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景泰蓝与早期搪瓷产品设计特点及成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景泰蓝与搪瓷同属以釉料在金属坯体上进行烧制的珐琅工艺,但其在我国的诞生背景、使用对象不同,加之其各自工艺要求不同,使得景泰蓝和搪瓷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特点。文章在于通过归纳与对比景泰蓝与搪瓷在我国的发展中设计特点、工艺特点及受众人群、历史背景的不同,以了解此不同因素对设计之影响。
关键词:景泰蓝;搪瓷;设计;应用
引言
景泰蓝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四大花旦”之一,是汲取了青铜、金银错镶嵌、陶瓷等艺术的珍贵的传统工艺,以绚丽多彩、高贵典雅、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而与景泰蓝同属珐琅的搪瓷,在我国却是在近现代由国外引入才诞生,经历了颇为曲折的发展后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为何同属珐琅工艺的景泰蓝和搪瓷在我国的出现、发展轨迹完全不同,呈现出的设计特点也不尽相同。透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文章将一窥不同时代背景下产品生产要求与使用人群要求,相互作用对产品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珐琅之源:景泰蓝与搪瓷工艺同属珐琅工艺,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的一种复合材料。按一般认识,景泰蓝属于掐丝珐琅,搪瓷属于画珐琅。在我国,搪瓷又称为“洋瓷”,可追溯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奥地利第一次将搪瓷制品输入我国。[1]文章便按照此搪瓷在中国的出现及后续民国时期内的发展来谈。玻璃(石英)是釉料的重要成分,占据二分之一以上。无机矿物质为主原料使得珐琅硬度卓越,达到接近翡翠、水晶,表面冷光泽,质地细密、光鲜艳丽。[2]在早期,玻璃在中国被称为琉璃,是比金银更为稀有贵重。传说琉璃是女娲补天时从手中散落的五彩神石。《西游记》中,沙僧便是因打破一只玻璃盏而被贬出天庭。据福布斯等学者考证,在我国商周时期原始瓷器诞生(包括瓷釉的发明)之前,西方人已经发明了釉。[3]而珐琅在中国的兴起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珐琅于元朝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传入中原。另二种,中国的珐琅工艺起源于本国。出土于望山楚墓群的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珐琅装饰的铜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我国唐代铜镜,背面涂饰各色珐琅。[4]后因各类原因珐琅在我国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至景泰蓝。
(二)诞生及发展轨迹:景泰蓝作为我国农业时展起来的手工艺,其兴盛衰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元代蒙古人统一中国后,众多技艺不凡的工匠进入了我国,这些手工艺者带来了景泰蓝珍贵的原材料和烧制技艺。[5]同时景泰蓝的颜色是蒙古人信仰最高之神——天空的颜色,因此得到蒙古人的喜爱,仅有官窑而无民窑,为皇家贵族服务基本也就成为景泰蓝日后发展轨迹。景泰蓝真正发展及成熟是在明代。明代冶铜技术的发展为景泰蓝的制造打下了基础。到明代中期景泰年间(1450—1457年),釉料获得极大提升,亮度与色彩纯度不同以前,有了玉石一般的光泽。“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对这一时期景泰蓝发展给出的最中肯评价。[6]故景泰蓝的名字也被惯称至今,代指了中国传统的珐琅工艺。清代的景泰蓝进一步发展,材质区分更为细致,出现金胎金丝,银胎银丝,铜胎铜丝;制作更为精致,釉色更加丰富。