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下包装设计教育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伦理下包装设计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伦理下包装设计教育探析

摘要:

资源节约和绿色环保已成为当今包装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生态伦理教育理应成为包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阐释,对国内高校包装设计人才培养中生态伦理教育缺位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生态伦理;设计伦理;包装设计;设计教育

包装生态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法律问题,更是伦理道德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从设计的源头导入生态伦理观念。而今天的包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包装设计实践。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使高校包装学子树立起环境责任意识,对于包装产业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伦理思想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后伴随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广泛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而取得长足发展。作为一种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要旨的伦理思潮,生态理论强调人对自然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张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与权利,并要求以伦理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这一学说的提出使伦理道德的对象超越了传统的“人伦”边界,被扩展到更广义的领域。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生态伦理教育是促使生态伦理学说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生态学和伦理学,同时也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生态规律办事,从而最终促成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发展生态伦理教育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期所面临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确保社会朝着良性、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从相对微观的设计教育层面来看,生态伦理教育在表层关涉到如何认识设计、如何评价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协调人、设计对象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等问题。在深层则触及对设计本身目的及设计所反映人性问题的终极考问。与此同时,生态伦理教育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它要求面向未来的准设计师们以“至善”为出发点展开学习、生活和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专业教学体系,既是设计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走向全面、深化的体现。

二国内高校包装生态伦理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生态伦理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也是在这一时期,绿色包装、生态包装、节约型包装才渐渐受到设计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针对包装生态问题的研究及相应的设计伦理教育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但总体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完备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

显而易见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的设计专业教学仍极少针对设计伦理开设专门的必修课程,直接开设生态伦理课程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包装设计或其他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接受的生态伦理教育更多是由一些公共通识类课程承担,而对环保设计、绿色包装的认知也大多来自散落在各分支课程中的零散知识。由于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教学内容往往流于浅表层次的案例介绍或环境知识普及,学生难以对生态伦理形成系统认识,更遑论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观念意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我国设计伦理教育本身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导入“现代设计”概念之后,理论界和教育界对被纳入市场轨道的设计所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充分预见,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新伦理观念的探索和确立;二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包装设计教学更多考虑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导致人们对包装生态效益的关注远远滞后于对其经济效益的关注,对包装生态伦理的教学研究也相应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

2教学实践与产业现实严重脱节

从本质上看,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生态伦理教育理应面向生活、面向实践。包装设计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都有必要贴近实务。虽然目前作为为包装设计产业提供后备人才的设计教育机构已经初步明确生态伦理设计的基本观念,对绿色包装、节约型包装的研究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客观地说,教学实践中仍明显地存在着与市场、产业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各高校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设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绿色包装的。而近年来在“世界之星”、“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知名赛事中,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获奖作品同样不在少数。但这些作品却极少被企业采纳而真正得到商业化应用。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公共通识类德育课程中开展的生态伦理教育难以与设计专业进行有效对接。学生接触到理论,却不知如何回归于实践;二是融入专业课程的生态伦理教学常常停留于书本说教和理论推演,学生缺乏对实际课题的理解和体验,无法综合工艺、成本、市场策略等因素综合考虑设计的环保问题,由此导致设计作品过于理想化,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和孤芳自赏。

3学生学习动机趋于功利化

从外部环境来讲,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消费主义与商业主义的泛滥常常使得包装的促销职能被无限放大,其社会职能和伦理意义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国内业界目前也尚未就普遍存在的设计伦理示范提供合理参照和有效规范。这势必造成学校倡导的伦理准则与学生走入职场后遭遇到的“市场意志”、“长官意志”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面临就业压力的在校生在学习动机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容易受到商业主义、工具理性的浸染。而从大学内部来讲,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设计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强化了对学生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职业意识的培养,却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办学上的“片面务实”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功利浮躁。由此我们看到,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更侧重一些有利于提高职业技能的课程,与设计伦理、生态伦理相关的课程则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辅修课。也正由于抱以一种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包装设计通常先入为主的被界定为职场谋生的手段和为企业牟利的工具,对设计可持续性的学习则理所应当地被摆在次要从属的位置。

