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对策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定制模式带来了虚拟包装设计创新的驱动力,虚拟包装设计的发展试图改变网络上2D画面的形式局限,实现3D虚拟展示效果,构建产品、产品包装设计与网络用户交互的多元化模式,使网络产品营销更真实、动态、灵活。本文从定制农产品品牌推广方式进行思考,研究定制农产品营销中的包装设计创新方法,提出定制农产品模式下体验式包装设计策略。
关键词:定制;农产品;体验式;包装设计
新时代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网络宣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1]。互联网的发展使附属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承载技术纷纷革新,特别是虚拟技术让互联网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互联网的“虚拟现实空间”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改变着现实空间的存在,互联网“定制产品”由此产生,意味着利用网络进行产品宣传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当下各地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结合国家脱贫攻坚的各项措施,也逐步开始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打通网络营销路径,将农产品打造成特色产品来销往全国、销往世界,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同比增长27.0%,互联网“定制农产品”营销模式实现了从耕种、施肥再到收获、物流的全线追踪,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偏远乡村地区农产品有特色产品资源,有互联网电商营销途径,农产品档次、品牌效果仍然不高,比如个别扶贫产品:某山土豆,只有编织袋装来的泥土气息,没有代表地域文化的品牌标签,更没有满足馈赠的包装意识,他们走出了大山,确止步不前。包装是顾客和产品之间无声的推销员,是线上线下商品营销的有效工具,定制农产品营销模式对包装设计提出新要求,也推动包装设计反思在艺术和技术上的创新发展方向和策略。
1定制农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和误区
现代社会人们为缓解生活的各种压力,不断地寻找养生的途径,便捷、环保、可追溯的定制农产品营销是快捷和健康生活的理想模式。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在乡村地域文化宣传、特色资源传播、乡村融合交流等方面也为现代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传统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局限于包装的功能、经济成本、居民文化素质等诸多限制,在技术表现上也多见于二维平面图片的宣传,营销方式上较为死板,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品牌构建的营销宣传没有系统思路,农产品包装缺乏设计感,包装的形式内容不能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材料粗糙、花样单一、造型结构乏味,不能带动消费,影响可持续营销效果,其呈现了如下设计误区:
1.1形式简单,土风与特色概念混淆。网络消费者远程购买定制农产品,目的在于购买体现当地文化、风俗民情的土特产品。“独”、“特”的设计效果、制作精致、独具风格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可以增添当地旅游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商品销量,带动旅游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土特产受当地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格影响,过渡保守于固有样式,但用“土”味代替特色,千篇一律,缺乏的设计意识,包装简单、特点不明确,是农产品营销效率受阻的问题之一。
1.2技术落差,销售手段与文化背离。互联网产品营销带来营销路径的便捷、直观,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始流行,短、频、快的网络直播定制,往往有销售速度与产品品质不匹配的问题,退货率可达50%,简单粗暴地直播界面缺少消费者选择权,更没有文化与品牌的艺术视野,产品营销与文化推广的节奏不成正比,消费者被动消费是冲动的情感体验。问题在于,农户个体经营的普遍现象,网络视频自卖自夸,导致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不受重视;缺少设计师资源,导致文化提炼不精。最终,便捷、环保、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包装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多见,降低了优质农产品推广、文化品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3规范性差,普及与品牌定位不分。地域文化特点的传播和推广是乡村产品营销的附加任务,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应该是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差异特点、价值品味高低、消费档次梯度、应用场合的不同等[2]。因此,不同的商品对包装的档次要求也应不同。特色民宿旅游带动乡村实体旅游模式的品质提升,但互联网定制产品下的乡村个体营销模式正在盛行,受到个体农户的素质影响,产品呈现出种类凌乱、分类不清的自身状态,导致包装规范性差,品牌界定不清楚、档次不区分,不能满足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容易流失高级消费群体。
2定制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创新意义
