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转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转型革新影响分析
本文作者:李明 陈科 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一、转型社会中的权利阻碍与权力异化
“社会转型”是我国的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化社会变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2]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动。转型社会中的权力运行、权利保护以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已经开始了向权利本位转变,但这种转变尚在进行中。在传统社会中,人身的互相依附关系决定了权利实际上的缺失,一切以权力为中心,权力决定了一切社会产品的分配。社会成员没有基本政治权利。
在转型社会中,法律尤其是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权利,然而权利的行使,却受到传统血缘地域关系、各种非正式规则、政府权力运行、经济社会地位的制约,权利的广度和深度还没有达到普遍化和同一化;权利意识开始在公民中普及,然而权利的主要内容、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个人的边界还没有厘清并在社会生活中以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权利开始由法律保障,而公民保障自己权利的手段仍然有限;政府已经开始了向法治化迈进,但是权力运行仍然不规范,权力肆意干涉权利、伤害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扩张中的强制拆迁、部分地区的司法不公正、税负与政府收费的定价机制不合理等等都是公共权力侵害个人权利的典型表现。在理想的状态中,权力应该是与权利和谐共处的,权利做出让渡与牺牲创制权力,权力以自身运行保障权利,并不断扩大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权利的内容与行使程序有着明确的法律保障和救济手段。而在转型社会中,保障权利的权力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为第一、权利的私人化,权力由保障大多数人变为维护特定个人、特定阶层的特权。第二、权利内聚,权力为权力行使者自己所有,各个有权机关竭力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第三,权力结合,各个有权的机构、阶层结合起来,权力交易、互换以获取利益。第四,权力流失,权力向本不应掌握权力的个人、单位阶层外溢,形成所谓“隐形权力”。第五,权力运行的不规范和异化导致权力的权威下降,权力执行梗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权利的自我觉醒井喷式的爆发出来,长期的权利压抑导致的对权利的不当期望与经济社会改革的滞后、政府对权利的不当理解构成了显著的矛盾与冲突,现行法律的缺失与漏洞也加剧了权利与权力的对冲。于是,权利主体与权力所有者任何一方面的不理智行为都会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觉醒的权利找不到行使和救济的途径,权利主体甚至会采用过激的手段表达不满或寻求自我救助,近期不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行政对抗事件如“贵州瓮安打砸暴力事件”、“陕西府谷事件”、“云南孟连县冲突事件”等就是这种行为的典型表现。如何有效的规制权力,维护权利,达到权力与权利在权利主导下的平衡与和谐成为转型期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权利与权力不和谐状态的危害
1.威胁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法理上的,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问题的普遍认同,这其中,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是核心;另一个是现实意义上的,即统治的有效性,也就是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生活方面的现实表现。政治合法性最重要的来源是前者,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的基础就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在协商的基础上对普遍价值的广泛认同,成熟的政治体系即使政府效能不佳也不会导致社会大规模的动荡。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还没有进入权利主导下政治和政府构成方式、运转程序距离建立完善的政治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依靠高速成长的经济成就,执政党在很长时间内获得了政治合法性,但社会建设的长期缺失反而加剧了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疏离感,对政治体系失去信任,如任其发展,就会给经济成长造成困难,并危及政治合法性。
经济社会转型进展
一、制约中国转型发展的难题 第一,思想上“不愿意转”。个别领导干部对加快转型发展的认识低了,理解窄了。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只看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短期效果,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支撑发展条件的恶化,更没有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二是主观上不愿意打破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愿意舍弃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意承担任何改革创新的风险而习惯于坐享其成。 第二,行动上“不会转”。不知道如何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实现既定的目标。一是工作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是错综复杂的,有很多两难选择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领导干部具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但个别领导干部知识欠缺,本领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在推动转型发展的能力上还远远不够。二是干部作风不务实。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的作风还存在不够过硬,管理松弛等问题,有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 第三,动力上“不持续转”。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即促进转型发展的动力推进机制,如财税管理体制、资源价格管理体制、国企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尚需大幅度改进和完善,还没有形成针对加快转型发展而设计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即促进转型发展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这里既有立法的问题,也有司法的问题。在立法上,表现在部分法律法规还不科学不完善,在司法上,表现在各级法院严格执法还不到位。在三大难题中,体制机制不健全最重要,即影响转型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 二、促进中国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中国转型发展的重点 1.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加快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要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尽快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型:一是需求结构转型,即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即从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工业结构转型,即从重工业主导的工业格局转变为高附加值、高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格局;四是就业结构转型,即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就业产业格局;五是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资本、土地、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为主转向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为主。 2.以持续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快社会转型。要围绕民生这个工作做好社会转型:一是分配结构转型,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或者是收益。降低低收入人口比重,大幅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二是财政结构转型,即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好老百姓所关心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就医问题、物价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交通问题,等等,构建城乡均等化服务体系;三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即继续转移农村人口,由农村人口为主导转向城镇人口为主导的现代社会。 (二)促进中国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着力转变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型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发展理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是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除了增长这一要素外,至少还包括结构、分配、就业和环境这四个要素,仅仅坚持增长难以解决结构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就业问题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二是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理念转变。实行“国富优先”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并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坚持民富优先的发展,能带来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社会消费率的提高。三是由“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理念转变。从中长期趋势看,能否“分好蛋糕”成为“做大蛋糕”的主要约束条件。 2.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1)推动政府转型。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完善政府组织架构,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继续以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垄断行业企业为重点,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与此同时,要加快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 (3)加快财税转型。不改革现行财税体制,不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有区别的财税政策,很难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 (4)继续深化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重点是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完善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表现是东西部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矿产资源税费过低且分配不合理和要素市场特别是土地市场不完善。 (5)改进政府业绩考核办法。必须尽快设计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在生态环境、资源节约、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要有明确的、可衡量的硬性指标,增加所占权重,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视角,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的测评方法,引导干部正确处理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消除各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p#分页标题#e# (6)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针对国家在不同区域制定的差别化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与区域功能规划实施目标有机结合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或引导市场化补偿的利益平衡机制,或两者兼用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受约束的地区进行补偿,以促进建立产业发展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到符合要求的功能区落户发展,增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提高研发投入。200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突破了5800亿元,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但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7%,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显示我国科技发展根基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十二五”时期,要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争取把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 (2)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在发达国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人员、创新成果大部分属于企业所有,而我国的创新资源大部分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所有。因此,要努力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 (3)加快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4)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保护创新行为,出手重拳打击侵权行为,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
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
从我国当前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社会群众文化的建设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应在现行社会背景下,找出当前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境用以解决相关问题来作为关键点入手。本文就社会转型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作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望能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思考;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位置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不再仅仅是经济建设重要,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也同样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建设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同时也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当更加注重文化的建设。而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群众文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群众的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载体。
一、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应该注意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对在文化建设中的群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文化氛围。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是我国进行群众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一个方面来看,随着社会在分配方式以及经济结构上的深刻变化已经导致社会思想变得更为多元化,这也为在社会转型期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都为新时期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广大群众追求的丰富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之间是有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应注重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满足广大群众精神追求及其他实际需要,应把握住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根据发展需要,及时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
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人们的审美在当前有了新的改变,就目前而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在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下逐渐变化,工艺美术在这一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在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下,工艺美术只有不断发展并完善自身,才能在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紧跟时代潮流。因此,当前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现代工艺美术的设计必须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提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而与实际相结合,以符合人们当前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本文就此对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转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
