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迹象论下标志设计中空白美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钟孺乾的《绘画迹象论》不仅开创了我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新纪元,而且为我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文从“迹象”概念出发,分析了logo设计的空白美。“黑”和“白”是符号设计的主要视觉语言。掌握两者的辩证法关系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白”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白”是体现标志设计内涵、丰富画面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标志充满活力和无限的意义,这就是“空白之美”。
关键词:迹象论;标志设计;空白美
一、“迹象”的概念
迹象是什么?参照钟孺乾对迹象论的阐述,在标志中的迹象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形状和图案的“象”。艺术家或设计师使用笔或软件,通过简单、易辨认的图案或文字符号作为标志;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艺,使之成为“痕迹”,从而让它呈现出什么样的质感和感官效果,就是“迹”;它还具有意义、情感倾向和企业所追求的理想、价值和文化,这些属于精神和意义的层面1,即“X”。迹象论认为迹与象是相互融合的,迹在象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2。象即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互补的、没有无迹的象,亦没有无象的迹,3二者的相互依存。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叫“误墨成蝇”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三国时代,有一位叫曹不兴的画家。有一次,他为了孙权而画画,却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为了不受到孙权的处分,他在污点上画了苍蝇。孙权误以为是真正的苍蝇,用手弹着。在这一点上,墨滴就是迹,上面的飞虫就是象,墨滴变成了飞虫,这说明迹和象,它具有可识别性并且可以互相转换,各种相应的痕迹可以丰富图像。不同的时代、风格、媒介会导致符号之间的差异。
二、标志设计中的黑象与白象
标志是用识别符号来表明事物独特特征。标识设计是由图形或字符组成的符号,或者是二者的组合。是表示一定概念和意义的视觉语言。好的标志设计出来是具有文化性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品位,是可以让人是浮想联翩、耐人寻味的。标志设计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它的核心是功能性。讲究创新方式、形式和内涵。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内涵。这样才会让符号设计富有长久的生命力。它以简练的方式,富有创意的形式,表现一定的涵义,形成一个独特的传达信息的意境。设计师要想达到这些要求,需要设计师的长期生活经验、素养和长期思考。然而,不管标志的设计是整体的、抽象的、精致的、粗糙的,都用“黑白”来表现,用平面来表现其色彩。图像是“黑”,空间是“白”;图像是“白”,空间是“黑”。它们之间有着简单而密切的联系。把握黑白辩证关系,特别是空白的美感,更有利于设计师创作出充满光环的优秀作品。也就是说,标志的颜色为“迹”,“黑”与“白”是符号设计中的主要视觉语言,二者共同构成标志的“象”,用色彩描绘出的标志所要表达的出的信息则为“X”。
三、图形中的“迹象”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二者的关系,把它作为一种绘画的理论。知白守黑和计白当黑这是中国传统书画遵循和尊重的创作规律4。知白守黑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老子》一书中,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记载有“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5。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黑色和白色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我们不仅不能忽视白色,也要知道重视黑色。这个是为天下所有事物运行的方式和方法。其是所有东西都适用的规则。标志设计作为一种图形化的视觉艺术。同样也需要遵守这样的创作规则。以中国传统图形太极图为例,它可以用来表现标识设计中黑与白的运用。太极图中也包含迹象,用黑色和白色作为“迹”,形成两个对称的“象”,如果把黑色作为“迹”则白为“象”,把白色作为“迹”则黑为“象,迹中有象,象中有迹,6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太极图采用黑白对比形式,形成清晰的“阴阳”图。太极图含有很多深层次的哲学含义,即“X”。比如,世界是由阴阳两种气组成的。这两种气的对立既鲜明又兼容并包,从而产生了世间万事万物。看来古人在创造图形的时候也运用了“迹象”的观念。黑与白的关系表现出互为对立,并且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彼此转化,而且不可分离的无限循环往复的生命力。然而,设计师往往有一种无形的习惯,会自然而然地注重:“黑”,即只注重logo上文字和图片的陈列搭配,而往往不太注意留“白”。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常常忽略了标识设计中,字符和图形的,实体部分的布局,常关注屏幕上的实体,而不知道如何布局虚拟的空白部分。其实,黑亦白,白亦黑,放真就是布空,布空就是放真。然而空白常常能表现出很好的设计效果。只有改变“黑重于白”的思想,重视空白的部分,才能做好标志设计。
