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设计基础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音乐教学中落实“双基”的意义和对策
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界以及教学改革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学科教学应当“以审美为核心”,必须弱化“音乐知识技能”展开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情感教育及审美教育。此种观念的出现导致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对“知识技能”的认知偏差,将“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对立起来,甚至认为谈“知识技能”是观点落后,是没有掌握课改的本质以及音乐学科基本特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育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以及机械训练,十分强调学科体系性和难度把控,形成了“非艺术化”与“专业化”的教学特征,这种方式同样也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发展,会导致“审美功能”的丧失。由此种种现象,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在教学中的同等重要地位,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不可否认《音乐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定为“审美”,但没有知识技能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无法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能力,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否应当弱化“知识与技能”?如何弱化?如何权衡“知识技能”与“审美”的比重?如何以基础知识促进审美教学?等等问题均值得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
一、音乐学科“双基”的内涵及意义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可以说是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学的而基础,也是教育者最熟悉的内容。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概念和基础命题,音乐学科中的“双基”内涵应当与学科紧密挂钩,采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展开定义。总的来说,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包含:基础乐理知识、基本音乐常识、风格流派、音乐相关历史文化等几部分。“基础技能”包含:音乐教学中的听、唱、欣赏等方面的能力,演唱音乐作品的能力、吹奏某种乐器的能力、简单创编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纯粹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求,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拓展更具艺术特性的音乐学科“双基”。如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高建新认为,音乐“基础技能”可用“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欣赏能力”来概括[2],音乐基本情感体验能力成为双基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的活动体验来获得情感的共鸣,通过音乐作品元素、音乐素材,能够结合基础知识的理性材料分析中找到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高建新教授提出的音乐学科“双基”,完善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音乐课程实践起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拓展的处理了“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的关系,即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将理论学习为心理情感、审美态度服务,使得“双基”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从实践指导来说,双基让教育实践者认识到,不论是音乐知识还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课堂始终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与兴趣,给予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空间,才能回归“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双基”教学的方法
(一)从基础知识到基础技能
1、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技能的综合性呈现
就目前来说,国内不同地区采用的教材版本略有差异,如有人教版、人音版、花城版、湘教版等[3],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不论是何种版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基于国家课程设置理念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来编写教材。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也大都是围绕“听、唱、创、玩”几个板块展开,通过不同的活动、游戏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技能,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体现出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都不是单独处在的,而是通过互相关联、互相融合的整体相互联系存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解读与把握,从宏观的大视野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教学工具,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工具自主、有序的方法与体系。基于知识的系统性,教师通过整体、联系的观点来组织教学,避免片面、分裂的观点方法来进行,促使整个教学内容是处于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中,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综合的学科技能。如识谱能力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技能之一,识谱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系统的音符、音高、线谱知识基础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每一个知识能力置身于系统性中,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予以把握处理。
高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一、对项目化教学的认识
项目化教学需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就来自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获得基础知识的储备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特有的天赋和才能。
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现状
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连接设计类和工艺类课程的纽带,先修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笔者从自己学生时代学习这门课到现在教这门课的切身体验来说,这门课概念定义多,如互换性定义、公差标准化概念、14种形位公差的释义等;基本术语多,如尺寸基本术语、公差基本术语、配合基本术语、公差原则基本术语等。这些基础知识多且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加之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完这部分知识通常满头雾水,不知道何为极限与配合、互换性和公差标准化有什么关系,只知道做题的时候需要查孔或轴的基本偏差表和标准公差表,可具体为什么要查这些国家标准更是不清楚了。另外,还需掌握基本量具量仪的使用,掌握常见形位公差的测量方法、学会处理测量误差,能识读零件图中各种公差代号、符号和标准,能分析滚动轴承、平键连接、螺纹连接等的互换性。由于学生基础部分不扎实和缺乏完善的试验器材,很多学校,包括本科院校对这部分内容都是一带而过,即使有教师认真讲授,学生也难以接收。
三、高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针对这门课基础知识多且难、教学硬件不完善,笔者以学院简单的试验器材为载体,从高职学生主动性不高、基础知识不扎实为出发点,综合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学习其他教师关于项目化教学在《公差与技术测量》中的运用探索,去除一些个人认为知识繁杂,学生易混淆的地方,如文章中把基础知识全部融入项目识读零件图中,看起来项目内容很多很强大,若全部掌握会很有成就感,但学生看到任务书或者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多因难而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最终适得其反,这部分知识又是本门课的核心部分,不可丢弃。笔者对这门课的教学项目设计看似任务性不是很强,但简单清晰,学生容易接受,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反映良好。
(一)课程内容设计
高校智慧教室在服饰设计教学中运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环境也得到了升级,智慧教室是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而衍生出的新型教学场所,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便捷,方便高校进行智慧教学、资产管理、远程控制及人员考勤等多项工作,是一种现代化智能教室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平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被广泛应用到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基于智慧教室,学生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模拟平台,更好的学习和创新服装设计,使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智慧教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及时找出问题,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智慧教室借助交互白板技术,可以使用自由板书并进行展示,图片和视频可以进行编辑和展示,为学生设计和分享提供便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指导。此外,智慧教室可以充分利用平板电脑和网络,让学生进行服装设计,边学习边操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从探究学习中成长,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服装设计基础知识是大部分高校服装及服饰设计相关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行业内有很多相关教材,《服装设计基础》是陈海霞老师编著的,全书从7个项目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述,包括服装设计基础知识、服装设计形式美法则、服装造型设计、服装局部部件设计、服装色彩与面料设计、服装分类设计及系列服装设计7个部分。本书采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相关基础知识进行阐述,结合直观清晰的图例,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从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延伸到实践操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此外,本书还融入服装史相关的知识,充分注重对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基于项目进行分类,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将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使学生逐渐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在智慧教室的基础上,进行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借助《服装设计基础》教材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服装设计的内涵和方法,掌握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
