能层级的情绪产生。本能层级的设计基于人类的生物性本能,属于先天性的研究,不分种族和文化背景。接下来的视觉信息设计需要引发受众的购买行为。
2、行为层级
唐纳德•A.诺曼认为:“优秀的行为层级设计有4个要素,即功能、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6]就封面设计而言,这一层级的设计里,主要涉及书本的知识传播功能、文字本体的适读性、书本排版的易读性,以及因阅读书籍而产生的快感。易读性与封面设计直接相关,《StuffMatters》的封面就像一张自己手绘的卡片,带来的是视觉的愉悦感与亲切感。对于一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们不能鼓吹它是一件多么伟大的设计作品,但就色彩与文字呈现出来的版式格局而言,它走出了科技类书籍给人的严谨与理性的浅层印象,代之以轻松自由的版面空间,巧妙地匹配了作者娓娓道来的行文风格。书店里,触手可及的一本书,不仅可以享用它的文字美妙而且能够让阅读书籍的朋友产生好感,这种“感情的介入,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疑有助于记忆和辨认”。[7]定价26美元的手边小书,产生了这样的易读性,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受众发生购买行为,自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这只是传统意义的视觉信息引发的购买行为模式。随着这本纸质书籍的出版,商家拓展了电子书和CD版的售卖平台,网络平台基于同样的排版易读性原理而延续购买行为的产生。
3、反思层级
“吸引力是一种本能层次的表象,它完全是对物品外表的反应。美则是来自反思层次,美超越了外表,它来自有意识的反思和经验,同时受到知识、学识和文化的影响。”[8]书籍装帧、招贴等视觉信息设计,不仅应该在本能层次起作用,还应该在反思层次起作用。反思层次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旦产品被购买后,使用价值发挥完毕,受众产生丢弃行为,而后逐渐遗忘。那么生产——购买——盈利——再生产的经济链条就会产生断裂,相关环节的厂商运营存亡便会面临问题。可见没有反思层次的视觉信息设计,市场运作前期的努力构建的注意力吸引体系,将会变得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反思层次的设计,实际上是产品社会角色的构建、人的情感纽带的承载。此时的视觉信息设计承载了社会学的意义,产品的使用价值、功能性已经退居其次,受众的情感需求上升为主导需求,受众自然而然地赋予产品以纪念的意义、彰显身份的意义等等,由产品的使用而引发自我形象的关注。读者购买书籍是人类对于知识的渴望、丰富自我,实现自我精神追求。在这个意义上说,自我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书本阅读,拥有自媒体时代数码终端阅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书籍所用的材料、纸张所固有的特殊质感,可以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丰富感知。读者手捧书籍,逐页翻阅,触感纸张的柔软或坚韧,视觉性质的靓丽或者素雅,都会带来种种文字以外的感受和联想。每一本书都自成一个世界,使读者在不同的世界的穿梭中体会到自身生命的痕迹。读者在浏览与品读的过程中,得到的是思想的愉悦感。不过,多数受众在购买某一件商品的时候,期望它能满足两种以上的需求。书籍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主人的价值判断与精神境界。所以,书籍本身满足了人类的另外一种需求——社交需求。阅读后产生的精神快感,引发人类与同伴之间的情感分享需要、社交话题的需要。就人类社会的群集性而言,它满足了归属的需要。这种归属感,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人类藉此而获得社交的愉悦感。就此而言,书籍已经超越了其本身所含载的文字载体功能,而更多地包含了书本之外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正是书籍的社会角色。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视觉信息设计不仅应该满足视觉关注的舒适,引发购买行为的产生,更应该考虑反思层次的设计,促发设计作品产生社会意义。
四、结语
视觉信息设计师的价值并不只是制造出那些引导系统、指示图表、产品外观的表面信息,而在于在注意力经济的语境下,通过那些信息引发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应。视觉信息设计虽然是具象的,但视觉信息设计的价值却是抽象的,衡量它,需要将其植入社会经济的宏阔视野。
作者:李姗姗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沃尔曼.信息饥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p7.
[2]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p3.
[3]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p23.
[5]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p18.
[6]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p63.
[7]范景中选编.贡布里希论设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16.
[8]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