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行政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探讨社会行政管理
作者:李大琨
1997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法学家雷洁琼教授,在我的拙作《社会行政管理》一书付梓之际,专门为之题词“拓展社会学研究新领域”。十几年来,从我投身社会学的教研实践中,包括为撰写《社会行政管理》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数据统计,以及为此而进行的面访、座谈等活动中,尤其是从许多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老一辈”、“少壮派”身上,深切领悟到:积极探索和开拓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从而开创社会学研究的新局面,把社会学研究跨上新台阶,这是社会学求得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学在新中国建立后,本来是最迫切需要也会是大有作为的一门学科,但却令人痛惜地与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一样,被打入“冷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列入了“赶快补课”、“急起直追”的学科。不少“老一辈”的社会学家在这个领域甘当“拓荒牛”,不仅潜心钻研推出了许多蜚声海内外的科研成果,而且含辛茹苦地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接班人;为数不少的“少壮派”社会学者,这十几年来潜心深入社会调查,站在学科前沿,“青出于蓝”、“后来居上”。但是,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需要的薄弱环节,甚至极而言之,整个学科的发展“滞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在充分发挥自身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特长的基础上,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责关系上,获取新的生长点、突破点,以此来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新天地、新领域,并以此来增强其整个学科的适应力、生命力。同理,对公共行政学亦如此,起着互动、互补、互促的双重作用。为何要以政府与社会的权责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作为拓展社会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呢?结合国内外有关理论与实践,予以阐释。
一、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如何与社会自主管理相结合
有的学者作过举世闻名的论断:中西方政治——行政文化中,一个重大的差异是,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中,老百姓有事不是先找也不是主要找政府,而是找社会组织。这就是说,在西方,在政府与社会、与老百姓之间存在着一层宽厚的“隔离带”,亦称“挡风墙”或“缓冲带”。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西方国家,社会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是很强的。正象有的学者在西方所见所闻后说的那样,那里的婴儿出生后,就不习惯于母亲或者保姆抱着;学会走路后,就不习惯有人扶着、牵着,惯于从摔跤中学会自主走路;满18周岁后,就宣告成为独立自主、履行其法定权利义务的公民。我国的历史、现状与此相比,有着不小的差异。经历了近2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磨练,经历了同样长时间的国有企业事业改革,作为社会主体的方方面面,个体、群体,自主管理的独立意识和能耐磨练得如何呢?“等、靠、要”的依赖性和不拨不动“算盘珠”式的懒惰性克服得如何呢?这涉及社会文化观念,管理价值观念的更新,更涉及制度、体制文化的变革、创新。
二、政府管理如何与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功能相结合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了新的一轮行政改革,从趋势看,将是跨世纪的,将延伸到新的21世纪;从内容看,有一项是共同的,这就是通过精简政府机构、政府雇员,减少行政经费的开支。例如,美国的行政改革,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已经裁减了联邦政府28万公务员。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发展至今,遇到一个不可逾越而又跨越世纪的“难题”:一方面要求政府给社会提供的服务“多”(数量)而“高”(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政府设的机构、用的雇员、花的钱财“少而精”。因此,改革的举措之一,政府职能向外输出,向社会转移,流行的法则是政府“只掌舵、不划桨”,把许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还给民营机构,有的交给志愿者组织。在美国,城乡的社区服务组织,与我国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颇为相似,所担负的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安全管理,无论从数质量还是方便公众,都不亚于任何行政组织。在英国和美国的得克萨斯州,甚至将监狱管理(狱政)承包给了民营机构。实际上,这种“掌舵”者的角色,就是相对而言的间接监控者角色;这种“划桨”者角色,就是自居于社会之中并服务于社会的“中介”者角色(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连接者)。从改革的发展及其举措的实际效果说,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荷,又进一步发挥了社会自主管理的创造性和灵活多样性,也培养了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从理论上说,这是自主性、独立性强的个体延伸和扩大,也是公民通过社会中介组织这一群体,发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途径选择。
三、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如何与社会各群体利益相兼顾
增强社会行政管理策略
作者:吴珊珊 关进礼 单位:解放军炮兵学院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本文就如何加强社会行政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谈三点认识。
一、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就业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巨大压力。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失业问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综合治理。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改变劳动者就业的传统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要用多种形式分流国企改革中的富余人员;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扩大就业机会。
第二,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就业机会的加大要依靠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经济的增长就很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根据历史经验和国家“十一五”计划的情况,经济增长率必须要保持在7%以上,否则,就业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要继续实行适宜的宏观政策,加强社会行政管理,努力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措施。
第三,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立良好的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提高那些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来进一步挖掘农村就业潜力,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的数量。同时,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小城镇,并使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各类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甚至那些由于地价和工资等原因在城市难以生存的企业,也可以向下一级城市或小城镇转移,以带动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最终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消化的程度,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要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行政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思考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从具体人才市场需求来看,以东莞人才市场供需状况为例,一方面,公务员招聘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多。统计2008、2009、2010、2011和2012年东莞市公务员公开招聘职位人数共有1387名,其中213名招聘行政管理专业,占总招聘数的15%。另一方面,东莞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在对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的调研中发现:1、市场每年大型毕业生招聘会均有较多招聘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2、东莞市事业单位新增较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3、从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来看,对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学历要求和职业能力水平都日渐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回归,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在我国当前社会公共管理水平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一些基础行政管理工作。这类工作更多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岗位专业针对性不强,可替代性较高。在对毕业学生、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访谈调研中,也均认为对于基础性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一般综合能力强、基础素质好的中文、法律、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胜任。但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比例还是持续增加,政府机关特别需要有良好行政素质,文字功底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又懂经济、懂法律,综合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1]企业对于在工作中能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加青睐,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运作能力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根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经验来看,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是“一专多能型”的,即学生必须精通专业,“多能”指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多种技能。[2]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替代性高应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成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将会更加受社会欢迎。
