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交媒体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交媒体管理

社交媒体下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

摘要: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环境的隐匿性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舆情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偶发的社会事件经过社交媒体的加工和传播后,极易突破由政治、文化、经济和地理所构筑的传播壁垒,形成网络舆情的“破圈”现象和舆情扩散的“涟漪效应”。网络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扩散呈去中心化和负外部性的特点,其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都产生了新的特点。要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强化危机意识与协同意识;运用大数据思维,培育舆情监测、引导现代化队伍;建立社交媒体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推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迈向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数据思维;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平台,通过新闻、评论、发帖、回复等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舆情[1]。网络舆情治理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是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网络媒体时代,人人都有着发声的平台,有些人为了博取关注和访问量,生产和搬运的网络内容缺乏实地调查和事实依据,造成网络舆情负外部性传播,破坏网络空间的良好风气,消费社会公德,对社会公序良俗造成了冲击。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合理引导网络舆情成为当前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的现实需要。

1网络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从诞生起就交织着虚拟与现实、情绪和理性、谣言与流言的关系[2]。社交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数据的爆炸式增长,网络舆情表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负外部性、传播方式强实效性的特点。

1.1传播主体去中心化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人人都是网络的主人,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全球网络指数(GlobalWebIndex)的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1小时57分钟,位列全球第五。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3]。时间和主体的堆叠使得网络内容的产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受众之间的自我联结加强,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话题,他们还会形成“情感”联结,会转变为传播的主体。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管理变化的方法

如今,学术传播正在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在传统办刊模式和传播体系下,学术期刊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术传播没有产生更多价值。在这个不可逆转的社交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是独善其身还是融合发展,是每个学术期刊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术期刊管理的变与不变的是值得考量的。对学术期刊这种特殊的的出版产品来言,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重塑期刊形象、改变出版模式、提升信息传播和服务三个方面。

(一)重建传播新秩序,构建新的出版生态

出版秩序是出版者话语权的集中体现。不管是从全球范围内还是国内的学术体系,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长期以来都处于失语的传播状态。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作为主要学术信息传播载体的学术期刊被分解,信息传播的中心从期刊向单篇论文甚至是学术信息碎片转移。这样,少数学术出版个体凭借着原有强大的经济、资本和学术资源建构的学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秩序不断地瓦解。随着社交媒体新的传播渠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术期刊传统的以纸本期刊为基点的学术传播秩序必然遭遇严峻的挑战,构建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不可避免。这一秩序的形式是一个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过程。一方面,学术期刊必须完成专业化、数字化、集约化转型,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体系化建构以重建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这是纸本时代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纸本学术期刊要构建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绕不开期刊自身体制的约束。然而当前出版管理环境下,体制问题的破解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去突破。在这种境况下,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整合利用社交媒体社会化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术期刊的“在中心化”,构建期刊学术信息多维度的社会化传播生态,这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二)转变出版意识,构建新的出版关系

出版关系是出版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出版管理过程中有期刊(编辑)、审稿人、作者、读者几个要素,其关系主要体现在期刊与作者、期刊与审稿人、期刊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等几个方面。在传统封闭的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中,期刊(编辑)、审稿人、作者、读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信息是单向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出版关系是以期刊为中心。期刊出版的选题、用稿、编辑出版、传播等过程处于一个封闭模式。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出版关系面临重构,开放的出版关系更适应学术期刊与社交网络的融合发展。因此,新的出版关系给出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转变意识。构建主编、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媒体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创新意识。社交媒体催生了新的网络社群关系,这些关系的维护和发展,需要出版者具有新的意识。其次,要提升服务。社交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显著的特征是它更看重用户,通过加强用户的关系、提高用户的交互性等途径,不断提高信息的适用性,在传播中最大程度拓展信息分享的途径及受众。期刊要在出版过程中了解用户需求,并做好出版服务工作,帮助作者读者顺利完成出版活动。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期刊要相应地提供服务,期刊出版业应该从过去的内容提供商定位转变为内容服务商。第三,要转变出版角色。改变传统封闭的出版过程,搭建社交化出版、多向信息交互的出版平台。更深层次的是服务是进行资源整合,以内容创造和专业化的生产为导向,创造性地深度整合学术信息,为学术期刊的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资源增值服务。

