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生灵立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产品设计的生灵立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产品设计的生灵立场

摘要:设计以人为本是产品商业化设计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功能的产品造成当下的过度消费与严重的环境污染后,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立场受到一定的诟病。设计以何为本成为当下设计界热烈讨论的话题,而以圣灵为本的设计主张应运而生。在反思设计立场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生灵立场的三种方式,即以产品为媒介让大自然所遭受到的伤害可视;从产品的使用行为设计上去改变人们不加节制地耗用资源的现状;透过作品让人们对自然心生敬畏,内省对生灵傲视的态度。

关键词:产品设计;生灵;以人文本

一、反思设计立场

“人—物—自然”关系中,人利用自然创造了物,物为人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人和物最终又都归于自然,“人—物—自然”形成了相互依附、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原始社会与农业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不可知和不可治使自然占据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人类匍匐在自然脚下,浅层次地利用自然创造生活器物,自然以威严的姿态压迫着人类,恐惧自然、崇拜自然使人与自然处在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成功”的探知了自然、宇宙的诸多秘密,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随之以满足人的需求(物质的、精神的)为目标的设计广为接受,人类中心论或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尽管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1962年)中提醒到:“谨慎地运用人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征服自然’的妄自尊大的思想”[1],可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技术的“无所不能”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一场无休止的掠夺自然、支配自然的活动逐渐地大行其道。人类自认无可争议地成为自然的主宰,征服自然成为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毋庸置疑,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灾难。伴随着灾难的频发和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劣,人类主体性地位在动摇,藐视其他生灵、独尊人类需要的“人本”设计思想受到质疑,设计界、文艺界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思“人—物—自然”的相互关系、反思设计的立场。

二、设计的生灵立场

当“人本”设计思想受到质疑,设计师开始尝试系统化设计,开始主张生态设计,开始呼吁为真实世界而设计。在这种声浪中,以生灵为本的设计思想渐露端倪[2]。然而在“人本”设计思想的主流声浪中,产品设计的生灵立场非常艰难,当前还主要是充当着日常生活中大棒的角色,即给那些正沉浸在享受“人本”设计思想所创造的物的世界的人们当头棒喝,这种棒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伤害可视

无节制的耗费早已让环境千疮百孔,这基本上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当人们习惯了干净而宽阔的马路、整齐而繁茂的绿化带和打开水龙头就会哗哗地流出自来水的时候,过着被设计粉饰过的生活的时候,往往就不会真切地体会到自然所遭受到的那种千疮百孔的伤害。也因此会过着一方面知道自然变得很糟糕,而另一方面依然无度地耗用资源。对于这样的状况,最好地莫过于“让伤害可视”。设计师张剑的《都市鸟林》是对“人本”设计立场进行深入反思的典型作品[3]。设计师为都市的鸟设计了一款可以栖息的家,一根有着“枝杈”的不锈钢圆柱,看似路灯,又像被砍光了枝叶的树。鸟可以在这里安家,在不锈钢圆柱所伸展出的“枝杈”里生活。这个设计很美,美在它能给无家可归的鸟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这个设计又很丑,丑在它那光洁、冰冷的不锈钢材料怎么能成为鸟的家。然而,恰恰是这个丑,让这个设计更能刺痛人心,更能让“自然伤害可视”。鸟怎么能住在这里呢?这多么的不舒服啊?为什么不把不锈钢光泽的质感设计成仿树的肌理呢?当一遍一遍重复这些疑惑的时候,当不得不承认如此“不适合停留”的不锈钢圆柱却是失去树林的都市鸟较好选择的时候,当一方面鸟只能栖身在这么冰冷、这么不人性化的不锈钢圆柱里,而另一方面人们正极尽巧思地在软装自己家的时候,鸟悲惨的处境、无家可归的现状和城市扩张所带给鸟的伤害立刻呈现出来。设计师举起设计的大棒,狠狠地砸下,瞬间疼痛蔓延,或许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物化的世界中抽离,环顾四周,“原来还有那么多生命存在!”如果这种能够让伤害可视的产品成为生活的日用品,那么人们对自然的关心很可能就会更加真实而迫切。让伤害可视实现了从“人本”的设计思想到“生灵”立场的转变。

