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逻辑下体现建筑独特性和标志性的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项目的实践案例,从理论和具体方法上探索了在理性主义设计的逻辑下如何体现建筑空间的独特性。
关键词:理性主义设计逻辑;建筑形式独特性;感性空间;场地与环境;空间的独特性;形式手法特征;地标性与象征性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技术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致,大众的审美越来越多元化,加上设计周期越来越短,设计师们已经很难专注于研究如何创造独特的空间形态,如何创造与众不同的标志性场所,而更多地采用实用主义的手法,套用时尚流行的“样式”。这样的结果就是给城市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样貌,显然远离了设计的初衷,因此有必要重新强调建筑形式独特性与标志性的意义,并希望能找回设计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先从理论上梳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建筑的形式与感性空间。建筑的形式问题是建筑设计终极问题之一,而什么是建筑的独特的形式感?这个问题不仅是设计师对每个设计项目必定思考的一个问题,也一直是非专业的普罗大众对建筑审美的疑问,并且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也非常热衷于探讨这个问题。古典主义史学家们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形式构图审美,并给予不同的风格定义,因此“希腊柱式”“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等成为设计的主要词汇。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以及理论家们则把这个问题归结于空间与功能,即所谓“形式追随功能”“形式源于空间”,空间是主角,功能是配角。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肯尼思•佛兰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一书对理论界及设计界影响巨大,此书成了设计师们口中的“圣经”,一时间建造、结构、工艺、材料、诗意等成为设计师必备的词汇。“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种艺术,不过它的艺术性既非具象艺术又非抽象艺术能够概括”,总之建筑的独特形式是源于建构与工艺[1]。建筑形式的独特感可以归结为“感性空间场所”的创造。它的形成至少包含以下元素:环境的独特性;空间的独特性;形式的象征性;设计手法的独特性;材料与工艺的独特性。这些会在后面的实例中逐一阐述。我们在此不谈风格不谈理论,仅从设计的方法论角度,探讨简单形体的独特性形式设计方法,甚至可以抽象到仅谈“方盒子”的形式独特性的方法,这应该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第二,理性逻辑与现代建筑设计。在短时间的设计周期如何设计出具有专业气质和高水平的建筑空间?我们的答案是采用理性主义的设计逻辑,这是一种捷径,但理性主义却往往伴随着单调与呆板,因此需要讨论如何以理性的逻辑设计出独特而感性的建筑形式。理性设计原则与建筑独特性的追求往往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设计师正是需要以其专业的设计能力协调好这些矛盾,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又能符合业主功能与经济性要求的空间场所。这不仅仅需要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更需要个人的感性与创造力。当代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已经很难以一种单一的理论或者风格来作为设计的指导,显然需要更加综合更加系统设计手法。“福建省气象防灾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办公楼。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公场所在建筑设计规划中往往受制于功能空间限制、成本控制、多层次的审核与报批等因素,最终基本都会磨平了原方案的特色,很难做到保持初心。因此,此类项目如何平衡这些因素又可以争取有限空间的特色,则是我们职业追求的一种专业性的探索。本文即以此项目的设计过程来阐述一些独特性设计的方法,已说明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场景。
一、场地与环境
环境的独特性是每个建筑项目产生独特形式最重要的源泉。很多独特形态元素的产生都跟环境相关联。“可以把建筑的外部环境分为三个层面,即城市层面、地段层面和场地层面”[2]。认真分析这三个层面的各种因素从中推导出总体布局以及空间、动线的关系,从而产生最基本建筑形态与空间关系。
(一)城市层面
福建省气象防灾中心项目位于福州的金山区域,是一个已经开发了30年的成熟的城市板块,周边道路、配套设施都十分完善。由于基地用地较为宽裕,所以规划层面对基地的限制影响较小,因此采用简洁的现代风格比较适合周边的建筑风貌。
(二)地段层面
基地位于建新中路和卢滨路的交叉口,北侧隔卢滨路为特检大楼和国家化学气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期,西北为凤岗小学,西侧隔规划路为建中小区,东侧隔建新中路为中庚城,南侧除预留用地外为在建916工程。场地四面全部临街,交通十分便利。
(三)场地层面
场地内部有3株大树,其中有一级及二级保护的古树名木各1株,均应予以保留,场地西侧路边的大榕树也应在设计中给予充分的考量。由此可以根据环境进行初步的建筑形态强排推演,首先确定了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围合大小几个院落的初步空间形态特征,然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形成4个体块,这些功能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总体布局有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式布局各功能区联系密切、紧凑,外部形象与室外观测条件好,但办公环境拥挤、相互干扰严重;分散式布局各功能区围合院落布置,相对独立、干扰小、办公环境好,但占地较大,室外观测条件及外部形象欠佳。最终,总体布局结合了两种方式的优点,使整合功能的同时也拥有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二、空间的独特性
