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包装设计教学中的传统手工艺内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造物行为,有着丰厚的文化根基。在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指导下,把传统手工艺纳入包装设计教育体系是设计教育的必经之路。通过包装设计活化传统手工艺也被视作现代手工艺的发展途径之一。重新审视包装设计和传统手工艺之间相似的诉求,在绿色环保价值诉求、文化表达诉求、产业化诉求上探索出一条具有理论性、实验性、创意性的多元化包装设计教育模式。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包装设计教育;共同诉求;实验性教学
1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现状及瓶颈
当下传统手工艺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在国家层面的号召下形成自上而下的传统手工艺复兴热潮,政府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大量的扶持与保护工作。这是党和政府面对全球化进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信仰缺失、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自信消解等问题作出的“固本方针”,以期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重新纳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主席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传统手工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国发展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作为活态的传统生产方式正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鲜活血液。其中,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手工艺的探索相较于文创设计、时尚设计和产品设计而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把握、形式表现力度不够、成果趋于程式化等。针对以上问题,思考如何将传统手工艺纳入包装设计教育框架成为首要问题,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过去的设计师认为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使之与包装设计有诸多矛盾:包装设计反对过度包装,认为传统手工艺制作周期长且人工成本高,容易导致其成本造价高,高昂的包装成本有喧宾夺主之嫌,环境伤害并造成资源浪费;又如机器生产能使每一个包装达到完全一致,手工艺相较于机器生产不仅效率偏低,且很难保证手工加工的每一个包装形状完全相同,这种手工艺带来的不稳定性在推广上同样存在短板,市面上现有的传统手工艺包装风格给人低端的感受等。但对于高校的教学而言,应该有效发挥教育的引导性和前瞻性,积极面对此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使两者之间形成有效机制达到扬长避短。本文重新审视包装设计和传统手工艺共同诉求,试图充分认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通过基于理论性、实验性、创意性的多元化包装设计教学,力图改变以往对传统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呈现的刻板印象,最终改善矛盾达到新的平衡。
2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共同诉求
2.1绿色环保的价值诉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包装设计一直以来冠之以功能至上的原则,包装诞生之初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储存和保护物品。随着商业经济的推动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包装设计逐渐发展为便捷使用、促进销售等多功能的综合体。利益驱动下的多元化包装开始刺激环保这根敏感的神经,包装材料成为近年来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议题下设计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减量化、再利用、可降解”的标准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包装设计的生命周期,包装不再是商品被打开后的终结,而是成为关乎环境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命题。现代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成为一种顺应自然的价值回归,并与传统手工艺人的天然材料观达成共识,在环保价值诉求中保持一致性。自古以来优秀而成熟的手工艺人对材料的认识一方面依靠前人对材料掌控的集体经验,另一方面便是个人对材料创新性的发掘。传统手工艺是在完整认识和了解从自然界获取的材料之物理与物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和实施具体的工艺技术需要充分把握材料的物理性;而在制作各类用途殊异的器物时,则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性[1]45。对他们而言,掌握材料之物性甚至先于技艺的学习。此外,一方风土气候孕育一方材料,与此同时催生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并使得以自然为伴的手工艺人形成保护与珍惜自然材料的价值观,长久遵循着较少伤害环境、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的信条。因此,天然材料观的概念既包括对材料物性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也包括对地方性材料的重视、保护与开发,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材料观。有了这种观念,包装设计师既可以从观念出发去探索传统手工艺价值体系里蕴含的生态文明之内涵,又可以从实践出发去掌握诸如纸、布、棉、麻、草、竹、木、藤、贝壳、果壳、皮毛、泥土等天然材料温和而质朴的独特气质,让闪烁着手工艺人智慧的美学特质在包装设计中不断拓宽边界。当我们在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时,这种共同的环保价值诉求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并权衡手中的选择权,避免永无止境的追逐新材料,甚至把“新”当作一种噱头而无视材料与设计之间、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在当下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中,设计师应该把曾经被大家无视与遮蔽的传统手工艺天然材料观与现代绿色包装设计观置入同一价值框架内去探索包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2.2文化表达的诉求
