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想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思想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思想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女性主义社会学影响

[摘要]与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想发展同一时期的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女性主义社会学思想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布迪厄关系论思维方式下的实践理论、符号暴力理论推动了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中个人与社会、男性与女性的二元整合,打破女性主义性别观念的二元对立。同时,布迪厄社会学研究中的反思性也为女性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实践理论;符号暴力;反思;女性主义

作为有哲学教育背景的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布迪厄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的洪流中,他关注教育、文化、艺术、经济活动和国家。早年农村地区的生活经历,使他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者关怀社会底层的情怀,当他面对阿尔及利亚地区卡比尔人的苦难时,他创作了《阿尔及利亚社会学》。在阿尔及利亚多年的实地研究中,布迪厄关注所有的权力不平等关系,包括性别压迫。《男性统治》是布迪厄关于卡比尔人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论著,书中布迪厄运用实践理论、符号暴力等概念论述了男性统治地位获得的原因[1](P1)。作为与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想发展同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学者,布迪厄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但是他关注所有的权力不平等的关系,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也在其中。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法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整合

1.关系论思维下女性的解放之路

布迪厄的关系论体现在结构主义中的关系论要素、实践策略中场域和惯习的约束关系、资本理论中各种资本的相互联结、符号权力理论中权力与语言的关联及社会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的界定。从实体论到关系论是当代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布迪厄认为:“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主体际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愿’而存在的客体关系。”[2](P133)关于性别关系,布迪厄关系论思维方式体现在其对卡比尔人男性统治地位获取途径的研究上。布迪厄认为并不存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阶段对另一个阶级,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统治,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接受和认可,他们只是从这种统治中感受到痛苦、屈辱和贫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在经济、政治上的特权所缔造的意识形态,被统治者不加批判地吸取这些观念,最终按照这种观念解释世界和统治关系。布迪厄认为此说法是有局限性的,不是只要意识到,就能够获得解放,女人就能够从男人的身体、法律和道德权力中解放出来[1](P198)。他摒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非此即彼的以经济为基础的认识方式,运用其所提出的实践理论,提出女性的意识觉醒和解放之路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布迪厄认为女性长期处于被统治地位,人类的集体历史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深深嵌入个体的发展历史,男权统治的意识形态通过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等的建构扎根于女性身上,男性统治的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存在(如语言、服装、建筑结构等)。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注定不是一条坦途,女性受到客观结构和主观性情的双重束缚。尽管如此,布迪厄的依据其资本理论中资本的转换与流动,提出女性的解放之路依赖于学校的教育制度。学校制度是妇女解放的伟大工具,但学校制度也是一个悖论,它通过巧妙的途径,再生产男性,也是使女孩离开科学或某些技术领域的方式[1](P189)。如此,布迪厄眼中女性解放之路需同时兼顾个人被男性统治文化影响了的主观性情的转变与父权社会的客观社会结构的改变。波伏娃曾提出的女性三条解放路径,即工作、成为知识分子和改造社会[3](P33),布迪厄的女性解放路径与波伏娃都强调女性个人的努力与社会结构的改造,但波伏娃忽略了女性中不同阶层的社会处境,而布迪厄的社会结构中的惯习却关注到这一点,女性的成长生活环境确实限制了其性情系统的开放程度。因此,布迪厄关系论思维下的性别观打破个人与社会、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传统,重新审视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被统治地位的生成过程。布迪厄的性别观影响着女性主义思想从两性对立、女性与社会结构的对立逐渐走向包容与整合。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个人的问题即政治的问题,有了个人和社会结构层面的双重理解。

2.关系论思维下女性主义思想的个人与社会层面的整合

阅读全文

当代作家社会文化思想分类

作者:刘建秋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30多年的发展过程,其实质上就是中国现代作家作为中国人的代言人,表达人们与命运抗争,改变命运的愿望,探寻和追求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的过程。这一批中国作家虽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但他们都以积极的姿态、高度的热情,诉说着他们对这个社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期望和理想。不过,由于在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洞察和理解也出现了分歧,因此在社会文化理想的构建及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老舍、废名、沈从文等作家的小说作品的考察和分析,试图归纳中国现代作家的社会文化类型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挖掘社会文化理想类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两种理想,异样表达

参照王一川教授对中国现代小说形态的分类,他认为“在过去百年来的小说写作中,……可以约略梳理出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文化批判模式,二是学院田园模式,三是大众通俗式。”①本文通过对新文学作家鲁迅、老舍、废名、沈从文等小说作品的梳理,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的较典型的社会文化理想类型分为批判反思型和认同迷恋型。

