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煮粥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智能煮粥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智能煮粥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摘要:解决现有用户煮粥难,电饭煲等预约煮会造成米长时间浸泡,口感差、体验差等问题。采用剧本引导、行为逻辑设计等方法,分析用户煮粥需求、体验场景、烹饪方法、食材加热技术等,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进行设计与开发。完成智能粥煲产品设计开发,并经过用户体验测试,获得良好评价。智能粥煲产品具备两个料仓、分时自动投料,满足人们对喝粥的美好生活需求。

关键词:粥;两个料仓;分时自动投料

引言

粥:古时称包糜、酏,多指以五谷、豆类、干果为原料,加水小火熬煮而成的黏稠状半流质的饮食,是中国餐桌上的主食之一。粥作为中国传统饮食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多种材料慢熬出来的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但要煮出美味的粥需要人长时间守在锅边,观察水分和火力的变化,不小心就可能会糊底,较高的操作难度和长时间等待让很多爱喝粥的人都不愿在家熬粥。

一、煮粥产品现状

现在市面上有非常多的产品都可以煮粥,比如电饭煲、电炖锅、砂锅、BB煲等。为了让用户能够煮粥,电饭煲等类似产品大都设计了“煮粥”模式,以及预约功能,但是生活中预约煮粥的人却很少,很多人都宁愿早起炉灶煮粥或干脆放弃,分析原因是因为按说明书煮出来的粥的口感明显与炉灶煮的不同,大都认为是水泡米太久泡坏了[1]。事实也确实如此,天气炎热时,浸泡大米的时间不能超过四个小时,否则就容易出现大米变质、发生霉变,严重的会引起肝脏损害及人体中毒症状。同时,大米泡久会失去口感,原有的色、香、味及鲜度都会变差。此外,米久泡之后还易粉碎,煮出来后就变成了米糊。

二、智能煮粥产品研究

(一)用户喝粥研究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喝粥,这与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喝粥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饮食习惯,是养生之道,也是各地区的粥文化。笔者团队对141位用户进行了喝粥研究,发现喝粥缘由各不相同,其中46人“厌烦了鱼肉,吃清淡一点”,24人“工作压力大,没有胃胃口”,41人“身体不适,吃不下油腻”,16人“减肥瘦身,减少热量摄入”,3人“家里过节,腊八节喝粥”,12人“老人要吃清淡一些”,63人“喝粥是习惯,不需要特别原因”。在喝粥频率上,79%的用户有喝粥的习惯,49%的用户一周喝两三次,30%的用户天天都喝。在喝粥类型上,45%喝基础粥(白粥、小米粥等),30%喝肉粥(皮蛋瘦肉粥,鲜虾粥等),25%喝蔬果粥(南瓜粥,山药粥等)。但是,(如图1)所示用户煮粥障碍调研数据统计(可多选)显示,煮粥最大的障碍是“早上时间紧张,不愿意起来做”以及“煮粥时间长,担心溢出,需要一直守着”。

(二)煮粥方法研究

煮粥离不开四样东西:米、水、器、火,如果要煮杂粮粥、肉粥、蔬果粥则还需要更多食材以及烹煮流程。在煮粥的历程中,人们找到了很多煮粥的方法,比如:1.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让米粒膨胀开;2.最好用矿泉水,自来水中含有氯,它会破坏大米中的维生素;3.用户普遍认为质地细腻的砂锅煲粥较好,为了快速或者省事,也有不少用户使用压力锅和电饭煲;4.先用大火煮开,再转文火即小火熬煮约30分钟,这样的粥更香浓;5.煮多种食材的粥,比如经常食用的绿豆粥,先将绿豆放入容器中进行烹煮,直至酥烂时,再放入大米用中火烹煮,否则绿豆和大米同时下锅烹煮会造成大米煮好了,但是绿豆因为质地坚硬还没有熟,或者等到绿豆酥烂时,米煮成了糊,非常影响口感。为此国内外家用电器厂家都做了非常多的功课,采用不同技术来实现煮出更好的粥,比如采用球釜内胆让吸热更均匀,采用精确控温分段式加热控制,让煮粥做饭更智能,但是均没有解决用户预约煮粥需要把米泡在水中,不能多种食材同时烹煮出最佳口感等问题。

(三)智能粥煲定义

智能粥煲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而设计研发,它是一款具备“两个料仓、分时自动投料、可预约,可远程控制”功能的产品,用户只需在当日晚上将两种食材放入料仓,并设置喝粥时间,第二天早上就能喝到香喷喷的粥,操作简单,食用体验极好。“分时自动投料”功能,可根据每种食材的特性制订粥谱及火力曲线,食材分两次添加,IH加热让每种食材得到充分烹煮,营养和口感兼备。产品可用控制面板或智能手机操作,支持临时启动或取消,不浪费未浸泡水的食材。