包装设计的语言包括形态结构、材料肌理、装饰信息等,在多种语言的作用下共同编码出包装的信息与精神。新时代的包装设计不仅要有保护与销售功能,更加侧重文化基因的内涵性,以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销售中传达国家与民族话语并呈现中国文化。反观现代包装设计在西方流行审美的驱动与影响下,部分作品虽然制作精良却难以区分其本体携带的国家和地方文化属性,设计语言附会于国外风格之上,从而产生语焉不详的尴尬处境。相反,传统手工艺在文化表征提炼与演绎的能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传统手工艺人在此方面有着天然的成就和独到的经验。所谓“表征”就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的过程,这一定义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权力理论基础上的[2]11。其中所谓的语言必须产生于共同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一语言基础才能发生共享意义,所以语言之于文化和意义都极为重要,是打通彼此相互理解的壁垒。传统手工艺的设计语言是手艺人内心思想观念外化的制作过程,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间,他们细微把控着肢体与材料的接触,用形式、图案、色彩等语言表达个人价值和文化意味,流露出鲜明的地方特定文化烙印,形成文化表征,产生丰富的文化精神记忆。即使生活在别处,我们还是能领悟传统手工艺中存留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由于华夏民族同胞相同的语言思维模式。这是大家共有的潜意识。中国的包装设计应当担负起文化的传承,从传统手工艺中吸收民族性的设计语言和天然的文化精神,在商业和美学的双重价值里都产生文化意义,这是新时代战略下的包装设计师的重要使命。
2.3包装批量化与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诉求
当下,谈到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最主要的声音是主张打造文化产业,让传统手工艺适应市场经济,使传统手工艺从个体或小批量作坊式生产模式逐步过渡到企业化大规模生产,产业化被视为传统手工艺拥有现代身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之一。目前来看,在产业化发展下催生的小型、中型创业公司不仅积极在解决工艺传承的断代问题上起到保护作用,还为区域内的就业、经济在社会层面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型手工艺创业公司的模式多以手工艺人+合作社的组合构成,农忙时期以农业活动为主,农闲时期以手工技艺补贴家用为辅,正是这种小型合作模式在面对商业竞争时多处于弱势地位。它们表现在:手工艺人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大多保守且对市场需求并无专业的前瞻意识;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有限且生产方式和工具设备大多过时。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其他领域的扶持与引导。以往传统手工艺的探索多以产品设计、文创设计、时尚设计的形式进行,但这些产品往往开发时间长,工艺要求高,小型手工艺创业公司并无优势。反观,流程更简单化的批量化包装设计生产诉求更能成为小型创业公司业务拓展的突破口之一,形成互惠共赢的新局面。此外,在对专业包装设计订单生产加工过程中,来自专业领域的现代设计样稿能帮助部分手工艺人开拓设计视野,在制作中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后逐步走向专业化和企业化。让小型手工艺创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良性发展,为包装设计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3现代包装设计教学中纳入传统手工艺的路径
3.1增加理论研究课程,挖掘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核
文化性一直是包装设计突破追求功能性之后的第二大目标,是一种对商品人文性的关注。对包装设计中的文化性探索,并非把市场上的产品外包装做简单的归类梳理,形成浅薄的文化意识进而对设计视觉符号做出简单粗暴的差异化设计。而是需要诸如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设计人类学等人文领域的理论知识介入,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研究。传统手工艺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更需要形成工艺文化层面的理论解释与翻译,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某种手工艺的生长土壤,观察手工艺群体的行为、信仰、生活方式,了解其历史、语言、体制等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文化观。这种调研的展开就必须从专业的理论类课程中习得方法,一系列的实践观察与记录最终形成田野调查文本。它能够很好地辅助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加了设计作品的学术性。基于真实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才是学生掌握设计文化性实质、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必要途径。通过理论类研究课程的介入,能有效避免来自学生的自我偏差形成单一的设计,使包装设计的表达更加饱满而富有感染力,尤其在学生掌握某种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特征后还能进一步形成课题研究。例如对地域特色品牌包装重新策划与再设计、本地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文创产品系列化包装设计等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尤其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把城市的特色品牌、特产包装融入当地传统手工艺文化,不仅是塑造城市名片的一种方式,还能提升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使企业产品突破同质化现象,获得更多的品牌价值。但如何观察与分析,如何做设计讲故事,如何将文化IP特征与产品完美结合,这部分的整合设计能力都将是包装课程体系教学的必要知识。
