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紫砂壶常乐的创意设计及美好愿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宜兴拥有着7000多年的制陶史,紫砂正是在这悠久的历史之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千百年的时光足以变幻沧海桑田,但是蕴藏于大地之下的紫砂泥料亘古不变,紫砂艺人们用聪慧的头脑和巧夺天工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时而昂扬、时而婉约的紫砂之歌,在今天的新时代之下更加的动听和悦耳,吸引着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到紫砂艺术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常乐壶”,作者把紫砂良好的实用性和可塑性利用起来,首先是一件可以在茶座之上使用的冲泡利器,然后才是在长时间的把玩欣赏之中,让我们感受到金色纹饰如意散发出来的金属光泽,和古朴的紫砂交相呼应,共同呈现出美好的吉祥祝福,在饮茶的过程之中甘之若饴。
2006年,紫砂陶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对于宜兴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因为在他们的血液和基因之中,紫砂已经完全彻底地融入,他们笃定、坚信紫砂艺术的发展已经不需要过多的赞美之词,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自然地成为安身立命、为稻粱谋之根本。宜兴拥有着7000多年的制陶史,紫砂正是在这悠久的历史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千百年的时光足以变幻沧海桑田,但是蕴藏于大地之下的紫砂泥料亘古不变,紫砂艺人们用聪慧的头脑和巧夺天工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时而昂扬、时而婉约的紫砂之歌,在今天的新时代之下更加的动听和悦耳,吸引着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到紫砂艺术的发展。
1紫砂壶“常乐”的创意设计
紫砂作品“常乐壶”(见图1)是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描金的工艺,使得整件作品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实用性也非常的强,是一件集冲泡茶叶功能和欣赏艺术为一体的紫砂雅器。此壶壶身腹部鼓起,容量比较的大,可以适合各种类型的茶叶在其中充分地浸泡,发挥出最好的口感和滋味;壶底平整,端庄稳重;壶嘴婉约,出水迅速流畅;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自然圈卷,端握舒适,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端底带一个小钩,处理得恰到好处;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子母线翻卷规范,契合完美,气密性良好;上面点缀的扁圆珠型壶钮和壶身完美呼应、和谐融洽。此壶的点睛之处还在于壶身和壶盖之上密布的描金如意纹饰,笔触灵动,造型环环相扣,非常惊艳。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希望把我们非常熟悉的如意纹饰巧妙地融合在紫砂壶上面,增加一些华丽的感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描金,通过这种手法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之美,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常乐壶”,把紫砂良好的实用性和可塑性利用起来,首先是一件可以在茶座之上使用的冲泡利器,然后才是在长时间的把玩欣赏之中,让我们感受到金色纹饰如意散发出来的金属光泽,和古朴的紫砂交相呼应,共同呈现出美好的吉祥祝福,在饮茶的过程之中甘之若饴。
2紫砂壶“常乐”的美好愿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常乐”的阐释可谓是包罗万象。《老子》有云:“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清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之中写道:“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其中的意思更多的描述出来的是一种心境和意境。“知足常乐”是我们在生活之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就是在平常的题字之中也是比较常见的选择,这就说明我们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常乐的心态和文化特征,《金石索•汉长乐宫瓦》:“‘长乐未央’,此长东宫瓦。”汉瓦上面的这四个字是我们最直接的美好愿景。如意,在我们古代的时候是一件随手携带的挠痒痒的工具,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之中,如意的材质也从木头等升华成为玉石,上面的装饰和纹饰也多以吉祥富贵为内容,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可以凸显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常乐和如意这两个元素的结合,充满了我们中国智慧和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紫砂艺术作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香古韵的特质吸引许多的壶友,特别是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雅士。这件紫砂作品“常乐壶”在无形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多元素文化的交叉和融合,在设计的时候希望简单直接地把常乐的主题抒发出来,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描金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吉祥如意的诚挚祝福和长乐未央的美好愿景,这也是作者在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希望能够呈现出来的情感表达,引起广大壶友的共鸣。
3结语
紫砂艺术在今天依然能够受到很大的关注,得益于茶文化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于健康饮茶、禅茶一味的广泛认可。紫砂良好的透气性和可塑性为茶座之上增添了不少的靓色,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在上面进行陶刻、描金等等装饰,表达我们对紫砂艺术的情感,也充盈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如今,紫砂艺术的发展方兴未艾,紫砂产业已经成为了宜兴的代表和支柱产业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吴水勤.开心常乐人知足———漫谈紫砂“开心常乐壶”的快乐元素[J].江苏陶瓷,2014(6):63.
作者:庄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