三、智能粥煲设计与开发

(一)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粥煲系统设计

现在的设计已发展到体验设计和系统设计时代,用户体验设计是基于用户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不同体验而设计的,包括产品、服务、内容、商业等各个环节。智能粥煲在设计之初就以人为中心,围绕用户开展粥煲产品设备和烹煮内容粥开展系统设计。(如图2)所示,智能粥煲系统由用户、设备、粥三大部分组成,在设计思维指导下根据Personl的基本属性和调性展开设计,并邀请种子用户进行参与式设计完成场景、产品和交互的设计。最终形成产品+数据+AI+服务模式,通过粥煲产品与用户建立联系,AI分析用户烹煮习惯、接入用户健康信息,为用户推出定制化食谱、食疗食材料包等健康服务,每日粥品料包,建立系统性的体验服务。

(二)投料机构原型开发及迭代

智能粥煲产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分时自动投料,难点也在于此,电饭煲在加热过程中存在高温、高湿的环境,粥的绝大部分食材比如米、小米等在接触水以后都会黏成一团,不会从料仓掉落下去。团队经过6种投料机构原型、20种原料食材、上千次的投料实验,最终实现专利技术独特自动投料机构[2],满足高温、高湿环境既要密封也要不粘连投料的要求。

(三)智能粥煲产品设计开发

智能粥煲在工业设计上,追求晶莹剔透的视觉体验。(如图3)所示,两个料仓采用半嵌入式设计和透明材质,使产品既美观又便于拆卸清洗,并减少了整机的体量感。透明材质使得食材可视,追求晶莹剔透的体验,让整个产品层次更加丰富。简洁的几何形态语言呈现工艺之美。在CMFP设计上,则从三个智趣、匠意、本色方向分别入手。其中,智趣定位为科技乐趣、共感体验,色彩静谧、细致柔和、无压力感;质感朦胧迷幻,通过透明与不透明的色彩质地,营造出似雾非雾的弥漫感。触感柔软的材料融入光的元素,让表面闪耀着静谧的亮彩,满足感官上的体验;纹理以折纸效果带来趣味互动感。匠意定位为匠人品质、精致生活,色彩沉静、高级灰;质感低调、内敛的中性风,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为追求完美而不遗余力、不计时间,追求一种精致的生活,达到精益求精;纹理以藤格纹、角状几何纹体现高品质感。本色定位为食物本身的颜色,色彩是粥的食材色,如黄豆皮、绿豆鲜、谷物红。质感和纹理通过食材和环境色搭配来完成。最终产品形成黑白两套方案,(如图3)中黑色款视觉上比较酷、显得小巧、科技感足、比较男性化。未展示的白色款则亲和力强,暖色调,贴合食材主体颜色,较为女性化,分别满足不同家庭用户的需求。在产品的人机交互以及手机APP的设计上则完全遵循行为逻辑交互设计[3],把人类的行为作为设计对象[4],(如图4)所示,图形界面的交互流程从选择食用粥的种类开始,进而选择吃饭的时间,产品人工智能算法再根据吃饭时间和该粥烹煮时间,提前投料浸泡,烹煮、保温,在最合适的时间完成,等待用户食用[5]。(如图5)所示,手机端的交互、色彩设计[6]同样如此,提供多种品类的粥供选择,启动后实时提醒当前状态,方便用户管理。

(四)创新性说明

智能粥煲作为智能厨房饮食系统[7]并不可少的创新产品,其突破性创新可以归纳为四个关键点:1.配备两个料仓,半嵌入式、磨砂材质,既美观,又便于拆卸清洗,还减少了整机体量感。同时,可以分别放置两种食材,与水分开放置,避免食材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变质;2.具备“分时自动投料”功能,根据每种食材的特性,制订粥谱及火力曲线,分两次添加,IH加热保证每种食材的充分烹煮,以达到最佳营养和口感;3.“产品+数据+AI+服务”,通过粥煲产品与用户建立联系,AI分析用户习惯、接入用户健康信息,为用户推出定制化食谱、食疗食材料包等健康服务;4.具备“回家吃饭”预约时间功能,根据预约吃饭时间和粥品烹煮时间提前进行烹煮,慢熬提升口感的同时还可提升时间利用效率,回家即可喝到美味的粥。该产品可用控制面板或通过智能手机操作。因为它连接到家庭网络,它也可以被远程控制。即便因为有临时安排,也可以及时取消本次预约,还能再次使用未浸泡水的食材。同时面板旋钮设计,通过无级左旋、右旋和按下确认实现极简人机交互。

四、结语

智能粥煲的研究、定义、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各个环节均融入用户体验、设计思维、先进性技术、人工智能的理念,使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各种层次间的需求。在产品上市后,笔者团队还将持续开展用户调研、品牌营销、商业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范志红.聪明煮粥喝出健康[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4(1):32-33.

[2]刘柏良;刘洪;刘桥.自动投料电饭煲盖体:中国201720363044.X[P].2018-05-01

[3]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1):58-62.

[4]叶根军,吴凡,王军峰,etal.论交互设计中的原型构建[J].设计,2015(11):60-62.

[5]刘柏良;张瑜;梁辉.带图形用户界面的智能电饭煲:中国201830002074.8[P].2018-11-16.

[6]张宝,刘克涛,董磊等.基于可用性的用户界面色彩研究[J].设计,2017,30(10):110-111.

[7]刘柏良,叶根军,熊传鹏.智能厨房饮食系统研究与设计[J].设计,2016,29(13):100-101.

作者:叶根军 刘柏良 梁辉 刘桥 单位: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