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体育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探讨
一、河南省招收社会体育专业院校在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一)各院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进行的资源配置状况
10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为适应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音乐、美育等。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体育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等,并在健身类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作为术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专业必修课程还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在师资、技能训练、场地、器材配备、实践能力上,各院校根据学校情况进行了较大投入。
(二)已毕业学生对在校期间资源配置满意状况的调查
通过对已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评价结果如下:满意的为16%、比较满意的为24%、不满意的为60%。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如计算机应用、音乐、美育在后续的工作中有较大用处,其他的公共基础课程都可以借助现代网络的便利进行学习。在对待专业必修课程上,80%的学生比较认可。在专业选修课程上有90%的学生认为课时不够用,因为从事体育教育需要以运动技能和实践为主要手段,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技能学习和实践才能在后续工作中有据可依。在师资、技能训练场地、器材配备、实践能力上,被调查的毕业生对学校师资队伍有较大争议,特别认为技能教学和培训实践方面的师资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已毕业学生对就职单位资源配置满意状况分析
针对已确定就职单位的毕业学生,调查问卷对就职单位和原学校资源配置上进行了对比,70名已确定单位的学生中,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共有15名,其中有4人在高级中学,10人在中小学,1人在大中专院校,在对单位资源配置的评价中,认为课程设置合理的仅有3人,对场地设施上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4人,在单位资源配置上普遍认为所在单位与原毕业学校有较大差距。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有12人,其对所在单位的资源配置都比较满意,主要原因为其从事的都是在社区进行健身指导,而近年国家在基础体育设施上进行了较大投入。30名从事健身教练员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就职单位在资源配置方面比原毕业院校有较大优势,主要原因为其大都在私人开设的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指导工作。从事群众体育活动、大型赛事组织管理工作的13名毕业生,认为由于在原毕业院校实践经验较少和实践范围的狭窄,偶尔感觉不能胜任工作。
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探微
摘要:
本文在科学地分析了素质教育和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论述了对于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设计、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化及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措施,从而有效地探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诉求的变化入手,指出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并给予合理化建议,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人才;社会需求
1、前言
自1978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工作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鞠躬尽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部分,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原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当前我国社会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通过深入的调研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旨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优秀体育教育人才,总结以往经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体育教育专业现状
我国体育教育实践与社会发展探讨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一个重要构成,如今随着社会各界对其地位的肯定越发受到人们关注。事实上国家宏观层面很早便对其有所强调,并建构起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然而,对于个体与社会而言,理解国家层面的意志尚需要学者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与落实推进。基于些,本文则从体育教育实践与社会发展地视角对体育实践的逻辑、意义与社会实施进行微观层面的探讨。
1.国家体育展开的逻辑起点
在器材理性教育理念看来,教育即是国家进步的手段,回首人类教育进步的过去,人类的教育基本上表现为器材的教育,生活技能方面的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器材人员实现生存所需的教育。在器材理性教育理念的作用之下,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不管从国家机关还是学术界基本上全部将体育教育锁定于给予人一定的学识、生活本领的低阶段研习。我国体育教育一贯以来的宗旨与任务核心是把“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塑造”作为价值导向。当然,如果想要帮助社会个体的逐步顺应社会、职业职务发展的条件,必须增强社会个体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准,这一点十分重要。然而,培育社会个体的的生活技能仅仅是社会个体教育宗旨的最浅目的,愈加值得重视的是需要塑造社会个体的身为社会一分子的社会观、信仰、价值观还有文化求索。推动人的生活进步和性格健全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体育教育亦是相同的道理。
2.社会各界体育教育展开的问题所在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愈来愈呈现出急功近利、固定形式化以及技巧化,所有的教育行为的宗旨都集中在现实与功利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人,教育的进程完完全全是技能化与方法化的出产步骤,并不是促进个人多方位进步的内容。因此,在人们惊异于体育教育取得的迅猛进展时,领域的扩充,样式的丰富,然而教育却成为愈来愈空洞的、表面的形式,渐渐脱离了人们的真实想法与现实的生活。同一时间,器材理性社会个体教育理念亦为体育教育摸索带去了磨难,如此急于求成的想法造成了我们国家体育教育知识摸索的功利和焦躁。因此,质变学习理论有助于人们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个体教育进行反省与深思,同时对于我们国家社会个体教育的归来、社会个体社会观以及心理特性的塑造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3.社会进行社会体育展开的目标与实施
3.1开辟社会个体教育目标
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摘要:体育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文章论述了体育院校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依托体育专业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机制;挖掘体育教育资源,健全科学的保障机制;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创新有效的接受机制;以体育精神为鼓舞,形成能动的学习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途径,进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从竞技体育成绩的不断刷新、群众体育开展的如火如荼、学校体育的大力改革到体育产业的迅速升温,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体育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体育领域专业人才的摇篮,将为体育强国的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因此,体育院校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关乎体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未来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体育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任务。体育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要进入体育领域工作,或担任体育教师,或作为社会体育工作者,或进入体育相关产业,因此,他们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和责任担当,能否在体育领域积极传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发挥体育强身健体功能的同时,在社会中传播体育正能量,从而保证体育事业朝着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1.2祖国下一代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基础
