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向田邦子作品中译本封面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麦田出版”之文学等系列产品深受读者好评,作为华人出版的资深品牌近年出版发行的向田邦子四部中译本作品,无论是色彩选择、图像配置、字体设计,还是文字排列、开本选择都体现了内容和艺术相结合的“书籍之美”,给读者创造出装帧享受的空间,体会到阅读时触感的愉悦。
【关键词】麦田出版;向田邦子;书籍之美;色彩
麦田出版社曾健曾经撰文写道:“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打开一本精美的纸书细细品读,归根结底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换句话说,出版书籍之前的装帧设计,必定是在展现一种生活审美理念。麦田出版在出版向田邦子的书籍时,书籍的装帧体现着“书籍之美”理念。“书籍之美”理念,作为独立的书籍设计艺术观念,孕育而生于20世纪初,集大成者威廉·莫里斯代表作《乔叟作品集》为其所倡导的“书籍之美”理念做了最好的诠释。笔者粗浅地认为“书籍之美”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书籍内容之美;二是书籍封面艺术之美。“内容之美”和“艺术之美”协和统一,完整构成“书籍之美”。
一、麦田出版与向田邦子及其中译本
“麦田出版”是城邦集团旗下书系代表品牌,作为华人出版的资深品牌,凭借其优质出版内容,获得了良好的读者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向田邦子,被国内出版界誉为“日本的张爱玲”,徜徉在编剧和作家两个领域,游刃有余。向田邦子笔耕不辍,作品量大。文笔独特,作品特色鲜明,充满“人间烟火味”,笔下人物皆是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在日常的悲欢世界里经历平常的酸甜苦辣咸。正因为向田邦子在编剧上的才华和对影视剧的卓越贡献,日本至今仍设有编剧最高奖——“向田邦子奖”。目前国内已经出版发行了向田邦子不少的作品,据笔者所收集的材料可见,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麦田出版共6家。麦田出版已在网上书店出售的向田邦子书籍共有4部,分别是散文张秋明译本《父亲的道歉信》、刘子倩译本《女人的食指》,小说张秋明译本《回忆,扑克牌》、王蕴洁译本《宛如阿修罗》《隔壁女子》。5部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繁体竖文版,这对习惯了简体横文版的读者来说阅读顺畅度会打折扣。与此同时,DDW上有预售2019年9月新出版的台版《父亲的道歉信》。
二、“书籍之美”:温柔与怀旧
怀旧,是向田邦子作品的特点之一。与人与物温柔相处,不温不火是向田邦子作品的基调。“麦田出版”出版发行的中译本,无论是在立意、色彩设计,还是构图、字体设计上都体现了内容和艺术相结合的“书籍之美”,散发出一抹浓浓的怀旧气息,表达出细腻的气质、温情的风格,让读者爱不释手。其中,最能体现气质与风格的当属《父亲的道歉信》和《女人的食指》。以上两本均为散文。向田邦子很懂得生活情调,一向懂得吃,会研究吃,有自己的拿手菜谱,也亲身实践去开店经营吃。《女人的食指》封面设计上突出了白皙的女人手指、棕色筷子、橙色蜜桔和一套咖啡杯,表意与内容完美契合。食物里蕴藏着人情,餐桌上保留着冷暖的记忆。《女人的食指》集合美食、旅行、儿时欢乐及向田邦子身为电视剧编剧的酸甜苦乐。中译本在色彩上采用了暖粉色调,洋溢着温暖质感,表达了向田邦子的回忆与怀旧。另外,随笔集《父亲的道歉信》由24篇散文构成,是向田邦子在罹患重病后对自己往昔旧事的回忆与记录。随笔集首篇即为《父亲的道歉信》,在细细碎碎的叙述中呈现向田父亲的形象。其他篇章均取材于日常琐碎的生活,娓娓道出向田与父母、与手足、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文字克制,书写精准又幽默,读来回甘,体会到一份浓郁的生活味。通常,书籍平面设计中的基础符号,包括图形、文字、色彩等。整体而言,《父亲的道歉信》封面、封底和勒口互相连接,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成为了“简精装”。中译本封面文字均是竖体,从右至左依次是宣传文案、日语书名、中译本书名及译者名。与之相对应,颜色分别是红色、红色、棕色、红色。中译本文字阐释部分重点突出的是原作者“向田邦子”获奖情况、书的地位及中文名字。与封面文字正好相反,《父亲的道歉信》其封底文字却是横体,以棕色、红色、淡棕色三种颜色分别对书的性质、书的内容、书写特点进行简单概括。从译本书脊看去,最明显的是“道歉信”三个大字,其次是最上头的“和风文库”及最下头的“麦田出版”。在译本《父亲的道歉信》的前勒口处详细地介绍了原著向田邦子和译者张秋明,后勒口处也详尽地罗列了向田邦子作品及内容摘录。在图形及色彩方面,其可视图像是日式房屋玄关处摆放的鞋子,鞋子两双规规矩矩排列在榻榻米前,视野近处倒有一双大鞋,其中一只随意歪道。中译本图形所示性别表达均为男性。此处设计与中译本书名相得益彰。毫无疑问,这双鞋是父亲的鞋,这双鞋象征着父亲的家长心态;象征着父亲的身世与少年得志后的随心所欲;象征着向田邦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对父亲的真挚情感。中译本封面图像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在感,与向田邦子随笔中所表达的浓重日常生活气息极其契合。在色彩方面,《父亲的道歉信》以粉橙色为底色,凸显一种温柔且怀旧的暖色调。远远望去,如同温馨小屋里15摄氏度灯泡发出的泛黄的光,一层层晕染开去,柔美、古朴、安静、悠远。极具生活化的两只鞋,让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与割不断的血缘情却又暧昧地关联在一起,重现二战前夕日本家庭的典型生活,倾诉家庭冲突与亲子矛盾的回忆,引人共鸣。