空间的独特性是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最核心特征,“对空间的处理或许是界定建筑特色最主要的元素”。现代主义设计语言都是围绕着空间这个主角做文章的。没有独特性的空间就形成不了有吸引力的场所,而没有场所感的空间就等于建筑没有了灵魂。
(一)功能的理性推演空间布局特征
“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在所有其他的原则中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空间的布局必须与功能需求相结合,而且必须是高效便捷的联系,必须是理性的推演的结果。本项目主要包含以下6个大的专业功能区:防灾业务综合大楼;防灾业务综合大楼附属楼;公众气象服务功能区;大气探测功能区;科技中心及气象业务保障中心;50×50米的室外观测场地。室外的各类庭院、广场、步道和联系各功能区的平台、空中走廊穿插于建筑内外,优化了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形成了多样、变化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同时,庭院化的处理也使得基地内部主要的3株古树得以自然保留并结合在环境中,这也体现了最生态化的防灾方式就是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
(二)“院落式”空间形态组合特征
项目功能布局结合地形地势,采用多层高层序列结合以“院落式”的空间布局。既满足功能动静分离的要求,又形成了有丰富层次的独特空间。由此空间的感性初步形成。21层的主楼大楼以及3栋功能不同的配套多层,相对独立,通过各类庭院、广场、步道作为纽带使各区域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在公共空间、室外开敞空间结合地块内的古树设置独立、宽敞的休闲区,建筑内在节点处设置为研发、办公人员休息、交谈的交流区等,使建筑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性研发、办公场所。功能的理性顺应了气象防灾工作严谨科学、合理有序和迅速高效的特点,而空间的感性则体现了工作环境的丰富层次与人性化(图1)。
三、地标性与象征性
建筑形式最初的概念显然源于建筑需要表达的象征性,它通常取决于环境也取决于功能与内容,能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象征性形式元素往往就能成为区域的地标性建筑[3]。防灾中心的职能为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则代表着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灾害规律、探寻灾害本质和防御灾害发生的理性,即所谓“从容应对”。因此,这种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与交织成为贯穿设计过程的主要脉络。建筑形式以挺拔且高低错落的方盒子组合象征起伏的山峦,代表着坚定与沉稳,寓意着“不测风云,从容应对”,从而呈现出建筑的特定性格和内涵。
四、形式手法特征
简洁抽象的几何形体的研究是现代艺术以及现代主义建筑重要的手法。几何立体构成是现代审美的基础理论。通过“分割”“变形”“叠加”“排列组合”等形式手法,将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引人入胜的视觉形态。这个项目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构成手法:一是非对称动态平衡,“以非对称的形态取代古典建筑的静态、对称的构图是现代建筑艺术语言形成的标志,也是现代设计的基石。”二是采用错开、分离、拉伸、切割等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视觉的非对称平衡,使形态更具有冲击力。三是叠加与增加手法。在大体块上增加或叠加局部小体块以丰富界面层次,是立体构成常用的手法。四是肌理与对比。两个主要体块分别采用横向与竖向幕墙形式以增强肌理对比。
五、建构细节设计
设计上结合使用方气象防灾与公共服务等的功能需求,并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设计本身,通过平面的布局尽量减少设备的过度依赖。建筑主楼形体舒展,交通筒集中布置于建筑北侧更加节能经济;建筑顶部的构架造型处理有助于遮挡阳光且屋面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布置气象设备;建筑立面设计良好地利用了朝向,保证功能房间的日照充足[4]。不透明的瓷质薄板和具有半透明效果的冲孔铝板立面处理尽可能地最小化日照影响,结合铝板线条构建了建筑的整体感,主楼裙房斜墙体的处理让建筑拥有雕塑感。方案上结合气象局防灾公共服务的特征,运用黑白灰的色调构成,体现出建筑的庄严坚实,响应气象工作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不缺乏活力轻松的一面。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空间,将气象档案馆、风洞实验场地等大开间分别设置于2#、3#、4#楼多层建筑,局部采用钢构网架屋面,混凝土屋面设计防水和保温一体化的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尽量减小梁柱截面和基础造价,1#主楼采用框剪结构,大厅框架柱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
六、结语
通过在设计阶段贯彻了上述的设计理念,使项目最终的空间形态展示出优雅而独特的气质,体量形态轻盈、新颖,在城市整体环境中显得独特而不突兀。除此之外,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还将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标识设计、夜景灯光设计等一起纳入整个设计管理中,实施一体化设计,由此保证了最终竣工后的建筑基本体现了设计原本的理念,保证了建筑高完成度的品质。
作者:方绿洲 单位:福建福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