四、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空白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感知到一个客观物体后,其刺激的图像不能被完全接受,它可以随时选择性地感知其中的一部分7。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理论,视觉实际上是通过创造和刺激物质本质对应的一般结构来感知之前的原始物质活动8。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比较知觉特点和刺激所包含的结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接受原始刺激本身的过程9。总而言之,人们在观看的过程当中,观看的人并没有在脑海中再现其观看的事物的原形,而是在脑海中唤起原形,来适应其观看物本质的一般形式结构,观赏者处于兴奋的参与状态。了解艺术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指导设计的理解和论述,以及实践的研究的作用。运用完形理论,结合迹象论来看中国人寿保险的logo,在图形中,用凹凸球体的光影变化来表示“迹”,绿色寓意安全也是用“迹”来充分表现保险公司的补偿职能,也就是说,中心环的空白部分代表损耗,球代表补偿,二者结合组成的“象”。它展现了海纳百川广阔的胸怀和全球企业形象,也就是标志所要传达的“X”。空白艺术,需要通过创意和联想来达成,进而孕育出动人的艺术魅力10。
五、标志设计中空白的应用
空白艺术的秘密也反映在空白给商标带来的多重含义上。好的标志设计不仅能向受众传达肤浅的表明信息,而且能将其传达给受众深层的精神内涵,让其感受到由logo所表现出来的气氛。空白可以更明确地表达这个内涵。同时,一目了然。合理利用空白空间,使得标志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且产生了更大的象征性质的美感和长久的生存力。黄宾虹曾说:“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之初,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起玄妙,未易言语形容11。”在处理黑白关系时,白色比黑色难,虚形比实形难。空白的美丽不容易实现。这需要设计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实践。同时,要保持从容,让图案有无限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灵感,创作成功的作品。同时,如果注意到了空白的美丽,就不能无视标志本身的形象。标志设计是以“象”为基础的,适度的追求空白美,注重黑与白的关系12,从而设计出简洁、清晰、精致、深邃、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图案。
六、空白美的“X”
(1)它赋予图案丰富的内涵,打破了思想上对黑色的桎梏,给符号增加了灵动的气息。空白既可以对所显示的内容加以村托,也可以让观者的视觉要求得以平衡。因为人的视觉会自然而然地寻求视觉上的平衡。所以产生了补色理论。有时候单一的没有对比的色调,让人有一种单调的、刻板的感觉,需要用对比色来表现里面的东西。(2)在空间上标志设计中的空白,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空灵、透彻的动感。logo的形状被空间包围。这种空间与形式紧密联系,以形式,或组合统一的各种不同的空间关系,或是组合对立的各种不同的空间关系。标识设计中不可省去的重要因素是空间。在标识设计中,我们需要尽量地对空间进行分析、利用和创造。而空间的形成是“黑”和“白”的组合。“黑白”的组合和拆分会产生很好的设计效果。在标识的设计中,处理好“黑”与“白”关系的组合,提高“黑”与“白”关系的强度,标志设计会看起来很动感、优雅、活泼。(3)空白的美感,体现在标志符号用空白所赋予的多层次的内涵中。所设计出的标志符号一经认定,其形象就是一个相对不变的东西了。它的精神内涵也就确定了。应该正确地表达那个意思,让人们一目了然。这是标识设计的目标。但是,如果能让一个logo有多个意思,也就是说和目标一致,就更完美了。那就有了更大的美感,有了更深的思想和更长的寿命。
七、结语
任何标志中都有“迹”和“象”,而表现出来的一般形式就是黑白造象,巧妙地运用黑白迹,造出内涵丰富的形象,空也是一种“象”,我们应该继续探索,空白所产生的美感是无限的,其意义胜过标识符号自身的含义。然而,空白之美是没有那么轻易的就可以实现它,要想在标识中实现空白的美感,意味着不一定了解到它的存在,就可以把它运用到标志中,黄宾虹曾说过:“实中虚白处,不论其大小、长短、宽狭,要能在气脉上互相连贯,不可中断,否则便要窒塞13”,“古人画诀有‘实处难,虚处易’六字秘传14”。即在处理关系时,处理白色比处理黑色困难15;在处理虚实关系时,处理虚拟比处理现实困难。空白的美是不容易实现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审美、设计的能力和水平。在设计的实践中,在把驾驭全局的根本上,有意识的安排好适当的空白余地,形成图有尽,而意无穷的设计效果。通过不断的、多次的训练,才会有创意的能力,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出来。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空白迹的美,也不要忽略符号中的象。在符号的设计中,“形象”是基本的设计概念。如果在没有严谨造型的基础上,对留白空间的运用就无法表达其内涵。所以,在标识设计中,不能随意的不经过思考的就运用“布白”的方法,空白不是越多越漂亮,要布局统一,适度,适中。空间太大的话,会产生泄漏和分散,标识会变得宽敞、松弛。空间太小的话,会很紧迫,很狭窄。在标识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图形字符的之间,黑白和虚实间的关系的思考和关注,研究图形符号和章法布局的法则,在设计和组织“象”的时候,按照需求,适当尝试空白之美,设计形象简洁、明快,内涵洗练、深邃的富有灵气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郭霁.浅析标志设计中的迹象[J].品牌研究,2014(10):9.
[2]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4.
[3]张晓春.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中国画中空白的运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05):11.
作者:王星莹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