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的通感转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探讨通感转译在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原则。基于通感设计理论,从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认知通感转译及其与通感的异同,挖掘感官感知与情感交互的联系,结合发展趋势和设计案列分析其在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的价值。通过设计实践总结出通感转译在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1)贴近用户感官感知的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户认知体验(2)围绕特定用户场景,实现转译体验目标。该原则可以为情感交互式产品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通感转译;感官感知;情感体验;交互式产品设计
引言
在体验为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产品物理属性所带来的单一感官互动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需求。将多维感官知觉体验精准转译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有利于突破感官单向互动的局限与空间限制。笔者试图通过不同感官间通感转译的互动性、自然性、整体性的表达,构建出新的用户体验形式,触发用户与产品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体验。
一、解读通感转译
通感是视、听、味、嗅、触等多种感官或领域彼此间相互迁移与复合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觉的刺激能够触发另一种感觉并形成共通和漂移。通感也被认为是一种感觉刺激引发另一种非常规刺激体验的条件。[1]转译可以理解为是对源通感信息的转化与翻译,用于实现知觉概念和体验的传达。如果将通感理解为基于人类本身基础感官知觉体验迁移与融合的静态呈现。那么通感转译则是基于感官本质功能属性,对多感官间的相互连接和转化关系的高度还原和动态表达。其更加接近于人与现实事物实际互动的感知与体验,即一种更加自然、逼真的感官交互体验方式。
(一)通感转译的认知
对于通感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语言学上。通感起初作为语言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移觉”或“联觉”,即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借以认知能力或想象力引起感官知觉的联通、交错、转译,使得描摹之物更加生动活泼的一种修辞格。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将其理解为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方式[2]。即本觉和通觉相互作用,感觉属性多向转译,而形成对艺术审美形态的多维度表现。典型的例子就是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似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此外,相关语言学研究表明,现实世界的事物、场景等可以以潜语言记忆的形式存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且这些潜语言记忆与真实世界相匹配,一旦受到大脑的调取,就能够映射出主体的感知并触发微妙的情感体验[3]。我们也可以将通感理解为是人对真实世界情感与体验的一种语言现象,而通感转译就是利用某种带有普遍情感共鸣的潜语言或通感词,来唤醒对于某种事物的感官知觉联想,触发既定的感官感知及情感体验。此外,语言学中心理学现象和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对于通感认知生成及深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著作《心灵论》中就已提及了通感的心理学现象。相关研究表明,想象和联想作为通感产生的心理学基础,它只出现在本能的感知层面,并无深层次的意识(反思层面)参与。通感转译则是在通感的基础上,借助人自身的认知和已有的经验记忆,对经由感官获得的外界信息进行整体上的理解与把握,再以情感联想的方式对另一种具由关联的感官体验进行还原,进而形成感官上的联动和体验的多样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通感是一种无意识的感官漂移,而通感转译则是在意识层面由特定的感官语言引导,借以具有情感意义的联想,来完成感官之间的联通、转换及其信息的传达。脑神经科学家Cytowic认为,得益于大脑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间分离,使得边缘系统的正常功能被释放出来,通感才得以产生。他在其研究中指出,通感是人类天生的一种生理能力,但只有少数人能意识到它的存在[4]。生理学研究发现,由于神经系统的关联性,对某种事物特定的感受会引起神经兴奋,从而激活余下皮质区内已有的感觉记忆,使得两种不同的感官中枢产生暂时的神经关联。如果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刺激经常伴出现,就会在大脑中形成长期性的神经链接并随之建立一种稳定、自然的转译关系。由此可见,通感并不止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能力。通感以相交织的形式存在,并不是单独存在于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等一个或多个领域,通感转译亦然。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通感是人根据自身认知和经验并借助想象力而产生的一种潜意识感官互动,它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通感转译则是一个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主动且富有选择性的感知还原过程,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人类从感官感知到情感互动的综合体验。