(三)改变出版策略,优化出版过程

出版策略是期刊出版的方向和定位,决定了期刊出版的效果。传统学术期刊体量庞大,但同质化倾向严重,期刊形式、内容、办刊模式等前篇一律。创新出版策略,构建新的出版生态,是学术期刊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明晰期刊的定位和学科方向、作者读者群体,提升出版的的相关性,优化出版结构。其次,要转变角色,改变出版者的身份,搭建出版信息服务平台,让期刊、作者、读者在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交互,甚至是参与出版过程,实现期刊的内容定制乃至实现作者或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的内容出版模式。第三,优化和完善出版流程,让社交媒体工具融入出版过程,出版要素在期刊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传播等过程中通力合作,提升用户体验。第四,实施全媒体出版策略,探索学术期刊多样化的传播形态,提升期刊信息的价值,改变期刊信息传播途径。

阅读全文

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的应用

摘要:社交媒体是近年来的一大热门话题,社交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企业带来了变革与创新。本文就对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交媒体;企业市场营销;变革与创新

在近几年发展中,社交媒体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中最常使用的方式。通过社交媒体的应用,加强了企业与客户及潜在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同时也为产品宣传、形象树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其实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软件。在该平台上,人们可以将自己编写的东西分享出去,也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及地域的限制,大大提升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效率。目前,最常用的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也在不断完善,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社交媒体的发展属于网民的一种自发形式,其需要技术的有效支撑才能衍生出更多产品,进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如果没有技术的合理支撑,社交媒体只不过是信息传递的一个平台,无任何实际意义。

二、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优势

(一)提高企业产品销售额

阅读全文

成人教育管理领域微信社交媒介的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在生活中社交媒体所能够承担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能够将联系与日常动态以及在线收付款等功能集于一体。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在成人教育管理领域中微信社交媒体应用的意义,以及在成人教育管理领域如何有效的应用微信社交媒体,希望本文能够对成人教育管理方式改变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信社交媒体;成人教育管理;应用研究

前言

近年来,社会整体的发展速度较快,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热情高涨,成人教育的热度一直攀升,在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中要对承认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成人教育的整体效果。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且现代社会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比较高,因此人们对于手机中社交媒介的关注程度整体比较高。将微信社交媒体应用于成人教育管理中能够帮助信息的传达速度,同时能够传输多种形式的信息,有效提升在成人教育管理的成效。

1.微信社交媒介在成人教育管理领域应用的积极意义

微信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介,其功能的强大使得在人们的生活中微信承担着许多的作用,能够用于联系亲友,传送文件等,微信等社交媒介对与人们生活的改变力度比较大的,我们将其合理的应用于成人教育管理领域,帮助成人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

1.1微信在成人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沟通的障碍

阅读全文

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及教育策略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已不囿于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它们功能俱全且推陈出新,使网络社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获得安全感、社会尊重甚至可以塑造“自我形象”。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研究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并提出以下引导策略:创设安全监管体系、搭建校内网络平台、提升自身素质。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青少年;网络社交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便在不断完善,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间增加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一、需求理论视域下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探究

社交媒体平台百花齐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乐趣。本研究发现“微博”“b站”“ins”等社交平台不仅可以满足交往需求,还可以满足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一)安全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安全需求是个体主动寻求生理或心理的保护。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心理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因为人处于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渴望安全的心理需求。“微博”本是一个社交平台,在此疫情期间它及时开通了武汉市肺炎求助超话,让很多不能及时得到救治的市民有渠道可以呼救。有些善于在微博社交的孩子在超话发帖,网民进行转发推广,从而保障患者及其家人的生命安全。另外,武汉“封城”,市民在此境遇下极易缺失安全感。网络社交平台能帮助他们抒发内心的恐惧。同时,热心的网友也会陪他们聊天,使其获得安慰和鼓励,从而增加心理安全感。

