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工作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为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通用词汇量,但专业词汇知之甚少;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专业文章无法理解;有一定的口语能力,但无法就专业知识和专业信息与外国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的特点进行公共英语专业化改革。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特点
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公共英语专业化改革势在必行。为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必须紧密围绕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英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从事生产和业务活动的能力。社会工作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专业要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往我们培养出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既不能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也不能用英语进行专业论文撰写。原因主要是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虽然学生有一定的通用词汇量,但专业词汇知之甚少;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专业文章无法理解;有一定的口语能力,但无法就专业知识和专业信息与外国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能使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达到用人单位需要,使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更加精进需进行专业化改革。为培养学生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学习和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词汇教学中突出专业特点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词汇教学,突出社会工作专业词汇的重难点。社会工作专业中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社会学、环境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物业管理等等学科。所以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关系着他们在未来工作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词汇的记忆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日积月累的长期工作,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单词量。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社会工作专业词汇涉猎面之广。预防贫穷协会theSocietyforthePreventionofPauperism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社会融SocialIntegration社会统计分析与SYSTAT应用SocialStatisticsAnalysis&SYSTATApplication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宗教社会学SociologyofReligion社会心理SocialMentalState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社会学研究方法ResearchMethodsofSociology国外社会学学说SociologicalTheoriesintheWest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SocialSecurity&SocialWelfare个案管理CaseManagement抚养儿童家庭补助计划AFDC给养照顾FosterCare公益金CommunityChest家庭辅导FamilyCounseling弹性照顾FlexCare改革立案ReformLegislation人在环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
2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课程的专业化决定了教师必须相应地专业化。英语教师有语言的优势,然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却是短板,要想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专业化英语教师首先要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人士。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优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进行学习或接受培训,与本校的专业学科教师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有效地交流。英语教师更要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广泛收集国外原版社会工作专业文献资料,不断学习国外的专业知识,紧跟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此外,教师还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工作案例中,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者又称之为“社会治疗师”,其兴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求。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工作者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增强适应能力、调节性情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开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认识不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不健全;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形式单一。为此,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加强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者又称之为“社会治疗师”,其兴起是为了满足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求。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工作者职业应运而生。社会工作者职业也将会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其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将会越走越远,它将会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生机的职业。
一、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完善自我
社会工作下绘画艺术治疗运用
摘要:绘画艺术治疗是让人们用彩色笔和画纸等非语言工具,以绘画的形式将内心最真实的情绪、感受、想法等表现出来,使其获得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引入绘画艺术,借助绘画的力量,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并解决问题。该文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介绍社会工作与绘画艺术治疗的概念,阐述绘画艺术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可行性,以及绘画艺术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绘画艺术治疗
一、社会工作与绘画艺术治疗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经历了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是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从一开始的简单模仿、直接套用到现在不断探索本土社会化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与运用越来越深入。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专业的社会化服务,而且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职业,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受助者的需要为中心,运用各种专业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受助者,解决受助者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和复杂化,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到现在的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等,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王思斌说:“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1]
2.绘画艺术治疗
绘画艺术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绘画有诸多益处,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医学界也有绘画的身影,通过绘画艺术治疗,不少患者减轻症状甚至痊愈。这些都证明了不论是古代还是如今,绘画艺术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绘画艺术治疗指让人们用彩色笔和画纸等非语言工具,以绘画的形式将自己潜意识或压抑的、不能用言语形式表达的真实情绪、感受、想法等间接地表现出来,绘画者通过发泄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情绪得到宣泄,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绘画成品不仅是简单的画作,而且是工作者诊断的工具,工作者通过分析画作,可以了解绘画者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治疗方案与服务计划,以解决问题。
高校课程思政与线上教学的融合机制
摘要: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新举措,师生居家进行线上课程的教与学。文章分析疫情期间学生心理状况和线上教学的问题,并结合战“疫”精神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肺炎疫情防控期;线上教学;嵌入
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教学,然而高校思政教学多是思想政治公共课,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对应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大中小学相继开展线上教学,网络平台为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却避免不了数字媒体程式化的问题,教师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将“课程思政”嵌入线上教学,最终达到重在育人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的背景