网络营销对农产品发展有积极影响作用,互联网“定制农产品”营销模式实现了从耕种、施肥再到收获、物流的全线追踪,而随之对虚拟包装进行设计提出新要求,也成为包装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和契机。传统的文字、图形单一,互动效果较弱,不能满足网络消费者强烈的心理冲击,刺激消费。所以,定制农产品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离不开虚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这促使虚拟化包装的设计创新在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具有重要意义。
2.1利于购买决策。虚拟营销是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创新方式,虚拟包装作为虚拟营销的产物,对增强商品宣传、传递旅游科技、提升旅游企业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在虚拟化包装模式下,消费者能挑选包装设计师,能DIY自主参与设计,并通过网络平台,挑选产品,观赏商品色彩、图形,参与包装整装互动,大大提高了消费趣味性、透明度,更有助于消费者明确消费目标。
2.2支持信息获取。目前,定制农产品与传统包装设计之间存在营销矛盾,致使网络消费者只能提前定制产品,而不能参与包装的设计与制作,两者之间存在高度信息不对称。虚拟包装结合虚拟商品的展示,能通过高效的信息传递解决信息传递的功能。这种信息传递不局限于二维的图片和形象,三维和动画等功能实现了网络的沉浸性、构想性、交互性,在虚拟空间你真实“再现”旅游的各种活动。体验式旅游活动,以展示、试用的形式,解决了“自我营销”的商品销售模式,为信息获取提供了直观、真实的途径。
2.3提高产品竞争。虚拟化包装形式在虚拟旅游中,带动农产品的宣传、销售,有效的提高了商品促销的目的,能带动消费者预览产品、选择旅游服务,以及为产品提供参考等信息,虚拟包装在虚拟旅游活动中为消费者提供真实“体验式”旅游过与消费,促使消费决策———是否有必要去现实旅游目的地旅游。在营销服务中,虚拟包装承担着虚拟商品展示和推广的责任,必然具有高科技技术、创新营销手段,与传统销售形式相比较,基于虚拟包装的产品网络营销将有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手段和竞争力。
3定制农产品包装设计策略思考
基于定制产品的发展现状,定制、体验式包装方式已开始受到关注,如可口可乐定制瓶、奥利奥脑洞贴纸定制包装、一点点专属茶定制、星巴克涂鸦杯定制等都是定制包装的成功个案,定制与体验融合的包装设计模式,一方面能增强包装设计的交互功能,一方面对融合优势设计资源,监控设计质量,提高设计品质。
3.1国际设计技法分析。国际包装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熟,针对包装结构设计的软件Ar-tiosCAD采用数字化的形式,模拟包装结构的设计以及3D折叠的效果,美国著名的Dell公司早在2000年就通过互联网站进行网络直销,为的是减少流通环节成本。为了能够刺激消费,Dell公司在产品展示栏先后推出了平面图形和360度虚拟仿真展示,活动了极佳的展示效果,极大地促进了产品销售。国外以应用技术为平台,可用于虚拟包装设计和制作软件,如法国三维交互开发平台Virtools,包含设计互动性平台系列化配套设计,Virtools软件另有5个可选模块,分别是网络服务器VirtoolsServer、物理属性模块PhysicsPack、人工智能模块AIPack、Xbox开发模块和沉浸式平台VRPack[3]。
3.2设计流程与思路模拟。定制农产品模式下的包装设计,倾向于定制、体验式包装设计,是包含消费者预定的农产品和包装样式、消费者DIY包装设计一体化的营销模式,以此形成个性化商品和包装,包装设计师和产品销售商能对个性化商品和包装进行估价,包装设计师、消费者、产品销售商能通过营销平台搭建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环境(如图1)。
3.3体验式包装设计模块思考。定制农产品的情感化特征决定产品的体验目的,应更注重附加设计的人性化,产品营销应注重网络消费者远程体验的快乐购买过程,使消费情感愉悦和满足[4]。定制农产品的情感化促进包装设计也必须满足的体验式需求,体验式包装设计,为“人”的情感定位设计,从网络定制开始,为消费者提供可自选商品、可自选包装设计师或自定包装设计程序;建立3D环境让消费者可在虚拟体验馆的电子空间预先感受包装的开启、包装图片和纹样的选择、商品销售预定等。结语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化、多媒体化等方面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网络虚拟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中的人机实时交互,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创建虚拟的景观、造型、图案、色彩等,并在人文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社会中虚拟场景、虚拟商品展示、虚拟包装样式成为多媒体时代商品营销的创新形式。虚拟包装改变了网络上商品2D画面的形式局限,实现了3D动画效果和网络与用户交互的多元化,使商品营销方式实现人机交互效果,更真实、动态、灵活[5]。现代农产品也将通过包装宣传的同时,让消费者看到的产品是多角度的,文化特色鲜明的,构建直观、高级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DB/OL].
[2]李芬,闫愆仟.壮锦元素融入广西旅游必购商品外包装设计的教学与创新[J].丝路视野,2018.
[3]叶勇.基于Virtools的声速测量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迷,2018.
[4]陈龙.云耕农场模式下的定制农产品整合包装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5]张金钊,张金锐,张金镝.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ML直接上网[D].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04.
作者:黄婷婷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