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产品设计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产品设计的现代化发展中,现代产品设计的功能性和形式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基于创新的人性化功能,它以更亲密的形式辅助,使产品的功能更合理、更人性化。实现功能性和形式上的统一,使产品设计真正为人们服务,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现代产品设计;人性化设计;艺术设计
前言
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艺术最早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工业革命大大地增强了人们对工业制造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工业产品形状和工业设计相结合的先决条件。产品的设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消费产品密切相关。首先我们的日常消费品必须要有实用功能的支持,这就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因此,在最初的工业制造中,实用功能已成为生产和制造的焦点。然而,随着大规模生产和竞争的加剧,产品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产品的相似性导致消费者体验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如何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是产品后续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就是说,产品的艺术设计已成为华丽的工业产品新衣。
1产品设计概述
从艺术设计本身的角度来看,它诞生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那一刻。当人们制作一件物品时,不仅要求实用功能,还要注重其审美视觉效果。然而,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在古代的生产中以实用性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现有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改善,而且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各种工业产品正在逐步增加。现有的产品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现有的物质需求,而且更加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强调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并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它展现了一种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发展形势。产品设计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为人们服务,并实现与人们更良好的互动。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当前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下,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紧密匹配,人们对现有产品的使用和形式有了新的认知。首先,现代产品设计需要易于理解且易于使用以满足基本功能。一个好的产品能够预测使用时的实际操作过程。如果产品不具备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能依靠盲目记忆。如果不理解它,便无法真正理解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产品本身的含义。这样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错误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达到这种可理解和可操作的目的不仅仅通过技术实现,而且还通过产品的使用实现。提出合理的改变形式,使产品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思维逻辑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和正确的行为习惯。这样才可以提升人们对产品的理解,提高产品设计的成功率。其次,产品要有可观性功能。产品的操作步骤必须明显简单,并且应将正确的信息和使用信息简明地传达给用户。无论是产品系统设计还是产品本身的设计,用户的想法,实际操作步骤和操作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关系。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诺曼先生引用了现代手机和汽车的例子,表明手机本身并不复杂,只有15个控制键:从0到9、“#”键、“*”键、话筒键和“R”键等。除了“R”键,其他一切都是现代通用手机的一部分。但手机系统很难使用,经常重拨,自动回复,扩展以及使用快速功能的其他示例令人困惑。车内有100多个控制器,但它们比电话系统更容易学习和使用。在控制和控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自动匹配关系。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速,用户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整个系统。在手机的设计中,人们看不到这种非常明确的关系,并且用户操作和操作结果之间的匹配是任意的。控制机器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反馈不是很好,用户无法确定产品是否已达到预期目标。总之,整个系统难以理解,功能不明确,用户思维,基本操作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只是随机的。这将导致用户混淆,增加故障率,甚至对用户造成心理负担。产品的可观察性和自然匹配功能不仅可以依靠技术实现,还需要成为产品的按钮。功能分区、颜色和其他形式的外观支持实现可观察性,因此可以说产品的形式已经饱和,产品的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成为实现产品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该产品还具有自然匹配功能,常用限制因素。包括物理结构因素、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逻辑因素,这些因素出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足以用于明确的操作方法。有必要根据人们的日常习惯和常识调整功能的位置和顺序,创建正确的自然匹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注册的必要性。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常识轻松使用产品,确保产品的安全。这种自然匹配和控制因素需要反映在产品展示中,通过样板机等实现以样板形式呈现产品的功能。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功能实现的形式和作用。
2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当代产品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产品设计师的责任不是专注和调整工程设计,而是要以人为本,努力通过自己设计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在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满足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使原本以技术实用为根本的产品,可以拥有一个有情感包容的人性化的设计,让产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
[3]郑旭东.“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45(3):71-73.
[4]靳鸽.河南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数字艺术设计教学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6,45(3):126-128.
[5]唐帆.“右脑思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书文摘,2016(21).
作者:吴丹 刘垚 单位: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