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楼梦封面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红楼梦封面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红楼梦封面设计论文

1近代以来《红楼梦》封面设计概述

1.1第一个高潮

《红楼梦》封面设计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民国时期。清末民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科学和民主观念的传播,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桎梏的束缚,也使我国书籍的封面设计逐渐摆脱了呆板的暗色封皮加白色竖条的形式,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上开始出现彩色绘画图案,《红楼梦》的封面设计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大中书局1936年3版《红楼梦》封面,封面别开生面地描绘了一位美女读者侧坐读书的样子。黑白分明、清新明快、一扫俗例,充满小资的文艺气息,该图跳出了传统写实的画法,代之以生动的漫画形象,同时又富有装饰性,让人耳目一新。封面女性的形象‘烫发’、‘旗袍’及‘高跟鞋’勾勒出一位当代新知女性的形象,在这样大时代背景下,《红楼梦》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在此封面设计中体现无疑。上海大众书局民国中期发行过一版《大字红楼梦》。封皮为单一蓝色。书名“大字红楼梦”几个字右侧一面团扇,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扇面配以蓝墨白描的“双玉读书”,画面娴静文雅,可见此版封面设计匠心独具,反映了设计师对《红楼梦》人物及情节的一种隐喻。“红楼梦”三个字做变体设计是一种新思潮的表现,更是与团扇呼应曲直对比。通过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红楼梦》的封面设计在第一个高潮中呈现着创新性、民族性、多样性和书卷气四个重要特点。这一时期的封面打破了蓝底加白条的呆板样式,创造出了图案化的封面作品,东方气息浓郁,“民族性”并非民族元素生硬地嫁接、堆砌,而是真正植根于时代立足于文本的值得标榜的中国风。这一时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较为解放,受西学的影响也比较直观,东方‘虚’与西方的‘实’相得益彰。虽然受限于印刷工艺,封面多以单色印刷的形式出现,但正是如此,通过简单质朴的颜色,封面构思恰能巧思婉喻,反而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使其抽象的思想变得形象可感,强化了封面的书卷气。

1.2第二个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出版社相继成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文化建设的高潮,《红楼梦》的封面设计也迎来了第二个高潮。创建于1951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社之初就着手于中国古籍的整理工作。1953年该社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标点整理的《红楼梦》。遗憾的是,此版书由于时间紧迫,出版仓促,因此在封面设计上较为中正平和,以素色纸加红色书名的形式出现,因此看上去略显粗糙。但是,该版《红楼梦》却确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沿用的书籍封面设计元素——书法字体,题字之人为书法家沈尹默先生。1957年该社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第2版《红楼梦》校点、注释本。该版的封面设计在保留沈尹默的书法题名之外,又添加了清人改琦的《红楼梦图咏》作为底图。整体封面看上去则较前一版典雅许多。1957年以后的《红楼梦》的封面设计中出现不少采用装饰纹样的手法进行设计的作品,这些版次的书籍将书中代表性图案进行高度概括,提炼成为基本元素,排列成为几何暗纹衬于书名之下,使得整个封面疏朗飘逸、端庄大气。这里仍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例,该社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封面最具装饰纹样特色的是1959年版本(见图4)。该版封面简洁朴素、层次分明,到了1964年,人民文学社出版新一版整《红楼梦》时,依然采用了这一封面。只是在插图上将1959版的白描插图改为程十发先生的彩色插图,之后的1974年等版本的封面,也都采用了类似的装饰方法。第二个高潮整体保持着低调典雅的调性,封面设计基本简单分为书名和底图两个层次,而在底图上,大多为线性的装饰纹样或装饰图画。这些版次的封面低调淡雅,但单一的色彩和线性的表达手法却不可避免的减弱了视觉冲击力。

