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中的扁平化设计风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标志设计中的扁平化设计风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标志设计中的扁平化设计风格

【内容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了迅速有效地向受众传递信息,标志设计需要更加直观。标志设计中扁平化设计风格的出现,正符合当下人们心理层面与视觉层面的需求。文章概述了扁平化设计风格的出现背景,并将标志设计与扁平化设计相结合,从图形、色彩、字体上深度分析扁平化设计风格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然而,正如事物皆有两面性一样,扁平化设计风格应用在标志设计中既有优势,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试探索不一样的扁平化设计,并根据其优势以及局限性做出具体分析,为当下时代的标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标志设计;扁平化设计;风格研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标志设计中开始大量应用扁平化设计风格,其设计风格具有简洁、迅速、直观等优点,深受当今大众的喜爱。但是,关于扁平化设计风格是否应该大范围应用,如何合理运用,一直存在着争议。

一、标志设计的现状

现代社会的标志设计发展已相当成熟,标志作为一种视觉传播符号,起到了沟通与交流的作用。随着数字化席卷全球,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标志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形式,受到当前时代、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设计的观念上发生了诸多变化。标志设计初期,其形式多以简洁的平面造型为主,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通过模拟现实物体如添加阴影、纹理、高光等效果进行再现,增添造型与质感,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此类模拟现实物体的拟物化设计的优点为:形式直观,易于理解,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在当时广泛流行并深受大众喜爱。这种造型复杂的标志设计虽有其优势,但标志造型过于繁复,使标志的功能性减弱,影响了标志的快速识别性。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数码应用普及程度已非常之高,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与移动终端设备。而对于终端界面的使用者,人们的要求为:更加简洁、直观、具有效率。因此,人们对于之前追求模仿现实的拟物化设计风格开始出现审美疲劳,扁平化设计风格逐渐兴起。

二、扁平化设计风格源起

扁平化设计(Flatdesign)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设计风格,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回归。其设计风格是对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继承与创新。扁平化设计风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在进行图形设计时,减少如高光、阴影、渐变、透视、纹理、立体等装饰的表现手法,强调所传递信息本身的核心地位,并使之凸显出来,在设计元素上着重表现极简、抽象和符号化。如今,扁平化设计风格已成为未来几年的重大设计趋势,2010年,微软正式向外界了WindowsPhone系统的首个版本——WindowsPhone7。2013年,苹果公司iOS7操作系统界面正式面世,版本核心为扁平化设计风格,其作为一种设计潮流在设计领域内迅速蔓延开来。扁平化设计风格被当下所接受,原因有两个:第一,当前数码产品的种类丰富多样,设计出来的一个系统通常要应用于多种不同配置的数码产品上,对装饰元素繁多的拟物化设计的过多运用,会导致时间与经济成本的增加。第二,符合当下人们心理层面与视觉层面的需求。心理层面上,前文说到对于早期出现的拟物化设计风格,人们对其已然审美疲劳。而扁平化设计风格的出现,更加简洁、直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设计的基本要求。实验表明:人类记忆力的效果与所记忆相关元素的数量有着直接关系。需要记忆的元素数量越多,记忆的难度越大,效果就越不理想。为了使受众有效地记住所传达的信息,应尽可能地减少相关记忆元素内容的信息含量。标志设计作品中涵盖的需要记忆的元素越少、形象越单纯、运用的视觉语言越统一,就越有利于其在众多的视觉形象中脱颖而出、一目了然。由此可见,无论从哪一方面,扁平化设计风格的兴起是大势所趋,标志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其影响,未来的发展会更加抽象化和多样化。

三、扁平化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

(一)图形

图形作为一种形象符号,相较于文字,具有极高的识别性。人们生活在广袤的地球之上,有无数不同国家的语言与文字,在当今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就势必要借助图形语言来表达。图形语言的优势在于其不受不同国家、文化、种族的限制,可以更大限度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传递出去。图形以不可替代的形象化符号,成为标志设计中重要的视觉要素,是设计表现的重点。扁平化标志的图形看上去简洁、明了,但其实需要设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凝练出来,简约而不简单。设计扁平化风格的标志图形,第一,具备出色的图形驾驭力。扁平化设计不是简单去除一些装饰效果即可,而是需要设计师长年累月对专业知识进行积累。根据自身经验与专业知识对图形进行反复的推敲,从而设计出来。第二,具有专业的信息提炼与表达能力。扁平化标志的图形不但要传递准确的信息,而且设计语言要简洁、精炼,并且能快速被受众识别,引起受众的共鸣。

