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体育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体育管理下的民族体育研究
摘要:在城市社会体育管理发展背景下,“健康衡阳”战略发展不能忽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支持。文章对城市社会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健康衡阳”的概念进行解析,分析“健康衡阳”理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积极影响及表现,探讨城市社会体育管理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健康衡阳”理念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社会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康衡阳
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及新时期衡阳发展要求下,“健康衡阳”理念被提出来,衡阳市开始构建健康城市发展模式,并从多方面入手为群众营造健康环境,目的在于提高衡阳市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从而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幸福指数。获得健康最好的方式是“运动”,因此,“健康衡阳”理念下鼓励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休闲运动,尤其是可以利用一些强度不高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为了实现“健康衡阳”战略发展,衡阳城市社会体育管理部门也积极落实各项规定,加强对衡阳市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除了现代体育项目的推广之外,积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项目拓展,推动衡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健康衡阳”理念的融合。
一、概念解析
(一)城市社会体育管理。城市体育社会管理是基于一个城市所开展的社会体育管理工作,包含有体育项目保护、体育活动组织、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城市社会体育管理由香港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或者是相关组织共同参与,就当前来看,城市居民对于社会体育服务方面的公共需求日渐增长,但是城市社会体育管理所能提供的资源、场地或服务支持却比较少。加强城市社会体育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向着体育强国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其管理工作要向着服务方向改革,从而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公共资源及服务。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指我国各地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传统体育形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地域和民族的双重影响,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舞龙舞狮、打陀螺、太极拳、踩高跷、划龙舟、登山、射箭、投壶、马球、冬泳、钓鱼、滑冰等都属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去参与。我国有众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也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壮族的抛绣球、会鼓、打扁担、抢花炮,蒙古族的摔跤及赛马,彝族的荡秋千等都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项目。发展到现在,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休闲表演性的项目,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保有很强的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三)“健康衡阳”理念。“健康衡阳”发展理念是在新时期文明城市建设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活力,首先需要的就是城市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健康的体魄。“健康衡阳”重在推广“健康理念”,带动城市卫生文明运动以及体育运动,通过弘扬健康文化,转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衡阳”的建设需要各部门以及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健康习惯”,树立新的健康风气,提高身体素质及免疫力,提高人民在衡阳居住生活的幸福指数。
社会体育管理改革分析(3篇)
第一篇:社会体育管理田径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视域下,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课程做出了较大幅度改变:原本2个学期64课时压缩到秋季32学时;教学内容缩减为短跑、跳远和铅球3个项目;实行分阶段教学,期末统一考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检验教学改革效果,以期对本次教学改革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
田径课程;教学;改革
2015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从更加利于学生今后就业需求角度调整各门课程。其中,田径课程由1学年教学缩减为1学期16周,共64学时。教学内容在保留短跑、铅球两板块的基础上增设跳远。改革后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本文试图通过1学期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社会体育实习管理综述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来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通过对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及专家的访谈,来收集研究资料。
1.2.3调查法:通过对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调查,来充实研究的内容。
2结果与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研究3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篇1
摘要: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该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我国对体育强国建设越来越重视,所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相关的专业院校可以尝试从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办学优势等方面做出调整,这样才能应对新时代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机遇挑战
1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现如今生活质量提升之后,国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在健康方面的消费也在逐渐提升,而体育消费是健康消费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础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事业是否能够实现长效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直接关系。我国冬奥会的申办成功,预示着我国体育事业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就说明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1]。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总结,国民在体育和健康方面的消费明确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经济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2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各大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且新时代的到来又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该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挑战进行了总结,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健康管理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1.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创办。作为开办时间较久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不对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各高校随后纷纷开办新设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报告中提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黄淮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过程中实践实训研究,建立企业、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探索了一条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四个回归”,逐步推进“四新”建设,创新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全面培养“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育人文化。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承办了六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1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立足中原经济区,培养适应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需求,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技术、技能,能在休闲运动、健身俱乐部等领域胜任健身咨询、技能指导、大众活动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国民体质健康评估、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1994年为体育专科,2005年体育教育本科(社会体育方向),2008年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后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年该专业获得黄淮学院校级人文重点学科,2013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情况
2.1专业聚焦社会体育运营、管理,对接专业认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聚焦社区体育和体育企业运营管理,围绕培养“专业指导+管理理念”综合应用型人才,坚持“学生为本、技能为先、专业精准、持续跟踪”发展理念,建立“跟踪、评价、反馈、改进”质量监控体系,以体育社会化发展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开辟了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和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培养思路,融会课程导向、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训、校企合作等多重培养机制,以“思政+通识+专业+方向”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块,形成“德育人、强基础、重创新、专精广能”的特色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符合度、能力社会认证度。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型,对比2016版和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两版培养方案均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在校学习,第四学年为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答辩(见表1)。结合学校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块,由原来2016版的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两个方向,变更为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体育经营管理三个方向,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最终做到学有所用,突出人才培养的系统和全面性。从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学期除外),课堂教学周,由原来的18周,减少为每学期16周,每学期增加了两周的学生专业综合实践、实训周,期间学生将进行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指导、教学技能指导与实践、社会体育指导与竞赛组织、专业综合能力指导及社会体育调查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加大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聚焦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