(一)批判反思型

五四新文学作家中,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在小说中反映出的社会文化理想总体来说,是以批判为主来审视和反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义无反顾、直面现实的态度建构着自己的文化理想。他们基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的不满,由此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鲁迅以《狂人日记》为首的许多小说都带有浓厚的文化批判性,“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性”。②他敢于大胆的质疑和颠覆中国封建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积弊,从家庭、婚姻、祭祀,到子嗣、族规、宗教、死亡等观念、习俗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思考;从制度到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对中国封建文化展开了无情的批判。如对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批判,对祥林嫂式的贞节观念、迷信思想的批判;对狂人所控诉的“吃人”礼教传统的批判,对闰土式的麻木精神的批判,对孔乙己式的迂腐而愚昧的文化传统积习的批判;对华老栓式的愚昧迷信的批判,③对看客的冷漠无情的精神状态的批判都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不可妥协的决绝态度。鲁迅正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破”的方式出发,达到文化理想“立”的归宿点,即彻底解构中国封建文化,重塑中国国民的理性人格,构建理想的文化,先“立人”,而后“立文化”。“只有通过‘立人’,才能使未来之‘真的人’去创建出充满活力的新的民族文化,而‘立文化’理想的完成也必将使国民性的痼疾得到彻底的疗救,并最终使国民性格与民族文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文明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④在这种文化形态中,人们应该有民族独立意识和抗争精神,有反抗强权的个性主义精神,具有同情心和悲悯意识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与鲁迅不同在于,老舍是立足传统,以世界性的眼光,明确的现代意识,温和的态度,反思传统,力争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转化和创新。从早期的《老张的哲学》到《离婚》再到《四世同堂》等都是通过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习、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心理特征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建构自己的文化理想。老舍站在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以世界性的眼光,准确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腐朽的民族性格:奉行“钱本位而三位一体”哲学的老张,不学无术、虚伪浮滑、庸俗浅薄的赵子曰,封闭保守、毫无国家民族意识的马则仁,敷衍苟且、因循怯懦的张大哥,一盘散沙、贪图享受、萎靡颓唐的猫国子民,苟且偷生、奴性十足的冠晓荷、祁瑞丰等等。相应地,老舍同时也看到了国民性格中值得赞赏的一面:勤劳善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正道直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敢于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高尚气节。老舍正是在对这一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的思考中脚踏实地地建构起自己的文化理想的: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中腐朽衰老的心理痼疾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而对传统中一些优秀的遗产则应该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转化。就像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中借钱默吟之口所说的:“诗人与猎户合并在一起,我们才能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它既爱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时候又会英勇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⑤,而这样的一种文化理想还应该有它“自卫的刺”:“一朵花、一座城、一个文化”,如果“缺乏保卫自己的能力”,便会“折断”、“死灭”。“……而玫瑰的智慧不仅在乎它有色有香,而也在乎它有刺”⑥。而在戏剧《大地龙蛇》中,老舍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他此前所建构的文化理想,融合“东方的义气、西方的爽直,农民的厚道,士兵的纪律”。只有这样,健美的新文化才能够生根发芽。而这样的文化理想则源自于老舍独特而开放的文化观念:“一个文化的生存,必然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必须看到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⑦

阅读全文

社会视角的思想品德教学

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深入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把握知识、认知哲理。因此,我们不妨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让他们在直观的视角下塑造品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选择近五年的热点新闻,让学生站在真实新闻的角度去思考知识;其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懂得如何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带领学生反思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弥补学生的不足。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把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挖掘社会新闻,探索思想哲理

思想品德课是社会的缩影,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热点新闻、分析热点新闻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之光。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将有关白色污染的新闻视频、图片分享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见过这样的情境?”对此,大部分学生都告诉我“见过”,甚至有的学生表示他家附近就有这样的垃圾堆。随后,笔者追问:“当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表示:“厌恶、讨厌!”“总是发出刺鼻的味道,真难受!”这时,笔者继续播放有关白色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新闻,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塑料制品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发明?”通过分析与总结,得知了“塑料制品是最糟糕的发明”的原因之后,学生流露出恐怖的表情,并表示“应该拒绝白色污染,不应该将塑料制品随便乱丢”。那么,具体该如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呢?这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重温教材,寻找答案。另外,我们也可以将当前社会中有关白色污染治理方法的新闻播放给学生,以此扩展学生的认知面,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利用热点新闻展开教育,可以增强课堂的代入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学习之中。

二、深入生活舞台,合理使用知识

在为学生出示新闻案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赋予他们生活体验的机会,以此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运用知识,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以“从一滴水说起”为例,通过出示新闻,学生发现我国还有许多地区严重缺水,并意识到了缺水会带来何种危害。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生活,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笔者组织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而调查对象则是班级同学、隔壁班的同学,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用水方式,以及每天的用水量,如洗漱用水、做饭用水等。在完成了调查之后,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对比,思考一下哪些行为属于浪费水资源,以及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活动二:开展“做节约用水小斗士”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制作出有利于水资源保护的方案。如制作“节约用水”的宣传海报,总结“水资源再利用”的途径和方式等,以此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水资源的认知和重视力度。笔者认为,这类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目标,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做”,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

