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意设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推进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高端发展,相关部门制定了《成都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并明确指出,“为了促进创意设计与新型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创意名城和设计之都”。通过政策扶持推进创意设计和设计服务高端发展,“着力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成都特色的创意设计大师、行业领军人才、品牌设计机构和创意产业集群,把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服务业核心城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成都市确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已探索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纽带,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天府软件园、东村设计创意产业园、“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看,全园区包括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及制作、企业形象策划、工业设计、包装设计、会展设计在内的设计企业和机构已达730余家,占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总数约73%。“创意”是设计艺术构成的核心要素,设计人才的核心素质,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创意设计人才的特质,也恰恰是培养的难点之所在。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24.1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1%。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主要由高校学历教育、社会技术培训机构以及创意企业自主培养所构成,但是,当前成都市的创意设计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原创设计的缺乏和对创意设计人才的渴求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结症。以动漫业为例,目前成都市的动漫设计与制作能力并不逊于在国内外水平,但就是缺少“会讲故事的人”,急需既懂专业,又懂行业的创意设计人才。动漫行业出现人才需求两头急的窘态:一方面是“造血”不足,另一方面却“失血”太快。原因是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稀少,特别缺少复合型的创意设计人才,另外则是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严重。由于成都产业发展不成熟,企业规模不大,知名的企业不多,而且区域经济的差异导致薪酬方面较低,以及缺少人才交流、扶持与保障等多种因素造成人才的流失。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我国当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特别指出“强化人才培养”。随着成都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创意人才无疑是未来需求最广、需求最多,发展潜力最好的职业。因此,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也纷纷想办法帮助创意企业“育才”、“用才”和“留才”。
二、成都市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尽管成都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产业格局已初具规模,但与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创意设计产业总量不大,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创意设计人才缺乏问题,笔者从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对策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研究创意设计人才胜任力指标模型,构建评价系统。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意设计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设计师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技术(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进行“智慧性”服务。从总体上来看,创意设计人才的特征是不仅拥有专业设计与制作能力,而且具备较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思维还应当具备独特性和敏感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发现设计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我们对创意设计人才的素质修养、能力水平等几乎都凭主观的判断,缺乏一个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也导致于我们对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方面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构建创意人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参照相关指标更好地培养胜任为创意设计产业服务所需要的人才。“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弗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关于构建创意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国外较多,近年来国内已有相关专家涉足,有学者对总体的创意人才特征构建了创意人才素质模型,也有学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某一具体产业的创意人才的胜任力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针对创意设计人才的胜任力评价指标系统研究的并不多,也并不成熟。因此,必须加强对创意设计人才的胜任力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一方面从教学评价、企业评价和招聘信息等多方面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另一方面则通过具体实验测量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数据综合,建立评价指标模型。这一指标系统针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文化素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综合素质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等多项特征指标构成。胜任力对于预定目标的影响是可以衡量的,有了这一评价指标系统,一方面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评价参照,明晰了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科学的教学体系,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对;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任用人才将会有一个科学、客观的标准,建立合理的薪酬标准、晋升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等,激发人才创造的积极性。
2)调整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结构定位,实施定向培养。
创意设计产业是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空间的融合形态,其特征是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所以,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也非常广泛。人才培养定位要具有征对性,尽量分方向、分层次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目前,创意设计人才的类型划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第一,依据创意设计产业的类型划分,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网络媒体等各种创意产业的设计从业人员。第二种类型,依据从事的岗位类型划分,主要分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其中应用技术型人才可分为执行广告创意等操作型人才和设计总监等智慧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既要懂创意设计的操作步骤,又要懂如何让作品或产品转化为商业效益,这属于复合型人才。目前,成都市的创意设计的企业最缺乏就是经营管理型人才。而且,不同的产业对人才的类型划分还有其独特性,以动漫设计为例,动漫设计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创意,如果按动漫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类型的人才:一般分为原创型人才(策划、编导、设计)、制作型人才(施工和制作类)与管理型人才(行政、销售、财务类);如果按产业线性生产的流程来分,动漫人才可以分为前期策划人才、中期制作人才、后期合成人才的三部分组成。动漫产业属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虽然成都动漫游戏产业创作能力和技术实力已达到了全国领先的水平,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结构的人才。高校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建议相关高校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应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除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还要培养一部分经营管理型人才。特别是四川大学、川音美术学院、成都大学等高校应着力培养创意设计的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3)优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合作培养。
培养创意设计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成都市的创意设计人才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第一,高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流,其特征是时间长,批量大,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全面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职业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注重学员的实践技术和动手能力进行专门训练,实用性强,现学现用,可以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无缝对接。第三,创意设计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其特点培训时间短、目标对接定位准、实践能力提升快。事实上这三种培养模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上都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针对性的专门培养极少。高校培养模式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人才实用性不强;职业培训师资良莠不齐,单一片面;企业内部培养属于“临阵磨枪”,数量有限……总之,从长远来看,单一的培养模式并不能解决企业创意设计人才短缺的情况。因此,“合作培养”为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合作培养”以环境条件不同可分为“校内合作”与“校外合作”两种方式。“校内合作”的以校内工作室培养模式为主要特征,即在校内设立了和企业合作的项目工作室,采用了“课程、项目、岗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制度,即根据工作室的项目的需要,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和业务指导,同时每年派出部分本校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见习实践或进修学习,达到把握行业动向而紧密联系市场的目的。“校外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基地培训或顶岗实习为主。高校与创业基地和创意园区互动,与设计企业互动,以校企合作方式既能促进培养创意设计人才,又推动作品向产品、商品转化。如成都市高新区成立了“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围绕高校毕业生实训、企业在职培训等为企业培养和招聘专业人才。西部创意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红星路一段35号,由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倾力打造。该培训基地不仅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更专注于优秀项目的培育与孵化,能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运营和财务及法律方面的全方位辅导服务。
4)建立创意设计人才交流信息系统,提高服务质量。
成都市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还要从市场和管理方面健全人才交流信息系统,推进服务和保障工作。首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网上人才数据库,实现人才数据动态管理。利用动态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互动信息平台,提高管理质量。创意设计人才交流交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建立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打好基础,将为各个层次人才和各种类型的企业精细化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优化创意设计人才资源配置。第二、建立创意设计人才交流信息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将对人才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实现各专业、各层次人才管理信息化,实现查询便捷化,大大加速人才数据服务效率。第三、建立网上审批制度,提高服务品质。如职业技能鉴定或职称评定等申请人的验审资料通过数字化可网上传递,不再需要提供一大堆的纸质证明材料。相关部门可直接在网上办理相关审批程序,申请人可即时查询审批进展情况。这样就加快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了人才数据服务效率,真正实现了优质的人才服务质量。
作者:秦安建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