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如何引导青年学子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设定好民族和国家的价值坐标牵动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多次走进高校,在考察中强调青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只有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进自身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是新时代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和有益尝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进入新时代,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放矢地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第一,高校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顺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新时代党和国家将高等教育作为率先实现的目标,并且更加注重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高校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高校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大学生群体易受到社会负面事态的影响,但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可塑性很强。高校将思政理念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以隐性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对他们的全面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高校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课程资源。高校的教材种类丰富,在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能够依据大纲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例如,在备课中挖掘某学科教育史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查找与古代中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等,在讲好一堂基础课的同时,升华了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了课程质量。
二、疫情防控时期高校“线上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肺炎疫情爆发后,人员流动最大的高校选择延迟开学并纷纷推出线上课程,然而针对线上教学的程式化问题,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等都需要“课程思政”的有效嵌入来化解。因此将“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助力疫情防控时期的学校育人工作。
社区学校模式本土化路径
摘要: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先后形成了一些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运作模式,其中就包含社区学校模式。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开展学校社工实务探索时,有着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构建学校、社区二者互动的社区学校模式的积极意向。本文旨在分析部分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中社区学校模式的运用状况,为国内地区社区学校模式的其他本土化发展实践提供借鉴作用,提炼出进一步探索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学校模式;本土化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20世纪初,在美国学校多现“问题学生”,退学率居高不下,正常教学活动难以进行的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应运而生。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整合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是一种融合社会工作及教育学二者特点的专业服务模式。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受到战争时期的压迫及经济社会水平的局限,学校社会工作只在港台地区有所融入与进步。直至20世纪90年代,社会工作专业进入高校专业行列,专业人才逐渐萌生,有关学校社会工作等多个社会工作实务对象进入公众视野。教育建设对于创新社会治理的作用不容小觑。在物质文化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各界愈发关注个体的精神与心理成长状态,这也使得有关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讨论成为热点。从学校社工介入社区“四点半”课堂到社会工作的教育式扶贫,学校社会工作有了贴近时代,贴近需求的实践。
二、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
就社区学校模式而言,其立足于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不再拘泥于学生自身,而是扩展服务范围,通过对学生家长的影响与周边社区的改造,为学生营造学校内外皆优的生活环境,也进一步减少了外界因素对学校社工服务的不良干扰,保障了服务成效。直至现在,社区学校模式仍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所有学校都设立在街道社区之中,受社区环绕,社区所治所享。通过共享资源,开放设施,培育人才,学校影响着社区的发展。社区作为学校搭建起来的基地,为学校提供更为宏观的发展氛围与价值基础,有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教育理念,实施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这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意识的不断深化,使学校和社区出现内发式动力,需要通过双方之间的互动来满足彼此的发展需求。
三、多重社区学校模式的实例分析
社会工作教学优化研讨
作者:秦琴 方盼盼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一大功能,这一功能强调了其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做”的科学,是一个重实务、重操作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实务特性归根到底要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来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内众多院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一步步的摸索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新专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当前该专业的教育现状如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整合,应构建怎样的培养模式?就这些问题而言,目前鲜有文献涉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武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二是武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任课教师,三是深圳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或负责人。因为深圳社工机构调查对象人数较少,问卷采用普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发放电子问卷20份,有效回收19份。学生问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教师问卷50份,有效回收46份。总体有效回收率为91.5%。随后,调查者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从下列三个方面对被调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进行测量: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情况,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武理工的项目设计大赛的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讨论
(一)理论教学方面
网络技术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摘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生活的依赖,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应用,无论是在哪个领域,网络技术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它的发展,同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创新发展值得每位社工人士的关注。借此分析计算机新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对今后社工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融入世界的潮流加入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工信息处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系统化要求社工的发展需要与网络技术应用相结合。但是,网络技术在社工领域的应用又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伦理困境,这给社会工作在未来发展带来阻碍,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一、新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
1、网络技术引领社工机构培训专业化
社会工作服务单位发展价值及途径
作者:陆士桢 徐选国 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创新社会管理。所谓社会管理,从狭义上是指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除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李伟程,2005)。广义的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郑杭生,2006)。何增科(2007)综合分析了不同学者的定义,将社会管理定义为政府和民间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2011)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班上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做了精辟的论断,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所谓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部,2009)。
一、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在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与实施的主要载体,是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和履行使命的重要平台,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战略进程中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选择。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同于政府组织的强制性和刚性特征,它具有典型的自愿性和柔性特征,是连结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是缓和党群关系的“柔和剂”,对于当前急剧变迁的社会,以及随之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一方面承担起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的艰巨责任,另一方面为社会工作专业有效发挥社会功能与优势提供了空间。四川地震灾后,大量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积极介入灾区,与当地政府达成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对解决当地社会问题,加强社会稳定,恢复和推进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探索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领域和内容,是完善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直接目的在于,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试等个性化、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公正等。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根本目的与社会管理创新目的具有一致性,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领域与内容构成了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