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图形化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汉字图形化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汉字图形化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当前,汉字不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载体,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该文研究以汉字图形化为主体元素的标志设计,从其视知图形化与感知图形化两方面进行探究,从而达到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的目的。

关键词:汉字图形化;视知图形化;感知图形化;标志设计

目前,由于社会对标志设计需求的提高,一些抽象几何图形标志出现,仅用单纯图形表现标志的意义,导致其文化内涵缺失。标志设计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文字标志设计,主要手法是将文字进行图形化处理,让文字通过抽象或者象形的方式出现。这样的文字更被受众所喜爱,使人内心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设计师对于标志设计中汉字图形化的研究与了解。

一、汉字图形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书画同源”,汉字具有图形之美。所谓汉字图形化,即依据文字的概念对其进行图形变化与延伸,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具象的图形,建立一套与文字内容相匹配的视觉符号,继而完成文字含义向图形的转变。这样,汉字成为情感依附的载体,用图形构成强化精神传达,服务于标志设计主题。

二、汉字图形化的重要意义

汉字图形化设计拓展了设计表现的空间,实现了信息陈述与形象创作的统一,信息传达以形象表现为载体,形象表现则围绕信息诉求来发挥。汉字图形化是对文字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这一设计行为能够增强设计传达的精确度。文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达信息,然而传达信息并不是文字的唯一目标,文字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影响民众的情感、看法以及态度,继而实现引导舆论、树立形象、获得受众支持等目的。汉字图形化能够使设计传达更为准确,有利于设计者牢牢把握最能体现主题的部分,使设计一目了然,避免受众误解。

三、汉字的视知图形化与感知图形化设计

这里,笔者将汉字图形化分为汉字视知图形化与汉字感知图形化,从这两个方面探讨汉字图形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字义和内涵构成汉字,字义源于象形文字最表面化的认知感受和视觉表象,不带有任何其他的象征意义,属于视知图形;而内涵需要通过进一步联想和想象以达成认知,属于感知图形,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两者相互依存,前者的认知和了解是产生后者的基础,后者促进了前者。当这个过程为某个设计主题服务时,往往是感知图形与视知图形融合,前者向后者升华。

四、汉字的视知图形化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视知图形是汉字在字体形态上充分利用了汉字的字义和结构的再造,在视觉表现上能使观者第一时间准确接收视觉传达信息。汉字视知图形化设计的方法是依据汉字的字义或内容,针对笔画、结构设计出半图半文的“形象字”,这样设计的装饰性和艺术性较强。具体设计方法是对汉字的部首、笔画、外形等因素进行处理,或对汉字的主体结构加以图形、肌理等装饰性变化。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主体采用像一个运动人形的“京”字,并运用传统中国印的表现方式,其“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北京’和‘运动’两个意象”。而“京”字又巧妙地演化为“文”字,寓意为“人文”,正体现了北京举办“人文奥运”的承诺。又如,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徽以“世”字书法体作为图形化的本来形态,图形化设计后的形象在视知图形上像三人合臂相拥,衍生感知可抽象为包括你、我、他的广义的人类。

五、汉字的感知图形化设计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的感知图形化设计是在把握特定汉字个性化意象品格的基础上,将其内涵特质通过视觉图形清晰地展示出来,增强其视觉表现力。这个过程中不但赋予标志设计内涵,而且通过联想思维将汉字具象的形深化为抽象的意,形意相融,应用形义同构等多种设计手法进行感知图形化设计。感知图形化设计方法适当结合造字的一些基本原理、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合理而有想法地置入合乎主题的元素,使汉字的同构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含有特别的创意。如杭州城市标志设计,其主体由“杭”的书法字体变化而成,其中包含了船只、庭阁、桥洞等元素,图形与布局具有艺术性。同时,“杭”与“航”同音,标志主体似船形,暗合“大禹舍舟登岸”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六、结语

通过汉字视知图形,了解其形象表层的含义;通过图形的艺术表现方式,感知汉字的文化内涵;将两者相互融合对汉字进行合理的图形化设计,研究现代汉字图形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设计作品的主题表达,也能够促进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体,颇具民族特点,在视觉传达方面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汉字图形化设计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现代设计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猛,朱月.汉字型标志设计探析.包装工程,2007(4).

[2]周晓峰.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汉字创意元素.艺术教育,2006(3).

[3]陆晓云.装饰造型的历史流变与审美意蕴.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作者:文琴 周月麟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