三、“书籍之美”:比喻与回忆
威廉莫里斯开创“书籍之美”理念,强调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倡导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回忆·扑克牌》有两版,2006年版和2016年再版。2006年版的封面用上了再造纸,比较厚重,书名为横版繁体字,呈现跳跃性排版,并设计有扑克牌的花色,无论书名还是扑克图案都压凹下去,呈现出一种历史厚重感。2016年再版的《回忆·扑克牌》封面、封底和勒口相连接,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作为精简装,与向田邦子13篇故事中的叙事手法一样简洁。在文字元素上,封面和书脊上设计为竖体繁文版,把向田邦子称为“大和民族的张爱玲”,罗列了直木奖获奖作品名称,同时特别说明日本作家水上勉专文解说,并稍大号字体标注“柯裕棻郝誉翔”郑重推荐及荐语。封底同样是大段文字阐述本书收录内容、水上勉的解说及对小说内容的总结性评价。前勒口处是向田邦子及译者张秋明简介,后勒口是向田邦子作品及内容简说。在色调上,封面、封底、勒口色调统一,均是浅蓝色,环衬部分属于粉蓝色,两种颜色同属于同一色调。不俗艳,不张扬,凸显含蓄之美。浓淡相宜,依着作品和文字内容的风格。在视觉元素上,一个倒掉的玻璃花瓶,几株小黄菊花因此跌落些许花瓣,散落在周围。日本作家水上勉评价到:“没有比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更让她感兴趣的了。因此平常大家都不太注意的锅子、茶壶、杯子、门牌、鞋子、窗户、纸门等,就好像来自太阳的光源将光线分散出来。”麦田的《回忆·扑克牌》无论浅蓝色的底色还是视觉元素上那随意倒掉的黄菊,都引人动容。《回忆·扑克牌》13篇小说不经意间拨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记忆,回忆与现实交错,扣人心弦。
四、“书籍之美”:日常与奇特
“书籍之美”理念主张书籍的整体设计,将文字、插图、活字印刷、版面构成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宛如阿修罗》封面设计传达出奇特的韵味。其色彩元素具有多重情感和视觉冲击力。在色彩面积运用上,画面以淡粉色为底色,比较显眼的是如海涛巨浪般倾轧而下的黑色,占据封面的二分之一,又仿佛是被谁胡乱刷了几把黑油漆,纹路粗糙又清晰。黑色画面形成压抑的空间,黑压之下,一个系着围裙的女人跪地用力搓擦。乍一看,能体会到一种紧张的情绪,人物形象也奇特,是一个没有五官的女人。并且,出现在腰封上的女人头发是红色,而封皮上的却是黑色。小说题目“宛如阿修罗”首先是中规中矩的黑色字体,为汉语,其次是粉红色的日语汉字,更为奇特的是每个当用汉字都一分为二被拆分。日语中“阿修罗”一词可用来形容可怕。阿修罗是印度神话中的恶神,常与佛教的帝释天战斗,最后受到释迦牟尼教化后,成为佛教的守护神。可以说,中译本封面设计传达出的紧张、震撼、冲击、压抑、奇特等质感,正如小说主题词“阿修罗”所传达的内涵。整体而言,《宛如阿修罗》封皮设计追求了色彩对比、字体多样,又避免了杂乱无序的堆砌。正如余秉楠所言“其色彩对读者心理感觉是刺激的,对比强烈的色块具有一种情绪上的感染,并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其意义在于封皮设计象征了小说内容,给读者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宛如阿修罗》描写了日常家庭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小说中的老父亲、长女、次女丈夫、小女丈夫,都有不可言说的秘密,向田邦子写尽真相暴露后的混乱和混乱后又回归正常。麦田出版的封皮设计从字体、人物图像到结构布局都展示了一种奇特之美,完美地传达出小说的深层含义。
五、结语
麦田出版了向田邦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封面设计风格接近完美地契合了作家作品的内容风格。向田邦子把人物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勾勒成一幅幅淡淡的山水画,文笔清新,与日本文学独有的内敛之风相融,文字令人亲近,与麦田出版封面设计中的一箸、一杯、一鞋、一灯、一花、一人、一橘、一扑克相得益彰。向田邦子书写了家庭婚恋、人情冷暖、七情六欲、世俗百态,拿捏精准,幽默诙谐,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温暖浓郁。麦田出版在封面设计上的审美性,通过“书籍之美”理念,在色彩元素、字体样式、封面封口勒口、环衬、图形等方面体现出向田邦子文学的鲜明特征:怀旧、回忆、温馨、独特。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日)铃木成一.装帧之美[M].中信出版社,2013.
[3]李笑梅.民国书籍的封面设计艺术初探[J].出版广角,2015.
[4]唐弢.谈封面画[A].孙艳,董翠萍.书衣翩翩[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钱君匋.装饰琐谈[A].钱君匋.书衣集[C].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6]余秉楠.书籍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庞在玲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