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体育需求日渐旺盛,人才需求缺口加大。据石岩推测,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500万以上。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在1998、2012年分别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修订,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在第三次修订中得以进入国家认定的专业目录,并于第四次专业目录修订中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面对这一有利时机,全国许多本科、专科高校适时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图扩大办学规模。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从1994年天津体育学院1所,发展到2000年的30所,再到2014年的249所(以上数据不含高职大专的119个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由此规模不断扩大且区域分布愈加广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1186所)的20.99%。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依据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不同需求,从不同就业方向设置了该专业,涵盖了体育、医学、建筑、民族、理工、师范、农业、林业、综合等类型,其中12所高校属于211国家级重点高校,其它均为省属一般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整体来看,全国本科高校数为1186所,各省市区平均高校数为38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省域分布平均数是8所(实际平均数是8.03,这里考虑实际取整数8),达到或高于8所高校的省份是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7个省市自治区,占比54.84%;没有达到平均数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海南、重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占比45.16%;其中,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高校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和四川,达到17所;仅青海为0。为了进一步说明该专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研究参照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三大经济带,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个区域,分别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为55.4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1.48%,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46.29%,8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占全国33.33%;中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24.55%,人口占全国的31.49%,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9.51%,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95所,占38.16%;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27.03%,本科高校数占全国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为24.2%,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71所,占全国的28.51%。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等人口众、高校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测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严格遵循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经济学规律,而出现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际上,针对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研究,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如邱均平、温芳芳(2010)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因素综合造成,其中历史、经济、人口是主要因素。赵宏斌(2007)等人通过对比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认为,高校的区域分布主要受到人口和GDP的影响。岳昌君(2003)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教育资源分布有显著影响。鲍威、刘艳辉(2009)利用1993—2005省级面板数据,认为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受财政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具体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看,石岩、舒宗礼(2008)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庹权(2010)通过分析《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要与人才需求接轨。李如喜(2014)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健身市场需求。此外,区域拥有的高校数也会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历史地看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已有200多所大学,主要分布在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全国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新中国建立后,这些高校虽然校名、规模和性质几经更替,但大多数地理位置没有变。与此同时,政府也按“六大行政区”调整了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形成了6大高教集中区———华北京津、东北沈阳、中南武汉、西北西安、西南成渝、华东沪宁。虽然后来几经调整,但基本格局没变。这种布局造成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自然,高校在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迎合社会体育需求的时候,就会在某些地区出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集中的现象。上述教育学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指标来反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符合教育经济学规律。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具体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设置不仅受到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即学者们所指的———与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四类指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我们将这四类指标与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两者的相关系数来验证这些指标是否可以作为该专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研究主要选取本科高校数量、人口、经济、社会需求四类指标来考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差异。为此,我们将人口以“常住人口”为衡量指标、经济以“GDP”作为衡量指标、社会需求以“居民消费支出、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对区域的研究范围限定在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数据来源于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3)。其后,将指标数据导入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经检验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是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相符的。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GDP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559,与常住人口数的相关系数为0.812,且P<0.01,这说明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人口、GDP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验证了学者们———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受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的结论,说明在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区域分布是相对匹配的。有意思的是,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所在省份的本科高校总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637,且P<0.01,这说明在本科高校集中的地区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较多。但这很容易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所在省份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数量众多,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多就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后发省份,有着巨大社会体育需求的省份却难以得到有效供给。从社会需求来看,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与居民消费支出相关系数为-0.154,P=0.409>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与晨晚练站(点)每天相对稳定的活动人数相关系数为0.219,P=0.237>0.05,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这表明指标间并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三个指标中某些指标存在许多异常值,即在某些省份经济仍欠发达,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多,社会体育消费还未达到一定水平,设置该专业高校的数量过多。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也是我国高校集中地,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却只有3所,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经济发展一般的省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分别为17、15、16,西部地区的四川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达到17所。显然,这不是合理的布局,局部地区存在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配的现象。所以,该专业的布局与数量多少另有其它原因。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
教育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教育资源的失配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来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直接后果就是该专业的发展规模供大于求,造成学生就业难。这是为扩大办学规模的短视行为,是一种无序竞争,对体育事业及专业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前文已分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分布的区域差异性,但这仅仅是从整体上作了论证,尚未判别具体省份匹配情况。为此,我们还需做进一步讨论。参照陈希、樊治平(2013)多指标双边匹配决策方法和王贤文、刘则渊、姜熙华(2007)关于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指数方法,考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情况,采用地理联系率来进行评价。地理联系率反映了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联系情况,一般被用来衡量产业集群与地理集中情况。如果两个要素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匹配,地理联系率就高,反之则相反。1)在“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四川、河南、云南、黑龙江、陕西、吉林、山西、辽宁、新疆、西藏、宁夏、海南”等17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相对滞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显得领先。从高等教育资源集约利用和提高效率的角度,该专业在这些地区需要缩减专业规模,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在“上海、内蒙古、天津、安徽”等4个省市区,经济发展相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领先,但社会体育需求现阶段不够旺盛,该专业的发展能满足现有需求。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和体育健身观念的增强,在未来社会体育需求出现增长,需要增加该专业的供给;3)在“河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福建、青海、甘肃、重庆”等10个省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体育需求都领先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亟需扩大该专业的规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
转型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趋势,在这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只能顺应这一趋势,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教育改革和管理的主攻方向。本文对地方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在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中专业课实践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小等问题背离与于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在全国各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高等学校适应这种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构建起新形势所需要的融技术型与应用型于一身的高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对于高校如何构建起现代教育体系,国家已经做出明确的部署。向技术型与应用型的转型是普通本科院校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之一[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作为许多普通高校都开设的一个专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专业。作为普通高校而言,这一专业的开设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对该专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新发展之路,才能不负时展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体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机制怎样才能实现向应有型人才培养华丽转型,的确是摆在教育管理机构及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围绕着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社会体育方面人才总体培养状况
(一)社会体育方面人才社会需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