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学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提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问题意识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养,为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了教学理念、倡导了探究学习模式,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探究学习
有人总喜欢拿我国学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一味指责我国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只知道识记教师传递的现有知识,缺乏应有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成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些人大概是忘了“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教学规律,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的恰恰是不科学的教育机制和我们这些墨守成规的一线教师,该是我们这些教育者认真反思自己教育理念的时候了。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一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摆脱僵化的教育模式,锻造学生质疑“真理”的勇气、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刻苦钻研具备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常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打造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为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去努力。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尽管课堂教学改革已推行多年,尽管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但还是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有服从教师的一切安排的份儿,不敢也不可能越雷池一步,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易于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这种过于死板的框架式教学模式消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虽然能制造大量的“合格产品”,但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笔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健康地发展。如笔者想了解学生对生活的解读,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生活中的快乐》,先理清知识内容,然后要求孩子们写写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乐事或是自己想象中的快乐,敞开心扉,直抒胸臆,还可以写写希望政治老师做些什么等等。通过这一活动,笔者得以与所教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对话,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样学生就感到他们的老师是可以亲近的,慢慢地,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也就敢于向笔者提出。孩子们的想象和思考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问题意识的摇篮。只有营造好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潜能就有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转变教学观念,预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促进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主动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固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我们知道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问题教学法,有意识的开启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教学法,简言之,就是指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预设和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笔者设计了以下几道问题:①你理想中的班干部是怎样的?②如果你被选上了,你将如何进行管理?③如果你当选为纪律委员,有同学不服从你的管理,你将如何说服他或她?④有同学与别的班级的同学之间发生了纠纷,班主任又不在,你将怎样面对?等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并认真作答,用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与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通过解答问题,学生还能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只有从属于集体,才能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养成反思自己行为良好的习惯。教材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则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适时而恰当地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必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经济学学术研究训练探索
摘要: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特点,特开设此门课程,目的在于规范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增强其学术研究的能力。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提高经济学专业高年级学术论文和学术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学术研究;训练
在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的常态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大学毕业应取消论文写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生没有办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导致高校学生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应被取消。深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本科生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因此很难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点,使得本科生学术论文的抄袭率屡增不止。为此,互联网上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降低重复比率的“特殊服务”,也不乏诸多“前辈”所传授的降低重复比率的各种经验,例如转换句型,调整文字顺序,语言互换转翻译,等等。这种“传、帮、带”的结果使得本应该认真、严谨才能完成的学术论文成为了文字游戏,甚至还衍生出互联网下大学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相似度、抄袭率检索等生意的火爆。上述现状的存在,使得本科生的学术论文越来越浅薄、粗糙,对提高其知识能力根本无法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显然,要使本科生学术论文回归本质,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训练,为今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必要性
由于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存在的各种弊端,有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没有必要完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再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笔者的回答则是否定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对科研的基本过程得到初步的掌握。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管日后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假如大学生在党政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就要学会进行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这免不了在大学阶段就要学会收集与整理材料,使其能在提出问题之后准确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对于将来如果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则更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其科研能力,专研经济学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难题。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无限创造和细致入微进行观察的能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不能因为目前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学术论文的必要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学术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不仅是本科生在即将完成自己学业所呈上的一份答卷,也是对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显然,该份答卷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素养的养成水平。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的高年级阶段,如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对高年级进行学术研究训练,从而为其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就会面临来自考研、找工作或出国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大四下学期接受“综合论文训练”的过程中选题和写作“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得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作为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论文
一、目前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成人医学生的特点
采用自编问卷对南京医科大学成人医学教育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成人教育学院临床、护理、影像、检验、口腔各专业,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对被试者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在15分钟内完成,要求被试者当场答卷,研究者当场收回、核查,发现漏填、错填,及时更正。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80份,经核查,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100%。对数据统一编码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1.年龄普遍较大
66.1%的成人医学生年龄在25~40岁。25岁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7%,40岁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其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0岁。和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社会阅历较多,实践经验较丰富,在学习中普遍表现为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较弱,学习精力不足。
2.女生所占比重大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2012、2013、2014级校本部成教医学生数据信息统计,女生约占75%,她们有韧性,意志力强;全部学生中近一半已婚,已婚学生中79.4%已有小孩,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照顾,来自家庭的责任和负担必定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只有42.1%的学生每天能学习1小时或以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开放教育中如何发展通识教育