至清末民国,景泰蓝开始衰落。与景泰蓝手工、为皇家享用的背景不同,搪瓷制品的出现一开始便被打上了工业商品的标签。19世纪初,欧洲研制出铸铁搪瓷,为搪瓷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搪瓷业起步很晚,虽从1878年奥地利已经开始向我国输入搪瓷制品,但生产与市场基本被西方和日本控制,直到1917年中华美术珐琅厂的建立,我国才拥有了第一家自己民族的搪瓷制品厂。1921年国人的制坯厂与1924年釉料厂相继设立。我国的搪瓷工业才逐渐实现自我生产。1924年上海益丰搪瓷厂首创堆花描金新工艺问世,我国的搪瓷制品由素色进入花色时代,开始占据市场。此后,我国搪瓷产业不断发展,一度成为近代我国民族工商业的代表。搪瓷一般以将铁、铝为胎体。搪瓷制品因其生产制作成本低廉,光洁釉面使得其比其他普通制品更加美观、防腐、结实耐用,搪瓷生活器皿凭借自身优良属性与合理价格在20世纪初成为我国普通人家理想的生活器具。
二、景泰蓝与我国早期搪瓷制品设计特点
(一)应用特征之不同:景泰蓝华丽高贵,气势非凡。其材料(紫铜、釉料矿物等)珍贵稀少,再其表面常用玛瑙、玉石、珍珠等天然贵重珠宝装饰,加之鎏金处理,景泰蓝成为典型的“宫廷艺术”。绚丽夺目,华贵饱满的艺术特征成为其主要的应用特征。除用作宫廷日用、陈设制品外,景泰蓝被应用设计放置在宫廷寺庙内作为礼祭器。其优美的蓝色和金光闪闪的效果给单调、严肃、昏暗的空间点缀了美丽的色彩,并增添了豪华的气氛。[7]直到今天,景泰蓝的设计与应用也依然重在保留景泰蓝华贵气质,多见于饰品或装置品、工艺品等[8](如图1)。搪瓷的应用更偏向利用其优秀的物理性质——光洁耐磨、耐高温、硬度高以及绝缘等,从而应用的重点便成为了不同物理属性的良好应用,其应用也更为广泛,涉及医用类,建筑类,电子类等。就我国早期搪瓷制品而言,其大多为大众日用品,其设计的优良性来源一方面在于器物自身的结构合理性、功能性,另一方面就器物表面喷涂装饰,更偏向于人机、对商业销售的考虑。
(二)设计表现之不同1.器形:对于景泰蓝而言,其明代早期的器形还多与皇家基本生活所需相关。如碗、盘、瓶、香薰、圆盒等。到了清中期,景泰蓝除了碗盘等日常生活用具外,还涉及如意、鼻烟壶,文房用具如轴头,装饰品如翎管、扳指等,还烧制了众多用于祭祀用品和佛堂供器,宫廷中陈设的大屏风,宝座以及成组的佛塔。截止清末明初景泰蓝的器物品种在不断扩展,新的器形也在不断丰富。对于器形外观,大致可分为传统日用器形,仿动植物形,仿古形及宗教制形。传统日用器形如各类盘、盆、瓶等,已为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精炼形态,如盘有光边圆边形、花瓣卷边形、几何菱形,瓶类可有方形瓶、玉壶春瓶、双耳扁瓶,天球瓶等;仿动植物形的如牛尊、蒜头壶等。仿古形如鼎式香炉,宗教形制形如镂空八宝、莲花座烛台等。其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光洁素面的,也有主体器形外加各种立体动植物、耳环、做镂空、镶嵌处理等,极为复杂,但是从景泰蓝的器形,可以从其看到以传统青铜、漆器、陶瓷等器物的影子,景泰蓝制品存于传统的社会生活形态下,其器形依然以传统的器形或前期已有的器形变化为主。对于我国早期搪瓷制品而言,其器形简单而明了,基本都为一般民众的生活之物还有各类门牌、商标牌照。牌照类基本以规则四边形和正圆形为主,部分四边形四角有平滑圆倒角处理。日用品如各类锅碗盆盘,也并未脱离原有物件在已存在的材质上的基本形态,如陶瓷碗等,但因为搪瓷隔热问题,一般碗底圈足要比陶瓷类的略高。相比景泰蓝,搪瓷日用品因为民国时期新的生活方式出现,所以出现了牛奶瓶、咖啡壶、烧水炉子等一类全新的器物,但都未脱离原器物的一般形态。总体来看,搪瓷日用品大多为几何形,形式规整,表面光洁,除必要的结构部件如手柄、出水口等并无多少其他添加,但这些器物大多形态简单,稍复杂一点的器物有明显的几何拼接意图,比如漏斗,不同今日的倒圆锥形,而是半圆形(碗)下面直接拼接空心圆柱体,此类器形很难从美观角度去评价设计,更多局限于生产条件与解决基本问题(如图2)。2.图案:对于景泰蓝而言,其装饰图案花纹大多以传统图案为主,借鉴青铜器、纺织物等花纹,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韵味。按照其纹饰的题材大致可分动植物类、吉祥文字类、自然景物类、锦地纹。