(二)色彩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视觉语言,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语有云:“远看色彩近看花。”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将色彩放在视觉传达的首要位置,当人类认知事物时,相较于形态,色彩往往会先在大脑中迅速留下印象,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色彩氛围也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感反应和变化。在扁平化标志设计中,色彩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向受众传递情感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可以迅速让受众感受标志的基调与氛围。扁平化标志设计中的色彩要求为鲜艳、明亮、容易识别。其色彩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色彩表达倾向为单色调,色彩的纯度高,可以增强标志的视觉冲击力。第二种为色彩之间的和谐搭配,色调层次感较强,颜色搭配温和协调。表现方式多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块来进行表现,色块颜色面积相对醒目,使受众观感上清晰明确,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三)字体

字体是标志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字体亦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合理、有效地运用字体,能增强标志的识别性和传播性。字体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视觉传达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扁平化标志中的视觉要素都相对简洁自然,所以其字体也应与之匹配,与标志图形风格相统一。在扁平化设计风格的标志中,常应用无衬线字体,无衬线字体更加简洁,符合扁平化设计风格的特质。在字体的选用上,应尽量不使用生僻、高度装饰的字体,否则会破坏整体设计风格。不同的文字信息带来的视觉体验也不尽相同,以字号大小为例,如果字体字号较大,或是选用效果较粗的字体,能帮助受众轻易地辨别、获知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为文字在内容上添加了层次感,可明显提升内容的易读性。

四、扁平化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如同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扁平化设计风格的优势虽然十分明显,但与其他设计风格一样,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处理好优势与局限性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扁平化设计的最显著优势为:第一,可以更好地传达标志设计的本质,在设计上减少了阴影、透视、渐变、纹理等装饰性效果。设计元素朴实、干净利落,可以使受众集中注意力,更多地关注标志本身所传达的真正信息,更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第二,扁平化标志的设计理念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也符合现代社会注重效率的趋势。当今社会信息纷杂,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更加希望回归到一种自然的平和,而标志中扁平化设计风格的渗入,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这种从繁入简的过程也是人类进化的过程。第三,在进行扁平化设计的同时也简化了工作强度,在设计时可以更加注重在优美的形态上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上,摒弃多余的装饰,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扁平化设计作为一种设计风格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标志设计风格的局限;二是标志设计选用素材的局限。虽然扁平化设计风格是现今一种流行的设计风格,但设计师在应用时仍要避免盲目的使用。首先,设计师在凝练图形时,要注意不可一味追求简约,应了解如何去繁从简,既能使视觉语言较好地保留,又不至于枯燥乏味,保留标志的实用性。其次,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多加考虑,明确标志所面向的受众和想要传递的信息。扁平化设计风格虽然可以设计出独特鲜明有特点的标志,但不是所有的标志设计都可以应用扁平化设计风格。不论采用怎样的设计风格,都要从标志本身的内涵与精神气质出发,只有把握好这个宗旨,才能设计出集审美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优秀标志设计作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数字时展的过程中,标志设计已然非常成熟,扁平化设计风格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设计趋势,既有争议也有可取之处。争议在于其设计风格有时过于理性,无法全面地传递情感内涵,有时会给人一种过于冰冷的感觉。但事物皆有两面,扁平化标志设计抛弃了各种复杂多维的装饰效果,简洁明了,直抒胸臆,有利于受众接受与理解,减少了歧义。这些都使得受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标志设计的内涵,即内容和信息易于快速准确地传播。每个设计风格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陷,并非所有的标志设计都可以运用扁平化设计风格。只有在充分契合标志设计初衷和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扁平化设计风格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也许不久的将来,当扁平化设计充斥在各个领域的时候,人们又会呼唤其设计风格应根据受众的需求而定。因此,设计师要冷静地分析和判断,合理选择适当的设计风格,使最终的标志设计作品在各个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1]曹方.视觉传达美术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庞博.从扁平化风格看界面设计的发展潮流[J].装饰,2014(4).

[4]曹瑾,肖狄虎.扁平化设计趋势下的拟物化设计探析[J].艺术设计(理论),2014(4).

作者:林扬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