阅读全文

学术社交平台与学术期刊的结合

在目前学术社交平台与学术期刊的合作中,学术社交平台在理念、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已走在了前面,学术期刊则略显被动。同时,数据库公司已经不满足于学术内容传播者的角色,纷纷向学术传播产业链的上端(内容生产,如审稿、编辑、排版等)和下端(内容传播,如二次加工、学术评价、知识服务等)延伸,开发学术社交媒体、建立学术社交平台也是其努力的方向之一。例如中国知网推出的腾云系统,已将学术服务延伸到收稿、审稿、编校乃至在线排版等流程,并通过全球学术快报将学术传播与社交互动结合起来。超星公司力推的域出版服务则从移动学习的角度介入学术传播。数据库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学术期刊则拥有品牌优势和人员优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术期刊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培养并团结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作者。在学术期刊的日常工作中,作者与编辑间存在着真挚的情感交流,学者与编辑、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可以获得同步发展。面对新形势,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编校水平,还要不断强化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经营学术社交媒体的意识。学术期刊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依靠编辑的主动性,占据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地位,以服务学术、传播学术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与学术社交平台密切合作,不断优化学术社交平台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开展学术社交,吸纳更多感兴趣的人关注学术问题,加入学术共同体。

1争取制度扶持,坚持内容为王

在我国现有的期刊管理体制、期刊评价体系、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核心优势依然非常明显,学术期刊对学术信息源仍然拥有垄断性的控制力[7]。面对这样的指挥棒,作者和学术期刊对学术社交平台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因此,要推动学术期刊与学术社交平台的合作,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服务学术、推广学术成果,必须获得制度的扶持,使学术社交平台在学术评价与人才评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以此激发学者、编辑、学术期刊与学术社交媒体的合作动力。学者紧跟学术前沿,实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尽快有针对性的学术成果;编辑借助学术期刊的品牌优势,积极吸引作者、组织稿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源和知识服务,创新出版流程,在确定录用后就可以作者的创新点;学术社交平台拓展受众面,利用大数据优势挖掘潜在的需要—内容与技术的同步发展,既能继续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效应,又能不断增强学术社交媒体的用户忠诚度。日前,已经有高校尝试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纳入学术考核、科研奖励和人才晋升的评价范围,例如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两微一端”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即可认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这场改革不仅引发本校师生的热议,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争论,学术圈内对这条新规的看法褒贬不一。浙江大学新出台的学术考核标准为学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学术出版界正可以此为契机,考察在制度扶持之下学术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学术新媒体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文章,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更高层面来看,这项新规有助于改善大学治理,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10]。无论如何,打铁仍需自身硬,通过学术新媒体传播的论文仍然要有过硬的学术质量,“内容为王”是扩大影响力的先决条件。

2高效匹配作者与期刊,缩短学术成果发表时间

对于大部分作者而言,面临投稿难、周期长的困境;对于一般的学术期刊来说,又面临好稿难求、好作者难觅的局面。在学术成果发表过程中,作者与期刊都有着相似的痛点。借助打车软件等供需匹配软件的思路,学术社交平台可以将学术期刊分散的投稿系统整合起来,甄别剔除假冒学术期刊网站,通过一个统一的入口为需求方(学术期刊)和供给方(作者)提供互相选择的机会,从而提高匹配成功率,缩短学术成果的发表时间。在学术社交平台中,用户如果选择作者的身份,可以按专业、领域、研究热点等类别投递稿件,也可以选择投递期刊的范围,形成稿件集群;期刊编辑实时在线,初步筛选符合本刊定位的稿件,交给审稿人进一步审阅;审稿人选择感兴趣的稿件,实名或匿名发表评价。编辑确定稿件质量后与作者接洽,确定作者的刊发意愿,再将审稿人的意见反馈给作者。学术社交平台不仅要提供技术支持,还要未雨绸缪,切实保护好作者的版权,保证信息安全,保证双盲审稿。这样,在学术社交平台中,作者与学术期刊能够及时匹配,按照各自的条件各取所需,作者缩短等待时间,学术期刊也能获得更多稿源,在作者与学术期刊的双赢中促进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同时,避免了论文先发后审等网络出版模式的一些弊端。此外,学术社交平台的单一性入口还可以切断山寨学术期刊、假冒学术期刊网站的诈骗途径。