一现代工艺美术概述
就我国当前的现代工艺美术,它主要是由传统的工艺美术发展创新而来,在发展中结合了当前人们审美需求,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从民间工艺美术到现代工艺美术转变的这一过程是从辛亥革命之后所确定的。和传统的工艺美术相比,现代工艺美术经过了长时间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在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工业文化的背景下,现代工艺美术在当前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无论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形式、方式、构成、整体、消费对象还是价值观念等,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因此,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更加的多元化。此外,现代工艺美术的还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但吸取了传统的工艺美术精华所在,更在此基础上有了颠覆性的创新,使得现代工艺美术在当前新时期社会转型下得以发展[1]。
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转型
从近代到现代,为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轻工业的建设,工艺美术又被列入到轻工业领域内,这就让工艺美术的定位不再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工艺美术出现了被设计取代的可能,因此,工艺美术迫切的需要不断的健全与完善。工艺美术的存在被人质疑过很多次,尤其是1980年以来,工艺美术被很多学长否认,他们主张以西方先进的艺术设计来代替落后的工艺美术,把传统工艺美术的各方面都予以批评,甚至有部分学者支持废除装饰论,进而谋求设计论的发展。工艺美术从上世纪九十年至今的时间里,工艺美术最开始只是小作坊模式的发展路线,到如今以变化为企业模式,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企业模给工艺美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优秀的发展模式,工艺美术通过企业模式所提供的设计及营销模式在当前有了更加独特的发展元素,也有了新的活力[2]。
三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微
摘要:
我国当前的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比较重要。多元化的思想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性的加以纠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有着诸多的不利。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教育的原则以及教育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保障作用。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
0引言
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会在思想价值等各方面面临着挑战,由于受到强烈的新思潮的冲击,就会对传统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造成社会道德的无序以及混乱。青少年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就会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对其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的优化,才能有效保障青少年未来的良好发展。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施理论研究就有着其重要性。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社会转型期形象危机管理研究
网络媒体普及的时代,是一个人人有麦克风的时代。空前膨胀的网络民意,人声鼎沸的虚拟空间,使网络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成为民众打破传统媒体信息获取、及话语垄断的重要出口,也成为传播与讨论有关政府的各种信息与话题、维护与危及政府形象的舆论场。在社会转型期的环境下,审视网络媒体上有关政府形象危机管理的问题,从双重视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已成为学界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转型期与网络媒体的双重视域
对当前中国互联网上出现的关于政府形象危机管理问题的探讨,离不开对时代大背景的分析与阐释,即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当中。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来看,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各种机遇与希望,也充斥着各种矛盾与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急遽的社会转型,难以避免地形成了部分法律空白和制度真空地带,规避风险、逃脱责任等反常行为出现。社会分化加剧,社会黏合度降低,多层次、多角度的矛盾无处调节与释放。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离心力,一些群体、一些阶层逐渐被边缘化。这些游走在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边缘地带的群体与阶层由此缺失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负面情绪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无处发泄的,而网络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则为曾经无处言说的各种情绪提供了宣泄与诉说的平台。受到社会环境与媒体环境的影响,部分网民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关于政府的负面信息时,难以秉持客观、理智与冷静的态度进行分析与评议。每当危及政府形象的信息在网络媒体出现时,常常引发网民未深加思索的跟风评议与简单二分的情绪表达,甚至表现出戏谑性的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此时的政府形象危机管理工作应侧重于重要信息的与更正、民意引导与民情调控。而目前看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处理社会转型期网络媒体上危及政府形象的事件时,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与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转型期政府形象危机管理策略
1.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与预警机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媒体需要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能传播出去并形成舆论的信息,在网络时代以秒为单位迅速地传播着。政府处理网络媒体上负面信息的压力越来越大,留给政府处理问题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笔者认为,应由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与公安部门建立有关该地区政府形象的网络舆论的监控与预警机制,分设专门的机构与人员专项管理,尽可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全天候的跟踪监控。当发现有危及本地区政府形象的网络信息出现时,要第一时间上报主管部门与该负面事件的主管部门,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同时,各政府机构与职能部门的宣传部门科室为本机构与部门的舆情监督负责人,主要负责监管有关本单位的各类负面网络舆情与信息。当有问题出现时,开启应对机制,第一时间上报单位领导,根据舆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举措。同时,引入问责机制,要求负责网络舆情预警与监管的部门与个人明确自身职责,在没有履行监管与预警职责的情况下,担负相应的问责责任,相应负责的领导应该承担领导责任,进一步细化舆情监控与预警机制,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与回应机制。在网络媒体中,数以万计的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都依靠各类信息的赢取生存空间。网络媒体上的信息,时效性是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极易引发网络舆论、提高网站点击量与知名度的有关政府的负面信息时,网络媒体不再主动承担维护与修正政府形象的工作,常为这类信息“开绿灯”,网络往往成为社会转型期网民曝光政府负面信息的集散地。我们必须强调的是“第一时间”对于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中,“第一时间”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快速反应,在最短时间内设置网络媒体的议程与网民的议程,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当前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是典型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并影响现实的双向流动过程。当个别网民在网络媒体上某一则信息之后,引发众多网民的群起呼应与议论,这些议论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引起其他网络媒体的关注,再经由其他网络媒体的转载形成更大程度的网络舆论。