一、开放教育中发展通识教育之必要性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塑造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使其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和正确的思维、表达及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能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只有通识教育才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其主要任务也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掌握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全面综合的素质,以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和专业特色,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包含了通识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目标中也对通识教育做出了要求。目前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学习者一般是有一定的工作、年龄在20-30岁的成年人,由于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人文教育,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知道,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是在利用其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学习,所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创设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学习者主要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这种自主学习是在利用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时间、学习方式进行的,是一种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主要靠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方式、情操意志和综合素质来实现,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说,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这种学习特点,更应积极培养开放教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开放教育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必要的心理品质。这种非智力因素是指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刻苦精神,树立起遇到困难不退步,勇往直前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开放教育中发展通识教育之理念更新
目前在我国,“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通选课’只是学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课程,大都没有严格的训练要求,往往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或是增加点儿课外兴趣的课”。通识教育的实践,“还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理性选择能力和高尚人格品性。通识教育不管是哪一门科目,都只是一个入门、一个工具、一个教材,最终都以达到其本质精神所追求的内涵为目的。不管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主要探索的本质内涵都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这是通识教育的精神”。正如甘阳教授所说:“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如果在课程和教学方式上无法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那么其他方面的所有改革,例如成立‘文理学院’等,未必有太大意义;反过来,如果课程和教学方式上能够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那么其他外在形式方面未必一定要作大规模的变动。”与普通高校一样,开放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同样也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为了在开放教育中更好地实施、发展通识教育,就要明确或更新有关通识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1.正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般来说,教育学上的学习有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认知方面的学习。它要求让学生了解该门科目的基本内容、理论等实质内涵;二是技能方面的学习。它要求让学生掌握该门科目在实际中的运用和操作;三是情操意志方面的学习。情操意志即意志品质的学习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认知和技能的学习,是导入的前置阶段,任何通识科目都需以上述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通过通识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既具有学识,又具有高尚人格;既具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与意趣,又具有关爱他人与社会及自然的人文情操和通达共识的境界。”可以说,通识教育注重的是情操意志方面的学习,把学生作为“全人”来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育内容上应注重全面素质、人文素养的提升。
2.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提升社会医学教学成果
作者:李小菊 唐景霞 毛璐 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社会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医学领域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医学是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交叉的产物。其主要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1]。社会医学已成为医学院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院在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点开设了社会医学课程,2010年9月起将在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专业增设此课程。我院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加强课程教学效果,达到社会医学培养目标的要求。
1加强社会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1.1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等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2]。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加强社会医学教育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1.2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医学人才的需要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使未来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益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3]。加强社会医学教学,使学生具备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和能力,以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1.3课程建设的需要社会医学已成为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医学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重要课程,在各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各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
2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良社会医学教学成果思考
作者:李小菊 秦江梅 唐景霞 毛璐 单位:石河子大学
社会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医学领域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交叉的产物。其主要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1]。社会医学已成为医学院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目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在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点开设了社会医学课程,2010年9月起在临床医学、临床(国防生)、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专业增设此课程。我校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加强课程教学效果,达到社会医学培养目标的要求。
1加强社会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2]。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医学人才的需要。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使未来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益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3]。加强社会医学教学,使学生具备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和能力,以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课程建设的需要。社会医学已成为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重要课程,在各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各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
2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在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面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教师方面:①教师队伍人才缺乏,数量不足,没有形成有梯度的教学团队,不能实现课程教学由不同带教教师分章节授课,课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难以提高。②理论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不完善;③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④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传统的“灌输式”,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⑤教师间集体备课较为欠缺,教师间的交流不足。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而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容易掌握,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
3加强社会医学教学的建议与措施
医学生医学教育思考(3篇)
第一篇:医学教育下医学生医学教育思考
1原因分析
1.1宏观因素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改革步伐缓慢、经济发展区域失衡、文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
1.1.1医学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偏离,人文医学教育制度不健全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医疗技术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医学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欣赏等,完全背离我国医学教育的实质。
1.1.2我国教育重理轻文,人文医学教育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样虽然培养了医学生的理解、概括、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但忽视了开发医学生的意志、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现阶段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医学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1.2微观因素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本身的教育观念、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1.2.1教育观念体制落后调查研究显示,53.03%的学校其人文医学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制改革缓慢;51.62%的认为人文医学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学校决策者;进一步分析发现,53.48%的认为来自学校决策层的阻力,是他们在观念上认为人文医学教育不重要,46.5%的认为他们认为很重要,但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太麻烦了,不易做到。这些数据说明,教育观念、体制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
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态和金融理论研究带来的影响,研究了互联网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从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金融学;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领域,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挑战和冲击,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时代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联网技术给金融业态和金融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
1、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