(二)让行为受限

如果说“让伤害可视”是从视觉感官上去棒喝,那么“让行为受限”则是从使用行为上去改变不加节制地耗用资源的现状。相比与前者,“让行为受限”看似温和,却行之有效。比如节约用水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要节约用水,但是在洗手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节约用水呢?这个时候,从生灵的立场“让行为受限”就显得非常必要。《淋湿你的裤脚》洗手池作品,一改洗手池通常的设计方式——尽量避免水池中的水外溢打湿裤脚,而是将洗手池边缘造型用力向下外翻,当用水较多的时候,水会顺着外翻的洗手池边缘喷泻而出,这时淋湿的何止只是裤脚,因此尽快关掉水龙头成为一种外在的条件反射行为。这个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限制人的行为,实现真正的节约用水。在这里,通过造型让行为受到限制,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的约束。除外在的行为约束外,内在的自省约束也非常重要。《可怜的鱼》洗手池,水龙头上方特别带有一个鱼缸,打开水龙头洗手时,鱼缸里面的水位就会随之下降,直到关闭水龙头水位才会恢复。这个设计将伤害与使用行为进行了捆绑,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无节制的用水是多么可怕——置鱼缸里面的鱼于缺水的险境,这种伤害非常赤裸。难道真的要因为过度用水而杀死那条漂亮的鱼吗?于是关掉水龙头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实现内在的对行为自省的约束。当然对于这个设计作品不用担心水龙头里面的水是否干净,这里鱼缸里面的水和水龙头里面的水是分隔开来的。无论是强制性地行为约束,还是自觉地行为约束,都是从生灵的立场去限制人,设计不再只强调人的需要,并且开始试图减少这些需要。当过度的需要得到遏制,生灵的立场就容易践行起来。

(三)让心生敬畏

在科技的武装下人们早已习惯征服自然,傲视其他万物生灵。同时,在“人本”思想的鼓舞下,人们无所顾忌地肆意开采、耗用、掠夺所有生灵赖以生存的资源。面对这种现状,设计要如同鲁迅用手中的笔去敲击铁屋中麻木的人一样,给那些陶醉于“无畏”中的人们当头一棒,让其疼痛、让其敬畏、让其收敛,让其他生灵得以共有资源。2011年成都“谋断有道”双年展中《小石潭记》设计作品从生灵的立场去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记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潭水清洌,以全石为底,部分底石翻卷出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溪身斗折蛇行,时隐时现,不见源头所在[4]。设计师将流水、全石、斗折、隐现、源头等文学描绘进行造型的意象生成,用弯转曲折、连续流畅的整体纯有肌曲面打造处处通透、处处回转的立体造型。整体曲面滑顺,犹如流水滑动打磨而成,形态千回百折而又时隐时现,看不出面的起始,也辨识不出在何处终结,连贯流畅,一气呵成。透过《小石潭记》设计作品,柳宗元笔下青山幽远的小石潭清晰可见,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化万物的力量顷刻呈现。在这种震撼力量的感召下,人们一方面会赞叹自然的威力,另一方面也容易意识到人类能力的有限,明白人不是万物的灵长,而只是众生中的一员;人无法征服自然,而只能认识并运用自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设计师透过作品让人们对自然心生敬畏,从而收敛对自然无限耗用的行为,内省对生灵傲视的态度,生灵立场得以伸张。

三、结语

随着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功能的产品造成当下的过度消费,甚至一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不断地践行着“有计划地商品废止制”,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后,尽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主张仍然是设计的主流意识,但已经开始受到了一定的诟病。设计以何为本逐渐成为当下设计界有识之士积极思考的问题。在环境问题不再可以置若罔闻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肩负起“设计师的责任”,关照生灵的设计越来越多地出现。以圣灵为本的设计主张,其实质是将人与其他生灵同视,主张他们享有共同的生命权利。为此,在设计上提出了实现生灵立场的三种方式,即以产品为媒介让大自然所遭受到的伤害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产品的使用行为设计上去改变人们不加节制地耗用资源的现状,即让人们的使用行为受限;透过作品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变幻莫测和强大的破坏力展现出来,促使人们对自然产生敬畏,内省对生灵傲视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安素霞,韩琳琳.生态保护中的责任、良知和自然伦理——《寂静的春天》的当代启示[J].小说评论,2013(S2):122-124.

[2]戴宏民,戴佩华,周均.生态包装的生态设计原则及方法[J].包装工程,2013,34(17):117-120.

[3]李江.本分•叙事•纯粹——张剑的工业设计理想[J].装饰,2016(12):52-57.

[4]杨蕴琪.《小石潭记》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8):92-94.

作者:徐平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