(二)通感转译的媒介
符号既可以作为承接通感意象信息的一种载体,也可以是用户感知理解信息的关键点。通常情况下,通感的转译过程及其产品信息的传播与表达,都需要借助相关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符号是转译的重要媒介,它能够将产品的物理特征和使用信息准确、简明、生动的传达给用户。在实际通感的转译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大量搜集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依靠认知和经验所建立的关于事物通感联系的意象信息,而后进行加工提炼,并参照特定准则和转译目标,生成用户可以感知和识别的相关感官语义符号,再嵌入产品的整体性设计使用中,为成功实现后期的转译铺设道路。(三)通感转译的构建从构建方式上,主要可以分为:(1)逻辑型构建,即先建立通感联系,再完成通感信息的转译和传递。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调研的方式,获得用户对于某种特定事物的生理和心理认知习惯,或者在建立设计目标和理解用户心理预期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绝大多数人对某种特定事物、环境的主要感官认知,以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来形成与其他感官之间的稳定共通联系,结合转译目的对所获得的感觉表象信息进行适当加工,转化成可以被感知的意象,以其为支点将相似的通感信息在不同的事物上进行转译传达。(2)整合还原构建,即通感的构建可以理解为是动态知觉的整合过程,通感转译是对其整合过程的一种还原和精确表达。我们可以利用感觉者在某一感官受到刺激的同时会激活经验或记忆背景中相关联的另一种感觉特征的现象,来形成感官之间稳定的映射关系,再将不同感官域之间信息的相似性作为整合的关键点融入到不同的事物中[5],借助一定联想力,完成源信息在其他一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上形成相似或更高层级的知觉表达。从构建对象上,(1)从表达主体角度,即设计师作为通感信息的构建和表达主体,首先要了解感知者对于事物、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方式,明确预期目标,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和对外在环境的感知体验,进行通感信息的编码、操作,设计出容易被认知的通感“语言”符号,以此为媒介来向用户传达既定的感官信息并实现用户体验目标。(2)从接受主体角度,用户对外部刺激感知的过程中,并非只是被动地将各种知觉要素相互叠加,而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接受、理解它。用户不仅是感官系统的接收主体及经验记忆储存、再生的容器[6],同时也是设计师信息传达的最终受体,应当施以引导,并调动其作为感知主体的各种能动性因素,加强对客观信息的解读和认知经验的积累,以产品符号语义等为媒介要素,构建客观物质、环境与内部情感体验的联结。对以上构建对象和方式进行归纳整合后,(如图1),表达主体(设计师)在获取接受主体的通感意象后,结合自身的五感认知经验、环境体验,借以积极的情感驱动力来整合不同感官域之间的相似性特征(①:视觉与听觉的相似感官域;②:视觉与触觉的相似感官域,③④⑤等以此类推,共计20种)构建“通感桥”,形成稳定且正向的通感联系,加工编码后转化为能够被感知的通感符号等媒介要素,再借助一定的想象或联想力,翻译还原为接受主体(用户)所熟悉的感官感知信息,从而加强接受主体对于五感互动的认知和环境、情感体验,即从联觉(生理层)、移觉(心理层)、通感(显象层)再到情感(体验层),构建外部感官知觉与内部情感体验的联系,为设计师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通感意象信息,提升通感转译在互动和情感体验方面信息的传达效率和准确率,最终促成表达主体与接受主体在感官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沟通层面的良性循环。
二、通感转译与情感交互的联系
人类认知和理解事物,其实就是依靠各种感官与客观外界相接触、互动,从中获得各种理性和感性认识及不同层面情感体验。感官知觉在感官互动过程中被唤醒,带来丰富的情感回应[7],在特定场景中触发某些特定的情感互动,形成相应的情感交互体验。同样,在通感转译过程中,被转化和翻译的通感信息既包含有感官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知与感受,又承载着表达主体与接受主体感觉移情体验的情感意义,其本质是从多种感官的互动上升到多重情感的互动,从表面的感官体验升华到内在的情感意义体验。
(一)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通感转译的价值
情感交互产品的意义在于满足了用户对于交互体验需求的同时,能够在互动中触发用户对于产品使用价值、情感意义的联想和思考。将通感转译融入到情感交互产品中,一方面,真实的感官知觉互动能够缓解传统产品带来的“感觉沙漠化”现象,使得用户与产品的互动更加贴近自然感知和实际认知,提升产品的互动性和易用性,带来积极的情感驱动力。另一方面,将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旧有经验或经历以通感转译的形式引入到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带来亲切的感官互动体验的同时,触发更深次且微妙的情感交互体验,强化用户对于现有事物的认知,激活与之相关的概念和意象,带来全新的体验。(如图2)日本设计师面出熏对火柴进行了再设计,其目的是想重新引起大家对于自然之物的关注。相比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火柴,同样是以木材为原料,未经加工的枯枝外形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真实树木的原始气息和粗糙质感,再配合以顶端火红色的起火剂能够很快让人在感官知觉上联想到傲立于风雪之中的梅花形象,待到火柴燃尽,仔细闻闻,空气中似乎也飘荡着若有若无的梅花清香,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火柴在这一情境下瞬间生动、鲜活了起来。视觉、嗅觉和触觉的通感特征信息借助火柴这一媒介转译成梅花形象,真实准确地传达了出来,给用户带来了真实的感官感知和情感互动体验,强化了用户对于火柴和梅花既有形象的认知,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关于自然、树木、火等相关意象的全新体验。
