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包装设计与消费者间的沟通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略谈包装设计与消费者间的沟通,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略谈包装设计与消费者间的沟通

一、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体验

面对货架上的激烈竞争,一些包装设计师另辟蹊径,在包装造型上追求新颖奇特,明显有别于同类商品,让消费者一时没有看明白原委,促使其驻足关注,但知晓其创意特点之后,恍然大悟,这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过山车”式的心灵体验,会大大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同时也会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周围的人。如图4,看似一些实验用的试管,实则一根根并非试管,而是做成了与试管大小相同的铅笔,只是包装方式模仿了试管的形象,这招“混淆视听”成功的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完成了让消费者从疑惑到恍然大悟,再到欣喜接受的整个过程。图5,这件包装的造型非常时髦和性感,它的外观是由乳白色的陶瓷材质构成的,看起来像是乳房的形态,当我们仔细阅读上面商品信息,就会发现这是一种牛乳味道的伏特加酒包装。这种极富创意的设计不但与产品本身十分贴切,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可以直接拿起包装饮用。

二、追求趣味性的表现

现在的消费者对于那些只能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的产品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他们开始对能够满足情感需求的包装形式更感兴趣,希望得到一种情感关照。一些优秀的包装设计,正是趁此机会向消费者诉诸了丰富的情感经验,并在整个过程中激发消费者的各种情绪,比如欢乐、诙谐、怜爱、兴奋等等,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图6,这是一套趣味性耳机创意包装,包装盒设计的足够“卡哇伊”,两个耳塞恰好充当卡通头像的眼球,俏皮的形象迎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口味。图7,这款糖果的包装清新简洁,但却构思巧妙、富有情趣,糖球填充了招财猫的头部和身体,煞是可爱。又如图8,这款毛线包装的设计让人忍俊不禁,利用了毛线和毛发的相似性,再配以人物真实面部的环带标签,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幽默的形象。

三、巧妙利用包装的开窗

“开窗”实际上是因为商品要突出展示效果,所以常常留下一些透明的窗口,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原貌的展示。“眼见为实”是消费者的正常心理,透过“开口”去了解商品的真实面目,这也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而恰好这一部分,可以成为包装设计的着眼点,于是,绝妙的“开窗”创意不断地涌现出来。如图9,是一件日本的面包包装设计,这种面包的特点是色泽呈黑褐色,包装袋的主体形象是一个人物插图,夸张的爆炸发型部分留为透明,面包置于其中正好填充了头发的质感,幽默感十足。图10,这款意大利面的包装,采用的插图的手法和包装盒顶部的结构创意,塑造了可爱的厨师系列形象,“开窗”的设计更是它的亮点,巧妙利用了意大利面和厨师头发的联想,又可以对面的品质一目了然。

四、塑造适合的气质格调

在设计领域里常提起调性,主要指的是对设计的定位和风格的把握。如同人的个性特点和气质风度,有的人高贵典雅、有的人知性内敛、有的人天真活泼、有的人朴实敦厚,这不能够说哪种气质好与不好,而只能说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同而已。对于包装设计,也应该依据不同的产品特征、消费对象以及品牌的市场定位,设定一个总体风格取向,如,奢华的气质、优雅的格调、质朴的情感等。如图11,这是一套富有艺术气质的香槟酒品牌包装,综合材料的运用不但体现了其个性化的特征,又彰显了它的高贵气质,相信如果选用这款香槟,定能大大渲染party的气氛。图12,这款香水的包装设计需要体现出它纯天然性的特点,因此,将海螺、石头、竹子等自然生态元素和纯透明的玻璃瓶相结合,格调优雅,带给人一种宁静致远、清新脱俗的感受。又如图13,这是来自台湾的喜米包装,看起来精致又亲切,初看几乎猜不到这是大米的包装,艳丽的花布带有着浓郁的民族味道,朴实无华的造型,却传达出一股浓浓的乡情。

五、人性化和多功能性的结合

当下时代,经济环保的包装已经成为包装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它不但体现在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上,也更加注重将包装赋予更多的功能,设计出符合产品定位,趣味化、人性化的多层次包装设计。包装的多功能性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充分利用包装材料,既节省资源,又使包装与消费者进行互动,达到一种情感交流,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也将成为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如图14,黄油是较为常见的佐餐食物了,而这款黄油包装的顶盖设计成为小刀的形态,开启后顺便用它把黄油涂在面包上,实在是经济又方便,特别适合外出旅途中使用,免除了另外准备餐刀的麻烦。又如图15,这款T恤衫的包装纸盒,看似平常无奇,但创意之处是经过折合和穿插之后,会变形为一个衣架,不但方便实用,又避免了包装材料的浪费,消费者经过了一系列的“DIY”行动之后,必定会拉近对产品本身的感情。诸如此类的创作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介绍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创意手法,一件成功的包装设计还需要考虑其品牌形象定位、平面设计表达、材料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但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始终是决定包装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作者:张健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