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图书文化氛围创意产品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图书文化氛围创意产品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图书文化氛围创意产品设计

摘要:项目通过产品设计的手段,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图书文化氛围、优化环境育人的研究。从图书馆、教室、寝室、食堂等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入手,展开图书文化语意化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增加校园“人-机-环境”系统的互动性,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在创新校园文化的同时创新文化产品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符号语义;产品设计

1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状态

据了解,在国外每所大学都会相当注重校园文化产品设计,将校园文化的精髓完美融入到文化产品这一物质载体上,打造校园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形象,将无形变为有形,实现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双赢。曾研究过美国、日本、英国的一流大学,无一不重视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高度概括的设计理念、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都使得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成功成为必然。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尚不成熟,且高校对文化创意产品关注度参差不齐。但国内也有很多高校走在前列,对高校创意文化产品发展的意识提高,正在不断创新设计,努力塑造自我品牌。为此,很多高校和文化单位都开展了校园文创设计大赛,如火如荼。例如,四川首届“川博杯”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大赛顺利举办,广西大学生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2017年成功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等。可见,国内高校和文化单位在校园文创初级阶段做出了不少的尝试与探索。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研究目标

此项目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意产品设计,营造良好的校园图书文化氛围、优化教书育人环境。通过提炼图书文化符号,设计有图书符号语义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让校园图书文化无处不在,打造浓厚的校园图书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读书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大学生对图书文化主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和能力。

3主要内容

校园是一个共享式的学习、生活大环境,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因素。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愉悦性。此项目是从校园“人—机—环境”交互系统角度思考,关注校园图书文化建设,将图书符号融入学校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的“图书”语义设施,打造更人性化的学习氛围。1.校园图书文化建设现状研究。通过调研,了解现有的校园图书文化建设手段和校园文创设计案例,借鉴可取之处。同时要了解校园文化(尤其是图书文化)的建设情况和相关环境设施,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研究工作。2.校园图书文化建设受众需求研究。调研学生主体在校园中与学习、生活相关的用具、设备的满意度及新需求。确定创意产品设计的重点和范围。3.校园图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将图书文化,以符号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选取有大众记忆性的符号,探索图书符号语义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打造校园图书文化氛围的作用,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理论,展开图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比如,校园图书符号的语义产品设计。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途径

1.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例如研究的范围容易局限于本校的情况,基于此顾虑,在项目展开之前,组织项目组成员在各区域学校展开调研,并借助网络资源,全面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现况,找到不同条件下校园图书文化氛围建设的普遍问题,制定基于实情的设计方案。2.提取具有能正面影响学生读书心理的图书文化符号,并巧妙应用于产校园图书文化产品设计中。这是设计的难点,基于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研究和实践中找准设计定位,运用专业设计理论和技巧,反复实践,探索较好的设计形式。3.基于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创新设计研究要立足于充分的设计调研和校园实情。确保研究成效。检验研究的成效,可以通过校园活动或设计竞赛形式,宣传并推广部分设计,根据反馈,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反复修正直至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5特色与创新点

1.项目研究采用了产品语义设计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提炼图书文化符号,设计有图书符号语义的校园创意产品,丰富并创新校园文化。2.与一般校园文创设计研究不同在于,此项目研究不仅仅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校园精神面貌,也关注于校园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通过人性化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愉快学习。3.此项目的研究有利于传承传统图书文化,挖掘校园文化新需求,服务于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

6总结

校园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习的氛围是至关重要,通过产品设计的手段,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图书文化氛围、优化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设计出具有良好图书文化的产品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流的学府都重视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制作出自己学校的优秀文化产品,通过项目研究高校的校园图书文化氛围的产品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在现今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晓琳 陆进铭 胡毅伟 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