(二)通感转译在情感交互体验设计中发展趋势
一方面,伴随新技术媒介形式的变化发展,以交互实体为中心的单一情感互动体验设计逐渐转向以虚拟交互界面要素为核心的多元化情感体验和信息交互设计转变,通感转译的侧重点也将从实体感官感知、情感交互体验向虚拟感官信息交互和多维度情感互动体验转变。此外,当用户自我创造意识开始觉醒,其对于设计师作为表达主体的创造、整合和转译能力的依赖性将逐渐减弱,即原本由设计师主导、用户被动接受的通感体验转译过程,将由集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于一身的用户,依托自身的感官感知和创造力,主动进行情感交互通感体验的整合和转译。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满足用户对于感官及情感等综合体验的需要,带来可用性和情感价值的提升,即在设计中摄入更多能够调动用户多维感官相联动的元素,结合相应的情境,进行多种感官互通体验转译的主动尝试,这一过程将促进情感交互体验设计中通感转译的多元化和人性化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感知和情感需要。
三、通感转译在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实践
通感转译对强化产品设计与用户情感交流互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相关的设计实践进一步探索加深认识,(如图3)为笔者工作室成员原创设计作品《手部肌腱辅助康复仪》,在视觉语言互动层面贴近用户感官感知方式来实现良性交互关系,设计以7种不同的LED灯光信号来进行手部康复训练动作的引导,借助设备间接形成对于7种不同音调的听觉感知和认知,形成视听通感联系。在此基础上,依托微型触碰感应传感器及用户的行为互动方式,将视、听通感感知整合、转译为视知觉、听觉上心理感知体验,在缓解用户使用医疗产品所带来的各方面压力的同时,触发用户与产品良性情感互动,形成良好的情感交互认知体验。(如图4)笔者工作室获奖作品《盲人辅助识别色彩手环》,围绕盲人如何实现自主穿搭的特定场景进行细分考究,设计通过把不同颜色与相对应的不同气味感知相连接,构建起视觉和嗅觉感官上的通感联系,并借助手环上的相关硬件设备将感官本能层知觉体验整合转化为反思层的心理情感体验,增强感官、情感的联系和互动,带来深层的情感反思体验,实现通感转深层体验目标。即依靠气味辅助颜色识别帮助视障患者“识别”衣物颜色,使其能够实现穿搭自主化目标的同时激发患者对于生活的信心,帮助其树立起特殊人群应该享有与正常人同样权利的观念。
四、通感转译在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结合以上论述和设计实践,笔者总结出通感转译在情感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原则:(1)贴近用户感官感知的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户认知体验伽达默尔认为“想要理解意味着表达者的先见与接受者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范围相一致”。即设计师需提升对自然、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敏感性,突破传统的经验感受,重新审视产品现有感知,尝试打破产品的一般认知,遵循用户的预期,站在用户的角度仔细感知、理解生活感受和体验,进行内在反思和情感意义的探索。建立多感官感知的经验,及其与感知符号之间的对应联系,确保通感转译过程中产品符号贴近用户的经验和认知,整合的感官知觉可以被唤醒,形成用户的认知体验。(2)围绕特定用户场景,实现转译体验目标用户场景是通感及其转译过程的关键。即用户在某种特定场景下如何与产品通感转译符号互动来满足起使用需求,达成情感体验目标是设计师务必要关注的问题。在特定体验场景中,设计师应结合用户的期望,构想使用情境与交互体验过程,将通感符号和相对应的互动方式进行整合,将场景中多种感官所触发的情感意义、体验进行有效联通,围绕场景进行通感转译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设计,适度放大感官符号触点,加深用户对通感转译的认知,建立稳定的通感转译关系,实现情感互动体验目标。
五、结语
通感转译是在感官、行为及体验等方面提升情感交互产品价值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转译的目的是在不改变产品“初心”的基础上,使寻常之物产生新的感官、情感体验,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产品[8],引发用户对于物、人、环境关系的思考,不断地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竞争力。此外,通感转译既是设计师从一个产品创造者转变为产品关系搭建者的过程,也是设计师借以与用户进行感官沟通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互动和感情记忆是赋予通感转译情感意义的必要条件。同时,转译过程需要积极情绪的驱动,设计师在贴近用户感官感知和直觉本能前提下,围绕特定用户场景,以产品符号为媒介形成感官认知体验,以积极情绪驱动正向通感转译关系的建立,实现多层次体验目标,对于用户本能知觉回归和交互式产品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郭少康 周君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