三包装设计人才培养中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为促进我国包装教育的合理发展,也为中国当代包装设计确立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包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须。

1构建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一方面,有必要借助相对成熟的设计伦理学科体系建立对包装设计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的系统课程构架,从而实现生态伦理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在一些课程开设条件不够完善的院校,则可在原有的包装设计课程中增加生态伦理相关的教学成分,通过嫁接生态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探索更为灵活的包装伦理教学模式。就教学内容来看,完整的生态伦理教育应包含元理论、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三个层面。元理论涉及对最深层哲学问题的探讨,也是生态伦理教育的根本依据,它能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批判的递进。基本理论学习旨在确立生态价值、建立生态观念,其内容应涵盖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对现阶段生态问题的认识以及对包装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应用理论教学则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可包括对环保工艺、生态标识、环境法规、设计策略等知识的讲解。总之,系统化的生态伦理教学应围绕理念、意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展开,使生态伦理成为贯穿包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价值观念。

2拓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式上,首当其冲的是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对业已存在的有悖生态伦理的包装案例进行反思,并引导他们提出改进方案。案例教学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穿插在特定理论章节的讲授过程中。此外,实践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是应开展生态友好型包装的设计产业化相关知识教学;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尽可能引入实际设计项目加强生态伦理教学与包装产业的关联性。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对市场需求、包装开发规律及企业营销策略等问题有更透彻的掌握,从而真正确保设计的生态保护诉求与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趋于一致,避免设计过程的闭门造车和设计作品叫好不叫座。此外,生态伦理教育的推进还应辅之以多元化的校外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行业考察,了解现实中设计师遭遇的伦理抉择困境,并对主要矛盾展开分析总结;还可以支持学生深入市场调研,了解生态包装的社会认知状况及推广障碍;或让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工作,以实现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增强体会。

3建立生态伦理教育保障机制

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某方面力量。首先从宏观规划上,教学主管部门应将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体现在课时安排、教材编撰、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还应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加入到学生的课程作业或毕业设计当中,使其成为专业教学体系中一项常规化的必修内容。其次从财政经费上,应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校外活动、考察实习等方面拥有充足的专项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而在师资力量上,还应强化针对生态伦理教学、绿色包装设计教学的教师在职培训,确保教师教学能力能适应产业与时代的发展,使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包装设计教育落到实处。在现有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外聘跨学科的生态学专家、环境学者以及校外知名设计师参与专业教学,使教学资源得到拓展丰富。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生态伦理教育的催化剂。通过组织环保社团、开展环保包装设计竞赛、让学生参与解决校内包装垃圾的回收问题,都能使生态观念得到普及,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四结语

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的包装设计和包装设计教育同时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日益凸显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面前,设计教育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尽管现阶段将生态伦理纳入包装设计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与之相应的改革实践尚处于引入阶段。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教学模式,使其满足包装产业的实际需求并适应于国内的设计教育现状,仍有待从理论上不断探索并从实践上积极创新。笔者相信,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研究也将方兴未艾。

作者:张弘韬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4YBA134)

参考文献

[1]李刚,王文秀.绿色包装设计的研究与探讨[J].设计,2015(1):146-148.

[2]蒋红斌.生态理念引领设计战略[J].设计,2015(22):40-47.

[3]席卫权.设计伦理及教育问题之辩[J].装饰,2007(9):26-28.

[4]周智,赵钢,龚健.当今设计现实的伦理审视[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6):11-13.

[5]王楠.理念•意识•技能——谈设计伦理教育[J].装饰,2010(9):108-109.

[6]许平.关怀与责任——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导向的艺术设计及其教育[J].美术观察,1998(8):4-6.

[7]李霞.生态伦理教育:内涵、困境及对策[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444-448.

[8]姜松荣“.第四条原则”——设计伦理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9(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