当舆论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将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采访与报道,并在线下形成进一步的关注与议论。由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经过了采访与审核,内容上更具权威性。传统媒体的新闻会再一次被网络媒体转载,进一步引发网民的热议。当舆论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现实生活中的当事者将被迫采取行动,以缓和自己与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样的信息流动过程中,政府第一时间公开信息与回应,成为引导舆论、消除负面影响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3.建立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化解机制。网民在网络上的评论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情绪都会造成网络评论的复杂化,也形成了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混杂与多变。网民的网络评论除了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积极特性之外,随意性、否定性、去中心性更是网络评论的负面特性,也影响着负面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扩散。因而,在网络舆论尚未定型、尚未形成社会热点问题之时,我们必须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牢牢掌握与控制住网络舆论的走向。应强调议程设置作用,使网络舆论始终围绕事件本身进行,避免不利影响的扩散式发展。当网络上出现有关政府的负面信息时,不论该事件是某个官员的个人作为,还是由某一部门的政策不当引起,网络舆论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指向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有关政府和部门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要具有议程设置的基本能力,将网络舆论紧紧圈限在事件本身,围绕涉事官员与部门进行相应的评论引导,避免扩大事件本身的负面影响。应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强化主流观点,使分散与杂乱的网民议论趋于统一。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调动各网络论坛与网站中比较活跃的网民,即网民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同与支持,并鼓励他们在网络中传达积极的正面言论,调动其他网民的认识视角与对事件的原有态度。应注意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的结合引导。网络媒体强调的是时间上的速度,传统媒体强调的是传播上的深度,双重媒体的信息传播将形成说服的合力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认知与判断,加深受众的理解与接受,进一步维护与树立网络媒体上的政府形象。
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措施
【摘要】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群众文化建设面对全新的形势其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就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和其面对的困境展开分析,就如何加强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一、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
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有能力自己去经营和管理的事业,因此在丰富群众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肯定群众的重要性,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生活、娱乐氛围。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群众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型发展。一方面,随着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以及社会利益的变化,社会思想逐渐变得多元化,这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来满足他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但这与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应结合我国综合实力,着力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二、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社会转型中成人教育论文
一、社会转型的表现与特征
1.经济上———走向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并迅速得到各界的认可,我国也将其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中。“所谓‘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共享性、平等性,其根本目标是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但这些成就无法掩盖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人们的收入水平差距不断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等。“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已经连续十一年超过0.4的警戒线。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政府也已采取措施,如调整GDP的增长预期,注重民生问题,逐步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逐步打破社会阶层化,确保各个社会阶层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让低收入人群更加受益,从“排它性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这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政治上———走向民主、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我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也已列入国家方略,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中国在地方选举、司法系统改革和加强监督机制方面进行的尝试,都是在向一种更加基于规则的政治体制转变。法制的健全为民主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加强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参与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通畅。人民参与热情不断提高,民主意识显著增强。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地位,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尤其强调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监督体系。而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我国的选举制度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实行了城乡按同等比例选举的制度,此举旨在取消城乡选举差别,提高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代表的比例,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体现了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大进步。
3.文化上———更加多元、个性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也是异彩纷呈,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主流文化之外各种文化也都得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目不暇接。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人们更加注重个性,“90后”这一代人与之前人们相比更加个性化、“非主流”,这种个性张扬将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向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扩展。中国社会正在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变迁,以僵化的、单一的形式传递文化的同质社会,所塑造的是从众人格;而以弹性的、多样的形式传递文化的异质社会,所塑造的则是自律人格。从众人格的特征是共性化,而自律人格的特征则是个性化。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了自我的意识,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不再是听从分配,而是自己去规划、努力。当前我国的文化界可谓是异彩纷呈,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呈交融、激荡之势。网络、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开启了自媒体时代,人们的各种思想观点在此快速传播,普通人的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这就是文化多元、个性化最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