丰富的理论精讲增加学生的服装设计理论基础。高校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的初始阶段,首先要具备充足的知识理论,掌握好服装设计的细节及整体,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本书详细介绍了服装设计基础知识,从概念、要素及应具备的能力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设计师除了理解服装及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外,应充分具备对要素的搭配和使用能力,注重对色彩和面料的选择,并设计合适的造型。设计师应具备设计图稿的表达能力及系列设计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进行制板和样衣的制作。在教学应用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借助智慧教室进行分享,从理论出发,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充分阐述了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不仅要注重创新,更是要符合形式美法则,合理运用点、线、面,做好每个细节的衔接,在设计中抓住不同的突出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主要的形式美包括对称、均衡、对比、节奏、分割、呼应及强调等,设计者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爱好,融入具有自己特色的内容,将多种形式美相融合,设计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对各种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方法,明确基本的概念和注意点,做好基础知识的学习。服装造型是整个作品的框架,本书从服装造型与人体的关系、造型与空间的关系及造型与面料三个角度介绍了服装造型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造型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细化了服装造型与廓型关系、服装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服装廓型主要分为四种,A型、H型、X型及T型,结构主要分为三种,分割、省道及褶裥。在智慧教室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到课堂设计上,将每节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电子课件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分层次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完善知识体系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借助智慧教室进行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对每个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筛选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本书每个章节的知识脉络清晰,教师可以按照章节进行学时划分,并借助思考与练习,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借助平台进行互动,随时接收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及时做出回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细化的实践操作充分与理论相衔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服装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书配以大量的图片实例,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本书重点介绍了服装局部部件设计,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从衣领到衣袖衣带,再到其他局部部件,将服装每个部分进行细化,为学生应用于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衣领的造型设计主要包括无领、立领、翻领及驳领,每种衣领的应用主要依靠整体款式的设计,通过对每个款式衣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审美特点。衣袖可以设计成无袖、装袖、连衣袖及插肩袖,衣带可以设计成贴袋、挖袋及插袋,每种造型设计均有独特的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服装进行创作,同时可以借助图片实例的引导,及时发现自己设计作品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对门襟、纽扣及下摆等细节部件的设计进行讲述,使学生可以掌握服装设计的每个细节部件的设计方法。此外,还介绍了服装色彩与面料的设计方法。从色彩基础知识及配色原则和规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服装配色的过程,并介绍了一些流行色和常用色,供学生进行借鉴和学习。
在面料设计方面,从织造设计和再造设计两个角度,阐述了面料设计的方法。借助智慧教室,教师可以随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作品和创作过程的视频,加强学生对服装设计过程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前几个项目基础知识讲解的铺垫下,使学生掌握了服装设计的框架和每个部件的细节,学生基本可以独立设计出一件服装后,又从整体的角度,分类、分系列地为学生讲解了整体的设计方法。将服装细化为女装、男装及童装三类,分别对不同的类别进行详细的划分,包括上衣、裤子、连衣裙及职业套装等,对不同类别的服装设计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和要求,使服装更加贴近人们的需要,保证美观的同时,可以保证人们的舒适度。比如女士更加重视款式的多样性以及色彩的搭配。而男士更加注重舒适度,大多以简洁为主。儿童服装则需要结合儿童的喜好,采用一定的卡通形象,使服装更加灵动。对于系列服装设计,应注重构思主题、定好基型,并从整体的角度做好配套设计,包括一些服饰品的设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智慧教室,自主学习和探讨问题,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同时,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设计的作品,在小组及班级上进行探讨和评价,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服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充分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服装设计基础》一书充分抓住行业的发展动态,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领悟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借助图片实例等,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知识。本书分模块对知识进行阐述,整体框架和逻辑清晰,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劣势,将知识体系不断扩展。教材的支撑加上智慧教室的辅助,可以充分为高校教学提供良好的资源,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本书注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以服装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为导向,将知识由简到难进行分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课后可以结合相关视频和图片,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掌握服装设计的重难点,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作品,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卢建宁 扬柳青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提高《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质量。
关键词: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其中企业网站对企业的宣传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网页设计与制作成为企业建设网站的重要技术支撑。因此,各企业积极引入高素质网页设计与制作人才的,强化企业网站建设。而高校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本场所,十分重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开展,并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探索《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的科学方法。但是,由于受传高校教育模式的影响,《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在学习地位、实践教学、师生沟通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高校改进。研究《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网络设计与制作人才,而且对企业发展和互联网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被动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策略
小学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数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培育,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极佳的效果。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一定要以课堂知识为中心,向其他知识层面进行扩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作业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同时做也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严格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避免相同题型的出现,作业应该在合理的数量内,体现出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也就是说数学作业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质不重量,同时,小学数学在作业设计是要尽可能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性。小学数学作业一定要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为宗旨来进行设计,做到共同进步,避免出现学生学习能力两极化的局面。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基础,让作业能够真正的起到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作用,近几年来,小学数学老师深受当前应试教育所影响,在布置数学作业方面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数学作业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学习的负担,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在数学设计方面应该以“精简”为宗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量过大,奢求熟能生巧。