三、学会反思自我,塑造高尚品格

在完成了实践体验之后,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对整个实践进行反思,以让他们在查缺补漏中进一步巩固知识。以“抄袭害了谁”为例,这节课为学生讲述了抄袭的害处,让学生懂得了实事求是,不骗别人、不骗自己的道理。而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要求他们回忆一下,在以往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抄袭的事,以及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些事的。对此,学生纷纷参与回答。例如,有一名学生指出:“我的好朋友总是用友情束缚我,我不把作业借给他抄,他就说我不够朋友,可是我觉得真的给他抄了,会害了他。所以有一次他抄完我的作业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爸妈,当时他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从此再也不和我说话了。”那么,这名学生的做法是否恰当呢?笔者鼓励其他同学发表观点,并指出如何应对这类情况。当时,有一名学生表示:“如果是为了朋友好,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不该借给他抄。不应该在借完答案之后,再反过来告诉他的父母,这样很容易伤害朋友的感情。”也有的学生表示:“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给抄就是不给抄,而不是提供答案之后再打小报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随后,笔者又鼓励学生针对这个真实案例展开反思,思考如何做到自己不抄袭、如何正确地帮助朋友,让学生在反思错误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总之,“隔岸观火”远不如“身临其境”。通过挖掘社会新闻,打造课堂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思想品德知识,升华思想灵魂。在现阶段,从社会的角度挖掘思想品德知识,可以增强知识的代入感,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从本质上理解知识,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们应该有目标地收集更多的社会材料,让它们成为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质量的催化剂,继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阅读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性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吁新理论的产生,新理论立足于新时代应运而生,新理论的产生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是为了促进时代的发展。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所诞生的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伟大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一思想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特点相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之处正是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贡献,对其创新性进行学习和研究,是我们新时展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新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基于这一实践基础上的新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共产党的初心出发,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形成了系统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作简要分析。

1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的这一表述我们要从我国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首先,从客观实际来看,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实力有了重大发展,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逐步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党更加牢记自己的初心,带领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国防力量更加强大,我们的国家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整个中华民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国的发展已经迈入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里要着重解决的不再是落后的生产力的问题而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次,党的报告对新时代的含义作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胜利的时代,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三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在世界发挥更大作用、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报告对新时代的含义的论述,更强有力的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事实,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所诞生的理论,这也就表明这一思想带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思想正是立足于这个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国发展的治国方略,这些方略与我国现在的时代背景想吻合,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2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在发展过程中克敌制胜的理论法宝之一。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这一伟大事业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起统率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人民群众的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只有党的正确领了与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相结合,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既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方向,又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的价值主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所做的全部努力最终都要满足人民的期望,党的各项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否有价值,最终都要由人民来评判。其次,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的无产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党正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少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忘记了共产党的初心,忘记了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十分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在多种场合、不同会议不断重申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仅报告就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人民作为党治国理政举足轻重的主体,这一思想的人民性也是其最鲜明的特性。再次,人民性集中表现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保持人民的主体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我国治国理政实践的一切成败都要接受人民的评判,人民是否满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终极标准。这一鲜明的思想特点同以往的发展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人民性的评价标准为我们当代的治国理政实践树立了清晰的价值标准,为我们一切发展指明了清晰的价值导向。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事业发展既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又有有力的实施主体,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合理的标志。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保持人民性需要制度的保障。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民作出的自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能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赋予人民最真实是的当家作主的权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一系列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方略,诸如,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式民主、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等,这些具体的实施路径就是在政治生活中人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具体落实。

阅读全文

社会管理创新中宣传思想文化的价值

摘要: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重侧社会矛盾,社会管理领域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社会管理,本文对社会管理创新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旨在实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价值引领,最终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宣传思想文化;价值

1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发挥思想的引导作用

行动的先导是思想,社会管理创新行动也是如此,社会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遵循正确的理念,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关系进行整合。不论什么时期的社会管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特定的价值理念影响,而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会对社会管理起到正面作用,消极落后的价值理念会对社会管理起到负面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根据实际情况稳妥对意识形态的问题进行处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保证社会问题,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必须全面展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积极解决社会矛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塑造公民的人格,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是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还能够有效的培育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价值理念。另外,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还能够营造健康的主流舆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发挥舆论推动作用

社会管理不能够依靠单一的主体完成,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作,需要公众参与,这就需要舆论的推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进入经济换挡期,社会转型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管理工作必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舆论推动作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通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人民的激励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利用媒体对社会正气进行弘扬,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宣传片、新闻报道以及广播电视等方式对中央创新社会管理决策的部署与战略目标进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民大众了解社会管理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将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思想文化工作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合理的运用,利用媒体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之后再结合民意与需求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力以及公信力,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舆论引导作用,巩固正面情绪,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发挥精神激励作用