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当前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解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可替代性高的困局,必须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公务员应具备九种通行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3]这九种能力也是现代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从实际调研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应具备公共行政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知识,并且对文字写作、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关系、调查研究等方面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同时用人单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有知识面广、全局意识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做事有条理等优势,但由于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和某些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熟练,通常无法满足岗位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还应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特征,我们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拥有良好政治素养、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和合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职业能力。具体培养内容分析如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礼记,中庸》)。[4]无论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中,善于计划对于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都是不言而喻。计划能力指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将个人或组织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目标和目标实现途径做出预先筹划和安排,并将之转化为计划性文档的能力。组织能力指行政管理人员能够结合人、财、物等资源,对目标进行细化、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推动计划有效实施的能力。行政管理人员具备良好计划组织能力不仅使工作当中的各类要素相互高效配合,增强内部沟通协调,消除不必要的冲突,而且可以为组织和个人谋得良好的工作环境。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计划组织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更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沙盘推演和分组演练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领悟,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从而实践锻炼相关能力。
文案写作能力也应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一项基本能力。正如著名管理学者马克思韦伯就指出的完善规章制度和档案系统是行政管理基本模式官僚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行政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规章制度,组织在内外进行沟通需要大量使用一些文字性的函件。一些经验、教训和总结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和撰写。另外,在制定计划、处理公共关系或者就某个问题提交调研报告、汇报和评述时,也要文字性方案、报告和文宣稿件的支持。缺乏良好的文案写作能力势必会影响行政管理人员完成上述工作。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公文写作等课程提高相关能力,更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有需要撰写上述管理文案,以及鼓励学生加强文字功底的积淀和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指办公自动化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已经成为行政人员的基本能力。但随着人们日益依赖网络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管理信息系统在行政管理过程的普及化应用,行政人员具备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设计和网站维护以及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能力也成为必要。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中获得,当然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能力培养兴趣则可以极大提高该项能力。
创新社会管理体育行政管理建设
摘要:
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各个体育项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体育思想落后、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政府主导力量过强等,从而造成体育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结构组成形式及存在不足,同时分析了体系建设的动力和依据,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育行政;管理体系;体育运动
加强和落实社会管理工作是当前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国家针对如何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指示,其中针对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体育行政管理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开展,直接影响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设。
1当前我国体育行政管理的部门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体育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建设的热情高涨,各地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强精英体育建设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基层体育建设,保障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以下的问题:①发展体育的思想落后,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基层体育活动开发,并没有引导社会体育氛围的建设,没有把体育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②体育经费的局限性,当前体育行政管理经费严重依赖于国家拨款,管理部门没有着重于建设当地体育品牌,政府投资导致体育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畅通的融资渠道,体育事业发展动力不足;③政府主导力量过盛,我国体育事业开展由政府主导,地方体育行政管理结构的权限被进一步压缩,市区级别和街道级别的管理部门行动虚设,这导致基层体育建设工作掌控无力。
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与之相关的建设也正在逐步加强,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必须对其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十八大的背景下逐步推行,改革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如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结构、规范政府活动,简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非常有必要,也是当前亟须完善的内容。文章将就此展开论述,提出与之相关的实施策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趋于完善。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策略
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以及重要推动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对其予以了高度关注。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在对其实施改革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也就是必须在基于我国的国情的情况下确定改革目标,这样才能使行政管理体制更具中国特色,改革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本文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此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内涵以及特征
(一)行政管理体制概述。
工商行政管理社会建设策略
目前的市场特征