[9]动植物类包括龙凤纹、象征吉祥的麒麟、狮子戏球、鱼涛纹、蝙蝠、虎、鹿及借鉴青铜器饕餮纹的兽面纹等,这类纹饰往往作为图案的主体,或姿态夸张,气势汹汹或灵动优雅,端庄秀丽。同样常作为主纹饰的还有如缠枝莲花等的植物类图案,规整细致。吉祥文字类多为富、寿、喜本身就意味吉祥幸福的字体的变形与组合,也直接书写文字与图案相搭配,形成书画同在的效果。自然景物与锦地纹多填充背景图案或装饰以边角、劲、足等,烘托主体图案,同时起到连贯或分割画面的作用,其各自包括云纹、水纹、山石纹与回字锦、龟背锦、古钱锦、桂花锦、连珠锦等。图案细密精致,相互组合装饰以景泰蓝器物。我国早期搪瓷器物的装饰图案很少见如景泰蓝一般铺满整个器物的大面积装饰,一般仅在器物的主体部分装饰一幅完整的图案,不如景泰蓝般装饰图案根据器形转折变化而变化,更类似于平面作图。针对图案主体的选择,很少见龙凤类装饰图案,大量花鸟虫鱼,博古图案和吉祥文字,如梅兰竹菊、双喜图,此外,还有各类东西方美女图,神话传说人物图等。人物造型大多娴静端庄,早期依可看到毛笔绘画笔触,落款的文字和书写方式也都和绘画相似。针对盘子这一种搪瓷器物,其主图案常位于盘面中心圆形,占据盘面1/3到2/3,主图外常围绕一圈蝙蝠或花环作为装饰,或环绕注明盘子名称及生产厂家,还有一类仅有文字标语而无其他纹饰图案,且此时搪瓷盘上经常已出现英文和商家标志的字体排布。后期整体图案以色块为主,清晰规整,具现代设计之感。3.色彩:景泰蓝的美很大一部分来源其色彩,以高饱和度的宝蓝、大绿、红、黄等色为主,华美绚丽。景泰蓝颜色以各类鲜艳的无机矿物为原料,如红色(鸡血石)、深绿(菜玉绿)、葡萄紫(紫晶色)等,釉料的高亮度和高纯度使其色彩表现深沉而逼真,红像红宝石,绿像松石绿,蓝像天青石。加之多用鎏金、各类珠宝装饰,景泰蓝色彩呈现出浓丽,对比强烈的特点。对于配色,传统的“五色谱”也称为景泰蓝配色的一大指导,荆浩提出“红问黄,秋时坠,红门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10]使得景泰蓝纵然色彩缤纷浓烈,却毫无艳俗之感。鲜艳绚丽的釉料让细密的图案清晰分明,活灵活现,器物顿显华丽生动,金光闪闪,恢弘大气。早期搪瓷器物主图大多是提前已经由职业画家提前定稿,配色大多淡雅有古意。其器物全身喷涂光滑釉料,以白、淡黄为主,卷边边缘涂以深蓝色釉料。主体图案的色彩沿袭并基本还原了原画稿绘画淡雅清新之感。有趣的是主体图案外围一圈蝙蝠、花卉或寿字的装饰纹样,这类纹样往往色泽艳丽,选用较高饱和度的蓝色、红色等单色,也有黄、绿、百不同颜色搭配碰撞绘制出百花花环,极具喜庆之感。另有选主图中某一种相关色喷涂器物器物外围,呼应主图且一般选色以淡绿、淡黄此类淡雅清新之色。搪瓷器物虽然颜色种类丰富,但基本都围绕主图,色彩本就清新雅致,加之搪瓷器物底色纯净,搪瓷器物的色彩呈现出淡雅古朴又具喜悦欢快的生活之情(如图3)。
三、景泰蓝与我国早期搪瓷制品设计特点形成原因
(一)生产工艺的限制:景泰蓝昂贵华丽,其生产工艺的缺陷却要求了景泰蓝的精细繁密。景泰蓝为手工制作,胎体手工敲打成型需拥有良好延展性,故多用贵重金属(金银铜),多次的填釉和烧制,也就是点蓝和烧蓝,在此过程中,釉料烧制后会失水从而低于铜丝高度,故需要多次点蓝、烧蓝才能获得平整的表面,反复高温,金属胎体变形成为一大难点。同时,景泰蓝的釉料不同色彩来自不同的矿物质原料,在烧制过程中釉料崩裂是另一难题。景泰蓝以铜丝为线,不仅是为了如白描一般在铜胎上勾勒出图案,同时铜丝将釉料隔离为小区域,使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不易崩裂,保证了最终成品效果,最后在进行抛光、鎏金等程序,最后将表面修饰平整,焕发色泽。故景泰蓝多求精致,其中布满了各类云纹、锦纹等。这也就使得景泰蓝出现掐丝细密,图案复杂精美的特征。景泰蓝制作前后共需一百多道工序,虽工序分工明确,通常由不同人员完成,其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使得其十分依赖手艺人个人制作经验,一件景泰蓝制品往往需要数月完成,耗时耗工的制作要求也愈发使得景泰蓝走向富丽华贵之感。搪瓷的生产更依赖于工业机械加工,一般要通过机械加工进行金属切、压处理为胎体,后再进行去污、上釉等步骤。其上釉主要包括两层,一层是琅浆的涂搪,要求附着胎体大面积表面,一般追求光洁表面需要如搪瓷釜等装置,使得釉料牢固地密着于钢制品内壁。机械加工工具及化学釉料的精确配比限制使得我国搪瓷工业起步极晚。第二层属于搪瓷制品的装饰,在已经附有搪瓷的器物表面用釉料进行图案的绘制,包括喷花法、印花法、贴花法等。近代我国搪瓷工业发展早期,因为机械工具发展的不完善,搪瓷的装饰依然以手工绘制为主。对于大批量机械生产的搪瓷,压形模具和花样样品的选定基本限定了搪瓷制品的形态与装饰式样,冲压模具、转印技术等的使用,使得生产批量化实现。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基本器形模具难以改变,图案易于变化,图案设计重要性凸显,设计人员与普通工人分离。
