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微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微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

一、产品设计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矛盾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矛盾

在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课所占的比例过多,尤其是大一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都一样,而且有些基础课也没有针对专业因材施教,所以导致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没有促进,反而影响。例如构成系列课程,强调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以及充满灵性的个性创造,但是,目前国内的三大构成课程却成为教条化的典范,有学生甚至认为,构成就是在纸上画格子填色或是折纸,无趣且浪费时间。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专业设计结合起来,历年学生的作业都似曾相识,没有任何创新可言。经过课程对比发现,很多课程其实已经把构成的概念涵盖其中,而且形式与方法更为灵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二)理论课与技法课的矛盾

相关的一些理论课程,课程内容教条、形式单调,学生普遍没有兴趣,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因此很多院校都有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但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人才,不仅需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一种感受力与创造力。对一件产品是非优劣的鉴赏绝不是通过一些素描、构成等课程就能够实现的,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最主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系统设计方法以及开阔的设计思维,这属于设计的理念层面,而理念对于设计乃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被称为鬼才设计师的菲利普•斯塔克曾说:“我花大量的时间睡觉和做梦,我的很多设计实际上在潜意识里就早已完成了。”在一次新闻会上,菲利普•斯塔克说:“我在飞机上的这十几个小时里,除了睡觉之外,还花了15分钟完成了一组17个产品的设计。”成熟的设计理念形成之后,设计表现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课程模块化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强调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围绕产品设计的支撑学科作为储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设计方式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就提出了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建设,将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设计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这四个部分,四个模块环环相扣,以一种循序渐进并相互融合的模式展开(见图1)。设计基础模块包含在开展产品设计教学之前的一些基础课程之内,包括结构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基础等一些基础应用类课程,也包括设计学概论等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从美术思路转向设计,培养一定的设计观与设计思维。

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以产品快速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制图、人机工程学、模型制作等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以产品形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产品程序与方法、产品材料与工艺、产品界面设计、产品创新与改良等为主的应用类课程,和以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鉴赏、产品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创造学、产品设计分析、设计管理等为主的理论类课程。这三部分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关系。专业拓展模块主要是将专业基础强化,旨在强调其应用性,课程设置针对家具、公共设施、数码电子、交通工具、专题设计等课题展开,使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深入课题,进行综合训练。综合实践模块针对低年级学生展开专业考察、课程设计等设计应用类课程,以及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一些项目或者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实践,这样对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状态和了解工作流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多师教学模式

传统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一门课程都是由单独的教师来完成,这样虽然操作简单,教学比较好管理,但是单独教师只管自己课程的情况,而不注意和前后对应课程的联系与融合;另外,单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设计能力有限,或理论知识有所欠缺,或设计经验不足,而课程所要求的是一种综合的设计能力。所以可以在一些课程中尝试多师教学的模式,例如像专题设计之类的专业拓展课,由几位教师参与,作为一个课程组,参与课程组的老师在理论、实践及表现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配比,在完成课题的各个阶段,不同的老师参与其中,给课程注入活力,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之间有沟通,课程前后有衔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专业基础课,例如产品设计鉴赏这样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可以将课程转变成类似讲座的形式,将所有老师与学生集中在一起,以座谈的形式对这门课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对理论课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也调动起老师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下会事半功倍。

(三)多空间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都是在单一的空间里面完成的,或者机房、或者教室、或者课外。这种单一空间很难满足多方面教学的需求。一门课程通常由理论、练习、实践等内容构成,都统一在单一空间中,这些内容的特性就发挥不出来。例如在机房里面上课,虽然满足了学生在练习或实践过程中对电脑的使用需求,但对理论教学、手绘、模型制作而言就不太合适。所以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多空间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实际的需求,不同阶段在不同空间中进行,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也适合于艺术设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课堂内的有效时间及空间,调动起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从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到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创新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总书记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目前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驱动下,应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培养产品设计专业性的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平台来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基础课模块创新建设

1.教学方法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高校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本,而转向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完成知识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解和应用,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延伸。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交流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展开,通过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并使教师了解学生关于设计的想法。

2.教学内容创新

提倡教师不要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产品设计的教学中,设计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有些教材已经跟不上科技与产品的进步,或者是有些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多查阅资料,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新颖性与创新性,这样学生对新鲜的知识会更加感兴趣,学习起来也有动力。

3.作业形式创新

过于死板的设计作业对学生的创造力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与作业的反感。创新的作业形式就是能够结合课堂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不要限制与规定明确的题目与形式,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也活跃了学生的设计思维。

(二)实践课模块创新建设

如果说基础课和技法课是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基,那么实践课就是这块地基上盖起的摩天大楼,地基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盖得稳。从另一个角度说,创新的实践课程,要求能够将理论与基础的部分结合到实际的运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与运用,能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要加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设计课题中采用引导、互动、头脑风暴、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课题可以结合企业课题或者设计竞赛展开,在完成设计课题的同时,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掌握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了企业的运作形式,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学生的设计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力图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促进产、学、研三者建立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紧密联系,以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和企业项目实践教学三个方面为实践性教学的核心,来构建和完善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产学研的构成模式,是目前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发展寻求突破的主要途径,校企结合的形式能够完善学校教育中的很多缺失之处。使学生在企业合作项目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姚江 封冰 张燕 单位:常州大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