阅读全文

邓小平思想社会管理论文

1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的思想来源

1.1传统文化管理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邓小平同志管理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文化。在儒家文化中十分强调两个字“和”、“仁”。所谓“和”指的是在社会管理中,我们每个人都特殊性,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即“和而不同”。中国儒家历来强调,在社会管理中,要形成和睦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合作。例如,亚圣孟子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强调的在社会发展诸要素之中,任何居于最重的地位。所谓,“仁”字指的是,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如何才能达到效果,从何出发?孔子指出“仁者爱人”。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把目光对准人,满足人的需要。我国法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讲求法治的流派。法家认为,要想管理好社会必须把法、术、势三者完美融合起来。首先,管理好社会必须要建立合理的法度,“法”是治理国家,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做任何事都要有法可依。其次,“术”是国家统治者管理社会的手段。臣子和平民要严格遵照法制的要求,帝王通过驭人之术对国家进行管理。最后,所谓“势”指的是在国家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权威,对于管理者,尤其是帝王要心存敬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国家管理的影响深远。在管理中,要遵循自然天道,遵循人的本性,在管理中追求的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所谓不为,并不是指的不作为,而是不以人力强制,不违反人的本性。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对邓小平同志的管理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1.2西方管理观念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在法留学期间,深受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虽邓小平管理理论形成影响较大的西方社会管理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社会管理思想。首先,邓小平深受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影响。孔德认为社会管理所要实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他认为社会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均衡和谐的社会。其次,国家福利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国家,经济的复苏,在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福利,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主要理论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福利国家指的是在国家的社会管理过程中,以实现建设福利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目标。其次,政府财政福利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最后,广大公民是福利国家的主要受益者。福利国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推动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管理道路。第三种道路追求的是价值平等等观念、强调对主体自主自由的发挥、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等等。其实这些思想都是在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1.3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的很大影响。首先,社会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马克思指出,国家是私有制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虽有的国家都具有管理的职能,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马克思明确指出,“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所有的阶级社会中,国家社会管理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其次,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推动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社会管理工作,以协调社会管理。最后,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管理的是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管理的目标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压制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利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个人能力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是进行国家管理的主体,这也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医院思想政治社会管理治理研究

【摘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正常运行的生命线,随着新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医院管理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新老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改进管理办法等,还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与医院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提供保障。

【关键词】

综合治理;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进行工作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化,医护人员的价值观与政治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怎样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渗入到医院的社会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实现综合治理,值得每一位医院职工深思。因此本文就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体实践活动,主要职责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文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部分职工认为自己思想素质良好、工作能力强、接受过高等教育,自然没必要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思想开始在医院蔓延,导致有些医护人员医德缺失,在工作中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甚至有些医护人员无利不医,将自身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进行交易,责任义务感淡薄,认为医院对外竞争和平安建设与自己无关而是管理人员的事情。此外,有些医护人员不满足于现代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畏难和抱怨情绪严重,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由于医护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矛盾,严重影响着医院的稳定与发展,也不利于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这些现象都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也意味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阅读全文

社会管理下思想教育规律研究

1研究和运用思想教育规律的时代价值

基于这一社会前提,研究和运用思想教育规律无疑为其工作展开提供内在依据。其次,研究和运用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教育规律可以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提供思路。思想教育规律揭示了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媒介本质联系,这就为利用规律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其中对于施教规律、受教规律以及教育主客体互动规律的逐个研究,为加强思想教育主体建设、更客观地把握教育对象以及建立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最优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启示。同时,思想教育规律也为当前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思想教育现代化带来思维启迪。把握思想教育规律为社会管理创升提供理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思想教育规律在研究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清楚的认识到社会管理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到社会管理矛盾后隐藏的规律性、本质性的内容,为社会管理的完善和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社会管理中思想教育规律的基本内涵

2.1以教育者为基点的施教规律主要包括的内容

第一,社会管理要求导向律:指教育者必须根据社会管理过程中对广大社会成员思想素质的要求确定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计划,从而选择教育内容,创造教育环境,最终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完成思想教育的过程。由于不同历史时代对社会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只有把握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以其要求作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思想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思想教育必须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并选择合适的内容,从而运用合理的方法达到社会管理的要求。

第二,思想教育内容决定律:指思想教育的内容对于教育主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以及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决定作用的规律。只有理论功底深厚的教育才能进行科学的阐释和讨论,因此,要化解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困难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此外,一定的教育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把握这一规律,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的目的。

第三,教育主体素质支配律:指教育主体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决定着思想教育的质量。由于在思想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因此,教育主体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所以说,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主体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其教育的质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