体育教育生态发展整合途径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把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在借鉴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索,出版了一系列教育生态学著作。他们认为教育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应用于社会管理产生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1]。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及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析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以期找到优化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1 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生态环境存在失衡的现状。首先从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看,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原因主要有中小学的体育课程经常被主课挤占,高校的扩招带来的是体育教学资源匮乏、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学生人数与体育教育工作者人数比例失调等。在教学主体上也存在严重的异化现象,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素质越高、体育课的质量就越高,但是我国现有的教师体制没有明显的竞争性,教师岗位都是终身制的。在教学中,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也应该是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有些教师往往不对现实的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而只是盲目地接受各种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而且几乎每堂课的步骤会持续很多年不变,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体质等设计课堂教学,这是教师的懒惰性以及对教学教法的重复性造成的。更多教师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使学生服从自己,进而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教学目的也存在异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规定为:“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却不完全如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学校的效益和名气,学校的升学率高,那么学校的效益就好,名气就大,所以教育目的就异化成升学率。教学目标的异化会影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于是,教师会将中考、高考体育加试内容作为授课内容,有的教师甚至平时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即将加试之前对学生进行突击培训,这样就导致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不到丰富多样的体育技能,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2 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体育教育生态首先必须清楚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当然体育教育包含在教育这个大的系统之中,所以体育也在这个多元环境体系之内。首先,我们知道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单单是指学校体育,但是学校体育却是体育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之中,我们要以教育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教育。《学校体育学》一书中就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在于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人类的体育运动是最原始的肢体运动,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控制,人类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随着绿色奥运口号的提出,人们也更加关注体育是否会破坏自然环境,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是今后身为体育人所要追求的。 体育教育的社会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当然体育教育就有它的社会环境,就如学校体育来说,它的教育目标是学生,而学生并不是只生活在学校这个领域,家庭是学生另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而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所以社会上一些观点都会直接影响家庭进而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社会是否重视教育,教育是否重视体育,都会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显现,社会上已经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范畴,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应试教育,所以体育教育在大的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还是不容乐观,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统考等一系列考试,宁愿牺牲掉体育课时用在考试科目上。 体育教育的规范环境。所谓的教育规范环境是指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规范环境是影响体育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风气习俗对体育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比如我国承办的2008年奥运会、2010亚运会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对体育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奥运会期间,所有院校都会举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长跑、知识竞赛等,这是社会风气大环境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我们将这些体育教育的环境因素全面地综合考虑,才能全面地做出判断,进而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 3 从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看体育教育 3.1 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生态学讲究的是长远,只有耐度和适度都达到一定的平衡水平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什么事物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教育的规模、数量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体育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教育教法、大纲的要求,还有学生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如果一堂体育课人数超标、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速度超过学生生理和心理所能接受的范围,那么这样的体育课堂就是非生态化的,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摒弃的。 3.2 花盆效应(局部生境效应) “花盆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环境,在环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被创造出的非自然形成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阀值下降,生态幅狭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这个小的生态环境,它就会失去生存的能力。现在的体育教育就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一个封闭、半封闭的体育教育系统中,学生会脱离现实社会,体育产生于自然,一旦体育脱离了自然,那便失去了最“原生态”的体育。现在很多学者意识到体育的功能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拓展训练走红一时,但是就是这种拓展训练真的会培养出应对大自然的能力吗?体育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它能使人体会运动的快感,这是一种挑战自己、征服自然的快感。在这种人为的生态环境下体育教育应该怎么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探讨。#p#分页标题#e# 3.3 教育节律 事物都有自身内在的规律,体育教育也是一样,预习、听课、复习就是教育节律,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同样也是教育节律。按照体育教育节律的运转机制在良好的教学环境内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就会提高教学质量。人有各种生理节律,生理节律对体育教育的影响更大,如果教育者不考虑人的生理节律,那么会造成被教育者生物钟混乱,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甚至影响整个体育教育的生态位。 4 构建生态化体育课堂 4.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体育教育来说是一个大前提,外在的教学环境包括学生人数的多少、充足的设施、器材等一系列因素,内在的教学环境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体育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相依存、良性循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课堂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物质和精神三个方面,体育的功能中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娱乐功能,如果体育课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失去了体育“原生态”的本质。 4.2 利用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促进体育教学 我们要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利用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影响体育教学,比如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体育现象会是我们的反面教材,对其进行批判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体育内涵、体育精神。 