由于小学老师深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认为只有不断的重复练习与演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的要领,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于是布置的作业极多。繁重的作业任务给学生带来的是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这种学习状态绝对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长期以往,学生将会渐渐的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进而自己放弃了自己。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多想,繁重的作业任务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只是一昧的做题,成为做题机器。
(二)巩固性过强,易引起枯燥乏味。
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同样的题型重复出现,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大作业量。虽然老师认为只有重复相同的题型,才会真正的让学生学会这个知识点,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将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涵盖多一些知识点,在控制作业量的情况下,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进行数学设计时尽量做到精简,避免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课业负担。
高职成本会计实务创新教学研究
摘要:《成本会计实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众多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具备较高的实践性,但是在我国以往的教育体制影响下,一般高职、中职院校在招生分数线的划定阶段相较于普通高中和中学低,所以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存在基础差、求知欲差以及消极的学习心态,面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氛围,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了高职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务;创新教学
1引言
本文基于高职会计专业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引入分层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将新课程改革对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作为研究背景,侧重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对国内多个省市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得知,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诚待提升,基础知识掌握不透彻、求知欲望较差,小部分学生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成绩,在期中、期末、月考等时期部分学生选择投机取巧、抄袭等方式企图蒙混过关。而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为深厚,但是其知识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存在部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明确外在因素对高职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这里所指的外在因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全面普及对学生的负面作用以及学生在新时期下参与学习的观念等。
3高职成本会计实务创新教学———分层教学
体验包装作业课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各专业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如何培育,则体现在每一堂课的每个教学细节。该文通过《现代物流基础》中《体验包装作业》一课的教学设计,介绍如何在每一堂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和经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优秀品格,从而实现对学生物流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包装作业;教学设计;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培养从事物流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较强的自控能力,爱护货品、尊重客户;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竞争意识,具有严格按照物流企业操作规程工作的意识和良好的专业作业行为习惯,具有物流企业安全作业观念、环保节约意识及创新精神,具备继续学习、自我提升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流业务法律法规和标准化要求,掌握物流企业各部门的岗位要求,掌握物流成本核算基本知识,掌握产品营销的基本方法,掌握物流业务流程,能完成相关作业任务,掌握货品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客户服务意识,会熟练操作物流设备、能熟练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
1物流专业学生核心素养
物流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品格,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物流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能进行对物流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者现象进行思考、进行分析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物流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具体每一门物流专业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上。《物流基础知识》是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揭示物流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介绍物流各环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通过融入物流核心素养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对物流基础知识、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行业的现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初步的物流设备操作技能,明确物流岗位职责;初步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专业规范等优秀物流人必备品质。这也是学生作为从事物流行业所应具备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受用的素养。基于此,笔者将以《体验包装作业》教学设计为例,介绍如何将物流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
2《体验包装作业》课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CDIO理念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转变,在深入挖掘和分析国内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的实际范例基础上,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设计了CDIR、CDIO、S-CDIO三级梯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医学工程类专业核心知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实现从基础知识建构到创新能力提升再到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医学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对其他医学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CDIR;三级梯度;以产促学;创新学分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2017〕6号)《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2017〕33号),希望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的工科领域,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的工科人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经验,2017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上,600多名专家学者高度认可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基于我国新工科建设国家发展战略,我校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以期为社会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医学工程人才,对我国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国策具有现实意义。
1“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3年,到企业实习1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操作起来较为容易,但通过实习发现,学生方与企业方均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企业实践学习时间分散、周期短,导致学生实践学习不贯通、效果不明显、企业培养意愿不强。因此,学院调整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计划,即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由各个校企合作单位进驻学校,进驻目标专业,针对专业方向、企业岗位,开展企业方—学生方双选,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培养。订单班的学生在到企业实习之前会由学院组织到企业短暂见习,同时,接受企业方的岗位特色课程培养。在不同企业订单班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到订单对应企业实习。
2CDIO三级梯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学生—企业双选,开展订单班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行业的认知程度大幅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仍然发现学生跨学科性知识的融合及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欠佳,尤其是工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的密切结合,知识融合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色,设计了的CDIR、CDIO、S-CDIO三级梯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医学工程类专业核心知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以层级递进的方式完成医工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