改革开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将我国的经济前进方向扭转。在我国市场的主要监管部门以及主要的执法部门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职能机关,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市场以及市场环境变化下所遇到的挑战和任务,工商机关应当发挥其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国家、集体以及公民的利益。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
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
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怎样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
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分析
一、传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分析
(一)从学科发展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行政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毕业生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特征,所以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痕迹,为后来创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从传统的就业形势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众所周知,人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就是公务员系列对接起来,这也就验证了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人们都很希望走仕途之路,故而我们的培养导向也就自然向倾向于公务员,主要体现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部分,课程设置主要着重在公务员制度、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学、地方政府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政府经济学等。由于加入公务员队伍必须通过考试的特点,且公务员考试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对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多,这样,行政管理专业有时也受到了法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企业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在招考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中同时也会标有其他专业,单独要求只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不是很多,这也说明公务员招考要求和条件向不同时期的社会管理靠拢。虽然有其他专业的影响,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懂政治、懂法治、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势比较明显,故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以实现与社会管理的对接。
二、社会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据《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需要培养社会管理专业人才150万人、养老护理员600万人、灾害信息员75万人,这样的人才队伍规模才能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相适应。随着国家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引起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由此产生大量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而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从社会管理的结构分析对接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从下面几类思考:
(一)能够服务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能够胜任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社区调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综合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统筹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二)能够适应公共管理领域的民众事务。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民众对公共事务都很关注,公共服务亦在不断提升。要能够服务民众生活所需,实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这就要加强对改善民生的专业化思考,向民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熟悉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和谐的社会管理系统;要把行政管理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切实调研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社会需求专业课程群行政管理论文
1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群,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与社会接轨的桥梁,更是行政管理专业生存下去的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新时期,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政府管理必须顺应时展满足新任务的需要,努力推进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这当然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政管理专业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人才培养一定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探索“社会需求”导向锚定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适应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进而谋求更好的发展。(3)立足于“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有助于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发挥行政管理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的有效途径。专业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培养出的人才本身要具有独特性,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质”。要培养出的人才有独特优势,则首先要立足于实际岗位需求寻找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其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设置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次、规格和类型的特色公共管理人才,以赢得社会赞誉和欢迎。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到目前,全国至少有50多家普通高校施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但是全国统一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普遍沿袭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表述;当然,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整齐划一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的产出是显而易见的。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各级行政组织急需具有现代行政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专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行政单位求职又并非易事。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第一,培养目标方面,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第二,专业取向方面,政治学色彩浓厚,政府管理偏向明显。第三,课程设置方面,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
2.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并调查分析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可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基础、通识性课程群,涵盖要求高校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模块,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富有本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专业技能方法课模块,是专业需要掌握的应用方法与技术课程;其他课程模块,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是指为了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的课程。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关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胜任素质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地反映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却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一、课程中片中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课程比重太少。第二、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第三、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第四、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