(二)使用对象的需求不同:景泰蓝从传入中国开始就基本为皇室贵族为服务,可以不计成本地设计与制造;而早期搪瓷却是作为工商业发展面向普通大众消费人群,为了辨析两者面对不同使用对象对自身设计的影响,根据马斯洛需求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为分析:1.生存需求:皇家贵族不直接从事生活劳动,且景泰蓝的造价极高,景泰蓝器物的设计往往超越基本的物质生存层面,比如景泰蓝中有镂空香炉、落地屏风、鼻烟壶、牛尊以及众多饰品、摆件,甚至用于宗教寺庙的礼祭品,纵使生活器具也是尽装饰之能。普通民众需要靠自己劳动完成基本的生存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对器物的选择直接反映出生活活动。搪瓷日用品中便有了医用盘盒、烧水壶、保温壶等不同于景泰蓝的器物。至于景泰蓝与搪瓷日用品重合的种类。以日用器盘子为例,景泰蓝盘子在器形上变化非常丰富,有卷边花瓣形,有几何菱形,而搪瓷制品基本为圆形和少量规整四边形,根据具体用途或大或小,或浅或深,并无过多其他形式的变化(如图4)。皇室贵族人员对景泰蓝的日用器需求更偏向身体舒适并愉悦感或其他特殊场景情绪的要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对日用器设计的评价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实用,这包括功能实现,比如盘需要实现作为一个容器盛放物品的功能,而这也就成为搪瓷对比陶瓷、木制品等之前人们所使用工具的最大优势——防腐耐摔,经久耐用,物美价廉。也包括卫生(易于清洗)、易储藏(堆叠放置)等优点,简单的几何型一部分和生产条件不足有关,但这种最简单的形式无疑在保证大批量生产下降低成本很好地满足了这些民众的基本生存要求,所以我们看到清末民初品类繁多而造型简单的搪瓷制品讯速受到国人的喜爱。2.情感需求:无论是参与大众消费市场竞争的搪瓷,还是更具“定制”意味的景泰蓝,都在向人们招摇着他们的魅力,而所有的设计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满足使用者内心的愉悦感,对生活某种美好期望的向往。不同的是,两类使用者的认知文化差异,使得景泰蓝与搪瓷在表达美好生活期望时选择的承载主体也有了差异。如之前已介绍景泰蓝多用多种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图案,或者各类早已程式化的装饰图案。而搪瓷却更多选用对图案题材的直接描绘画面,如渔夫打渔、小儿玩乐、时髦美女,就算花边装饰也多采用花卉的直接描绘,活灵活现,生机勃勃,而非如传统图案般经过整理抽象。景泰蓝在规整与极富民族性的语言中传达出皇室贵族对福寿、繁荣平安等的期望,需要着使用者同样拥有相应语言的解释能力;而搪瓷不乏选用传统吉祥及其的题材,但表达更为直接,直接用人人都能看懂与感受的画面呼唤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3.社会需求:景泰蓝制作材料珍贵、工艺复杂,皇室贵族一方面不计成本制作,并仅有官窑;一方面也将其视作自己身份地位象征的一部分,精细复杂彰显自己的权利与财富。同时其表面的龙、凤等纹饰也是仅其皇家可享用,特殊的身份地位被一再确认与加强。其礼祭品庄严华丽,彰显着帝王作为上天之子的第一无二的地位与尊严。同样情况在搪瓷制品中也可见到,我国早期搪瓷制品上常印有奖励或纪念某人某活动的文字,表明此物的特别含义,这些器物成为其主人确认其自身特殊的一确认物,参与进复杂的人际社会活动中。此外,因为时代的特殊,五卅运动后,部分搪瓷制品印上了“勿忘五卅”,“一片冰心盟白水,满腔热血照丹青”的标语,以此来宣扬国货,抵制洋货,且不论这其中的商业策略,但可以以此看出的搪瓷成为宣传人们民族、国家意识的方式之一,其强烈呼唤起人们在社会团体中的民族、国家的情感。在民国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普通人民的生活理想与家国情怀相参杂糅,个人的情感愿望被扩大至整个社会以肯定,而民族国家问题通过搪瓷又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接受者身上。从景泰蓝个搪瓷身上,我们都看到了使用者个体、小众需求等得以实现社会认可的表现。尽管都是器物参与人与社会互动并从彼此得到确认,但因使用者的身份、目的不同,其最终表达的方式、选用的表现载体也都各具特色。