1.3第三个高潮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中国迎来了经济、政治、文化深刻变革的三十年。红楼梦封面设计的第三个高潮就此开始。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以及印刷技艺的进步,这一时期《红楼梦》的设计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如图5为1988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戴敦邦先生作封面画:双玉读书。笔墨抒情,色调淡雅。受益于印刷工艺的进步,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批量的《红楼梦》精装本。如图6所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的《红楼梦》。此版封面是画家刘旦宅先生的国画作品《黛玉葬花》。画面中的林黛玉居于黄金分割点,人物线条流畅灵动,与背景中树木粗犷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情景交融,令人动容。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三个高潮的最大特点,就是插画艺术的运用。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都以“黛玉葬花”的插图作为封面。“文学叙述故事,有开始,有发展,有结局”,而“艺术家表现的是故事的一部分”。《红楼梦》文本内容的起承转合是其封面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封面应该典型地概括书的本质内容,而黛玉葬花是诸艳入住大观园后的第一个重要情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人即花,花即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黛玉葬花”就是微缩版之《红楼梦》,以其作封面画,可以充分体现文本的核心思想。建国以来的设计大家们有意识地从《红楼梦》的文本中发现核心内容和美学要素,提炼出美学符号,然后通过插画的手法做出不同的封面设计作品,可谓是《红楼梦》封面设计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1.4第四个高潮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外新潮的书籍装帧设计思想的影响,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随着设计师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红楼梦》封面设计翻开了新的篇章。图7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插图本《红楼梦》,封面也是黛玉葬花。该书一函十册,函套采用了扬州漆器工艺,吝用色彩、笔墨单纯,从颜色到材料再到工艺,都较为考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红楼梦》。该版《红楼梦》用由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师速泰熙先生设计。封面上创造性地采用了纯文字设计的手法,烫金书名上下分别是“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释诗歌,概括了红楼梦全书从“好”到“了”的故事情节。腰封在封面和封底的垂直对应位置分别画了一块玉和一块石,很好地解释了补天石变贾宝玉的故事,同时也暗喻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21世纪以来制书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为《红楼梦》封面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红楼梦》封面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新材料新工艺。同时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红楼梦》文本主旨的提炼,力求让文本与封面更完美的呼应。然而先进的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丰富了设计的工艺和形式却也衍生出了一批印着大字、装饰的花花绿绿的《红楼梦》。这些书虽然起到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是却没有体现人文气质和文化内涵,反而使读者产生了视觉疲劳和烦躁感。近年来的《红楼梦》封面设计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为了适应“眼球经济”,一些封面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导致封面十分艳俗;又如一些封面插图的选取不具有代表性甚至与文本内容、作者立意脱节;再比如一些设计师过分依赖于软件,使得封面看上去缺少书卷气缺少民族性。

2《红楼梦》封面设计变迁的启示

周汝昌曾说过:《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因此在这部“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的封面设计上,设计师应付之以最精心的构思和最严谨的态度。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红楼梦》封面设计至少应该协调好两组关系:第一:归属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红楼梦》的封面是整本书的一部分,封面应该对文本内容有所映射,应体现文本内容的一部分,但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单纯将文字情节变成图像的行为。中国艺术骨子里有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具有高度概括性、提炼性的美。中国讲究传神,西方讲究模仿;中国讲究表现,西方讲究再现;中国强调气韵,西方强调形体;中国强调写意,西方强调写实……《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其封面设计更应取其意、延其形、传其神,最终升华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象外之致。第二: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关系。书籍是商品,商品需要市场,因此在进行《红楼梦》封面设计时,一方面要结合读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结合市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诠释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要抓住书籍商品的属性,明确设计的商业目的,不可将艺术家天马行空、不息成本的艺术创作与书籍的商业设计混为一谈。在实现封面商业性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将其封面作为一件艺术品来为这件文化商品增加附加值。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这些行为模式通过书籍装帧设计的表现广为流传。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充分理解《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才能从不同角度或者不同层面解读红楼梦,触及其文本思想及精神理念,通过对素材的复合性创作,使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触发读者对内容的想象,构成读物的启示点。本文通过例举《红楼梦》封面设计的代表性版本、对比研究各版《红楼梦》封面设计,对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书籍封面设计理论和技法做了初步探索。梳理五四以来《红楼梦》的各种版本,是为了回顾中国书籍装帧历史,更是为了今人能以史为鉴,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书籍装帧设计。

作者:崔洋 张孝笑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