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标志设计发展趋势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标志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该文研究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其发展规律,以使标志设计更加多元化。
关键词:标志设计;发展趋势;变化
随着品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设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和选题范围都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化繁为简
在眼球经济时代,快捷、高效成为标志设计的关键诉求。研究表明,人们读取图片信息并能在大脑中将其留存的时间平均为13秒。为了在13秒内准确向公众传递标志内涵,化繁为简便是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标志形象的简化。
1.色彩的统一
色彩是标志视觉化的首要元素。鲜明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不仅有助于标志信息的传递,而且能提高标志的识别度。值得注意的是,标志的色彩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遵循适度、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排除运动品牌和年轻个性化的品牌以外,标志中的色彩搭配一般不宜超过三种。使用同色系在视觉上会显得更加和谐。过多颜色的堆叠会显得花哨,适得其反。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品牌的标志配色大多以红色、黄色等暖色调为主,并搭配白色、蓝色等配色。这样的色彩搭配不仅能够通过色彩的联想激发消费者的食欲,同时也能快速“抓”住受众的眼球,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2.造型的几何化、规则化
几何化的造型以其规律的结构更容易在复杂的视觉背景下脱颖而出,也更加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在标志设计中,设计师可通过高度提炼,去除复杂的线条,只保留标志的主干线条,让受众的视觉关注点更加集中。如,Adobe公司的标志正是将品牌手写字母A作为标志的主体图形,运用正负形的方式,将中间的部分镂空几何化,使其充满理性的美感。
二、形象的异化
正负形、线条化和换置等方法在标志设计中频繁使用,容易产生雷同的趋势,让人审美疲劳,丧失记忆点,因此,设计师在标志设计中应采用个性化的处理方式,突破以往的设计形式。这种个性化的异化可表现为局部异化、形状异化和色彩异化。
1.局部异化
局部异化是指在整体统一的视觉体系中以局部打破统一。设计师可利用换置的手法进行局部改换。如,在文字标志设计中加入一两个相似的图形,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较常用的方法是从C、O等弧线形的字母入手,寻找相关图形素材,实现局部异化。
2.形状异化
形状异化是指在重复的几何形状中加入有区别的几何图形,以破形的手法增强标志的趣味性。规整的重复型图形尽管整齐、美观,但也容易让人产生沉闷、生硬之感。因此,设计师可以大胆破坏这种规律,在规则的几何数列基础上改换形态。如,在众多方块图形中穿插一个圆形,或许这种组合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了规律之感,但增添了变化之美。
3.色彩异化
色彩异化是在和谐的色调中点缀异常的颜色。在遵循标志应用三种色彩规律的原则之上,设计师可选择跳色的方法强化标志形象。这种色彩异化的手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设计,多用于运动品牌或者年轻、个性化的品牌,在符合品牌特点的同时符合目标群体的心理特征。色彩异化时,在颜色的选择上以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为佳。这种反差可迅速吸引观者的目光,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简而言之,若能找准品牌,在色彩的平衡之中增加一丝亮点,打破视觉常规,不失为一种品牌标志创新的手法。
三、由具象化转化为抽象化
具象化的标志是通过还原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基本形态,在视觉上让受众一目了然。相反,在形象上高度凝练并加以简化和夸张的标志为抽象化的标志。过去的品牌标志以具象化形态居多,偏向直接表现,如盼盼、旺旺等品牌标志,能让观者迅速联想生活中的相关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直白的标志形象似乎局限了人们的想象力,缺乏引申的空间,因此,抽象化的标志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市场上出现。以长城汽车为例,以前的标志是利用典型的长城的轮廓,让观者准确地解读与长城相关的品牌形象,产生共鸣。但正是这过于具象化的造型限制了观者的想象力。经过改良后的长城汽车的标志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更新换代后的长城标志不仅更加简洁、美观,内涵也更加丰富。在椭圆形的包围下,中间的主体造型赋予标志更多的可能性与延伸性,让观者既能联想到锋利的箭头,感受长城汽车明确的企业精神,又能联想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烽火台,还有可能联想到数字“1”,表达长城汽车争做第一的宏图大志。这样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具象化标志无法给予的。
四、结语
标志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凝练的图形语言传递给消费者产品信息。标志设计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设计师要研究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发挥其在审美与内涵上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维理.大型活动标志设计实战案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梁明珠.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日)秋山孝.秋山孝海报作品集.吴艺华,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朱锷.日本海报设计的形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余芬 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