3引入评分机制,及时反映学术成果的价值

目前,国内对书籍、电影、电视等文化作品的评价机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既能及时反映作品的水准,又能为观众挑选书籍、电视或电影提供参考意见。例如豆瓣电影评分已经是一个相对权威的评价体系,公信力较高。专业的影评人、一般注册用户都有评分资格,但计分权重不一样,经过多种算法累计再取平均值,最终分数能够反映作品的真实口碑。学术社交平台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实名制注册的基础上开放用户评分系统,权威专家、专业学者、学术大众乃至普通用户都拥有评分权,对不同等级用户的评分赋予不同的权重,根据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对单篇学术论文进行评价。专家学者的意见可以代表同行评议,经过审核筛选后的普通用户意见可以作为社会评价,精确计算的得分能够直观、量化地反映学术成果的价值,为学术评价和人才考核提供参考指标,从而破解“以刊评文”的弊端。此外,根据学术社交平台中单篇文献的评价结果,重新建立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回归“以文评刊”。

阅读全文

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困境与策略

[摘要]现代社会中,传媒技术高度发达,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与社交方式。应用型院校学生既是互联网与自媒体社交软件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微时代”社会的主要代表群体。“微时代”自媒体社交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为教育信息传播与教育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也给现代教育管理,尤其是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针对“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应用型院校应当转变教育管理理念,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强化教育管理队伍,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关键词]“微时代”;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

“微时代”与传统信息社会不同,过去方式单一、内容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已被一个开放、多元、高速的信息流动圈所取代,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微时代”产物,已经逐渐进入应用型院校管理与教育体系中。随着自媒体社交软件的不断发展及其用户群体范围的持续扩大,其对应用型院校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都在逐渐扩大。研究“微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改革策略,对于应对网络发展给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问题、提高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

“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背景诞生了一系列自媒体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这些个人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认识到应用型院校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思想行为特征,以及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内涵。网络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信息化办公、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可以说,将信息化管理方式引入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不仅是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也是良好的数据库,为应用型院校教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互联网为用户创造了开放的网络环境,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应用型院校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计民生提供了良好途径。从这方面来说,互联网为应用型院校学生文化与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引导,使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更活泼、生动,更有现实意义。部分学者认为,应用型院校本身就应该将学生教育管理纳入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互联网为媒介,建立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信息的在线动态更新以及对其的常态化监管,从而提高信息更新效率,降低信息管理成本。“微时代”背景下,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还可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平台为基础,建立校园公众账号,随时教育管理动态、教学动态以及校园新闻等。应用型院校学生是“微时代”下各种社交媒介的重要受众群体,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整合教育管理资源与经验,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学生教育活动。

二、“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应用型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存困境

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是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理念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保障。“微时代”为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仍存在诸多困境。只有认清当前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和有效的应对途径。

阅读全文

短视频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摘要:在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潮流下,各种移动社交平台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主流话语表达的重要阵地。而短视频作为新闻生产、内容传播的主要形式,开始参与到政治、财经、科技与生活等资讯的对外传播中。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塑造,都需要多种短视频媒体的参与,其不仅能够对受众的观看习惯、思想观念产生作用,还会对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造成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运用短视频进行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并提出新闻传播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文化传播;国家形象

前言:

短视频属于社会化的即时社交媒体,其凭借着内容短小精炼、传播方便快捷、实时互动性强等优势,逐渐成为新闻或资讯传播的重要方式。抖音、快手、美拍、秒拍、梨视频等移动视频平台,主要以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导,来增强视频的信息传播广度与影响力。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在对外宣传过程中,会通过以上短视频网站宣传片,向国外网友介绍中国发展,促进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构建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

1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容传播流程

1.1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的特征分析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短视频在新闻资讯获取、信息制作、内容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即时新闻、热点资讯的传播中,短视频主要存在较短时长、海量信息、实时传播、双向互动等特征。首先短视频的拍摄、制作时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也就是说信息传播主体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新闻资讯的制作、整理,向受众传播自身想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并引起网络受众的广泛反响与回应。其次,短视频平台中存储有海量的视频信息,受众可以通过网站的搜索栏,检索自身感兴趣的新闻资讯进行观看,并发表评论或见解。最后,短视频传播具有实时性、双向互动的特征,主流媒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政治、经济或时事类的视频信息,对某一事件、某一观点作出舆论解释与引导;受众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不同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信息,对视频内容进行评论、转发或收藏。当前新华社、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已经在多个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权威的新闻资讯、时事视频,以塑造中国政治清明、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社会文明的大国形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