3.2融入实验性教学,提升设计实践的创新性
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里将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现象与具有经典性的古典主义艺术两者进行比较,取名为“实验性艺术”,这种实验性的精神把一切传统的物质赋予了当代的文化基因。而如今我们面对学生作品里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尤其是在商业实践浸润下表现出的程式化包装设计让大学本应具备的先锋性与学术性慢慢消解。作为教育者应该反思把“实验性”设计视作是异类、无用的论调,重新审视实验性教学的终极目标。实验性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具有思辨能力,敢于对旧观念和框架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创造性的思维作出质疑、探索、求解等一系列行为,甚至包括对以往视作寻常的现象和观念作出新的领悟和解答,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达到解决不确定性和拥抱变化的能力[3]5-8。过去我们追求工艺上的极致,囿于作品的实用性中,在加入实验性教学后,教师要以引导学生探索为主,并以作品的形式传递出自身的观念与思考,让学生在设计与实验中学会自我表达,形成创新意识,这才是当代最具价值的教学使命。实验性教学对传统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尝试可以从材料实验开始。首先,教师切不可仅仅介绍市面上各种纷繁的材料及特性,而是应该让学生挖掘一些旧观念中认为不可能的包装材料,譬如传统手工艺中的手工纸,通过学生对手工纸制作流程的了解,加入对纸材料的改造、再造,包括纸工艺、纸结构的创新性探索。通过对这种普通材料的多变性尝试,完成一系列的形态实验、技术实验、材料实验过程。这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手工纸在认知层面的研究,还提高了实践层面上的创新性。除了材料实验为大宗外,基于材料的形式实验也是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例如把以往金属、玻璃、陶瓷包装容器造型范式被打破,进行一系列的多样性形式表现。在实验性教学里,美或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和谐,而是在乎形式表达的张力,或许是拼贴、堆积、褶皱、切割等表现语言,形式实验对待传统手工艺同样如此。实验性教学更适应设计基础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实践层面上的创新性。
3.3培养设计创意思维,留住手艺之美
在充分了解某种传统手工艺后会发现一部分手工艺在当代社会失去了主流消费市场。例如苗绣、挑花等织物原先主要运用在服饰、头巾等载体上,但这些物品都离我们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为了让它们借势包装设计,学生应当积极发挥创意思维,对传统手工艺不宜进行直接挪用和还原,而是巧妙地转变其传统载体,置换其语义,形成新的设计。传统手工艺中大量的图案、形式和技法等元素经过提炼完全可以转化为新的设计资源,让手艺之美在包装设计中重新回归现代生活。用设计创意思维探索设计转化方法。一种是将传统手工艺图形化,这也是目前设计行业最常用的方法。把元素作为装饰性素材,在结合现代审美的同时拓展手工艺原本的图形边界和色彩观念。例如,中国日化品牌佰草集包装设计中的团花符号就是从传统绣品中汲取灵感,新的现代团花融合了生产原料抽象成的元素,并从团花符号、色彩、容器三个角度融入花丝镶嵌工艺、京绣、苏绣等手工艺(见图1),将团花图案从视觉符号上升为文化符号并融入中国传统的以色喻象色彩观念,以手工塑型打破工业建模的冷漠,增强了包装形象的人文情怀[4]。通过包装设计活化传统手工艺的方式可被视作现代手工艺发展途径之一,与此同时也拓宽了传统手工艺的边界最终形成跨界设计。另一种方法是工业产品设计常用的功能置换。例如,杭州羊舍出品的羊舍造物系列产品———“竹之光”落地灯(图2),将云南腾冲的手工纸伞作为灯罩,使穿过腾宣伞面而渗透出的光线多了份恬静与含蓄,伞骨与缠线的结构之美在咫尺间的光源下清晰突显,下方3根纤长的支脚鼎“竹”而立,稳定撑持着流光泻影的油纸伞①①。传统手工纸伞在今天的生活里已经被工业制伞代替,通过置换伞形的灯罩后就产生了浓烈的民艺之美。我们的包装设计中同样可以深挖这种竹质骨架的结构之美、缠绕的细节之美,把手工痕迹细化进我们的作品中,在包装设计中存留传统手工艺的温度与想象。
4结语
上述对包装设计与传统手工艺之间共同的绿色环保价值诉求、文化表达诉求、产业化诉求的分析,证明了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虽然传统手工艺留给我们诸多的刻板印象,但通过教育中学术而先锋的理念,开放而包容的实践姿态,形成一种具有理论性、实验性、创意性的多元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得以让传统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多维度延续其美学特质。多年来高校在培养一代代包装设计学生的过程中,一直潜移默化地总结一条异于西方现代包装设计的语言范式,把传统手工艺纳入包装设计教育框架的探索恰恰是寻求中国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方式之一。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手工艺,把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中国传统工艺思想当成独特而富有价值的设计资源和知识宝库,熟练地把设计观念合理而富于创造性地在包装设计作品中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徐艺乙.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邬烈炎.设计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黄本亮.佰草集化妆品包装设计中手工艺文化的融入[J].设计,2017(9):142-143.
[5]黄娟娟,聂世忠.传统艺术设计观融入“中国创造”的理论进路[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8(3):75-79+88.
作者:刘雅静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