4.3 明确正确的体育教育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如果目标不明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态化的体育课堂目标应该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符合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丰富的体育意识、知识进而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不是只在学校中进行体育锻炼,走向社会就与体育绝缘。 4.4 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是多样化又具有独特性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在保持自己独特的体育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多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武术是我国的国粹,在体育教育中值得传承,但是新兴的体育项目也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灵活运用教学教法 人最可贵的地方莫过于他不同于别人所具有的个性,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体育教育中,灵活运用教学教法是必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子去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先天运动能力、后天努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因人制宜”对学生进行教育。
社区体育教育历程及发展
1社区体育教育出现的背景
社区体育教育,是伴随着第2次世界大战以来“终身教育”思想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并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下逐步获得发展。在社区教育中,体育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我国体育研究学者对社区体育教育的关注,是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逐步建设现代化和谐社区的背景下开始的。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现代化社区教育的今天,社区体育教育不仅能全面提高国民的体育教育水平,还具有教化、休闲娱乐等功能,并对居民的精神具有凝聚作用;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还能提高国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此外,特别是对一定程度解决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为社区人、社会人服务,其终极目标是提高社区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从社区体育教育的学理层面来讲,社区体育教育蕴含在社区体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社区体育教育和社区体育活动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社区的体育教育使社区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社区体育活动凸显着社区体育教育的成果,并促进社区体育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基于此,我国社区体育活动一经出现,在形式上就表现出多种多样,呈现多元并举的局面。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在使社区民众享受愉悦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加了社区人的凝聚力,使社区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姿多彩的选择,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社区容纳了多种资源,并拥有众多人口,因此在开展社区体育教育时,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方式,以调动社区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可以使社区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给社区民众提供更多的可共享资源。我国各类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各个城市都有若干所大学或中、小学,如果政府能够适度投入资金和加以调控,社区再辅之以必要的协调,如今的资源再加上体育彩票的盈利添置的体育器材,应当能基本满足社区体育教育活动目前的要求。
2社区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社区体育教育的起源往前追溯,其历史相当悠久,虽然以前没有将其称作“社区”的称谓,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当下,随着现代社区的快速建设,尤其是当一个个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我国的社区体育教育得到长足进步,发展尤其迅速,而且市区体育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参与到其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呈现出较猛地发展势头。当前,我国对城市社区的基本划分方式是按照行政区域中某一个或者几个街道,或者某几个片区自然组成某个社区。在这种划分方式下一些学校和原有的社会文娱活动中心等便被划分到某个社区当中,社区与学校之间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形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区体育教育也可表述为学校体育教育与校外体育教育的统一。国外的社区体育教育往往是蕴含在参与整个社区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中的,社区体育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社区体育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这件工作又的的确确是一件极富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事情。对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但如何具体实施和开展,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层级进行探讨性实验,从中发现政府、社区、学校、机关等在和谐发展社区体育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及如何有机衔接,从而推动社区体育教育健康有序地不断向前发展。
3社区体育教育的内涵、特质
从“大教育”的观念来看,我国社区体育教育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拥有相当广泛的研究范围,其中社区体育活动就是其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因为社区体育活动具有“区域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活动就是“区域化”或者“小型化”的社会体育活动。它不仅包含广大居民积极参与自己居住的社区之间的所有与体育相关的活动,还包括在社区外由社区居民举办和参与的所有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从笔者搜集的文献资料看,国内外的研究者大部分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社区体育教育应该强化其公益性和可参与性,逐渐削弱和减少其功利性。笔者认为,公益性是社区体育教育的基本属性,是一切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保障社区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健康权利的重要条件。但除了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为社区提供的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以外,一些社区居民聘请教师指导体育活动所付的报酬、社区体育团体参加的有偿表演活动、社区体育团体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比赛等蕴含功利思想社会活动是社区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丰富了广大居社区民参与社区体育教育的内容,增加了他们参加社区体育教育的途径。
4社区体育教育的功能
终身体育视角下社会体育论文
1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生活中,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又称增效作用,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学校体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科角度考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活动的基础。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单纯性的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和指导,而忽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其二,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是围绕培养终身体育、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当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设定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体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只局限于身体活动或体育设施等物质形态,而缺少体育文化层面的传播。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基地,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展示舞台,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的沃土。”虽然学校体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个教育阶段,但校园体育文化所传承的内在的价值理念、体育行为意识以及体育道德等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而具有独特意义的,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