(三)历史原因:景泰蓝历史从元代到清末,“宫廷艺术”是直接为皇室贵族服务,体现皇家审美好尚,其生命线掌握在皇帝手中,个人喜好的变化,可以直接使景泰蓝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明代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因此吉祥图案较多,不似之前的大朵缠枝花卉,而多见龙、瑞兽、牡丹、八宝等。清代乾隆本人对金属胎珐琅器极为偏爱,这一时期的珐琅器种类、产量、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空前繁荣,其好古,景泰蓝器物中常出现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11]手工艺的自身特点使得其的兴盛衰败与经济基础紧密相连,景泰蓝也不例外。随着清末国力衰退,纵然景泰蓝的传统韵味吸引来西方市场,开始出现民间作坊,但因社会动荡不安,手艺人生活难以保障,景泰蓝制品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受到了极大冲击。我国早期搪瓷产品发展的民国时期是传统到现代的转折期,也是新旧文化交融的时期。大量的花鸟虫鱼、博古图案和吉祥文字等原来在家具、瓷器上的常见的传统图案题材,在搪瓷产品上被继续沿用。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装饰纹样。加之早期搪瓷喷涂工艺发展并不成熟,大多图案依然是手工绘制,保留了清末民国瓷器的绘画风貌。另一方面,中西交融的生活和文化,也带给了搪瓷制品新的产品的诞生。除去搪瓷咖啡壶、奶瓶等完新的产品出现,其装饰图案题材也出现了教堂、西洋人物、欧式风景等主题。20世纪初,西方世界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相继发生,当时视西方生活为新潮的中国也在不断吸收,搪瓷器物上出现抽象几何图案和设计,如典型装饰艺术主义的放射状图形。使得早期搪瓷极具时代魅力。同时,民国时期的特殊的国家经历,家国情怀下的热情与期盼,为我国早期搪瓷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注入一剂热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景泰蓝与搪瓷这两样在我国“知名度”最广也最大的珐琅工艺因制成技法不同,使得他们的各自制品特点不同,同时也因他们长时间来所面向的受众不同,导致他们在各自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境遇,对两者的特点利用与发展也发生了差异。一个成为了传统文化代表的珍贵手工艺,一个成为更多参与商业竞争的日用器具。透过对景泰蓝与搪瓷设计特点成因的分析,设计并不是以设计师或工艺师单人的意志完成,生产方式、原料获取、工艺要求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制造的成本与批量化、甚至形态等问题;服务对象的不同,使得其使用诉求不同,审美需求不同,不断赋予产品新的设计要求,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最终产品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但相同的是,今日非农业手工艺时代的社会背景,也非我国民国年间的工商业发展初期,现实的生活情景已发生了改变,大量的产品、信息、资源蜂拥而至,景泰蓝与搪瓷都需要做好自身定位,以优秀的设计良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李慧婷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