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发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会发展中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一、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和营销管理的发展演进
1.第一阶段。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是市场营销学的初创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市场营销学发展中,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还处在最初的建立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的经济发展方面不断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这对于市场营销工作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价值为目标,在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有很大的关注和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发展速度加快,整体的市场运行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于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环境下,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走向了最初的创立阶段。这一阶段的营销管理工作还处在初期,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认识多半是从管理经验中得来,对于营销理论的应用还比较少。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在1931年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开始真正建立并发展起来,二战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资本主义社会和市场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重视程度有所上升,在过去,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有局限性,无论是研究的内容还是所涉及到的领域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和影响。到1937年,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开始出现新的拓展,"全美市场营销协会"建立并开始运行。"全美市场营销协会"的建立标志着营销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发展阶段,营销理论的研究走出了大学校园,成为社会上众多营销行业领域发展中人士的研究对象。市场营销这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广泛地研究范围基础之上,所以,束缚在市场营销理论研究方面的种种研究枷锁应该不断被剔除。"全美市场营销协会"的建立就是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实现突破的一个重要表现,实现了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发展,提升了市场营销的整体水平。这一时期,在营销管理工作方面,营销管理人员已经开始了解并试着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相关的理论,整体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出现萌芽和发展。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在二战以后到60年代末期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内,市场营销的理论发展开始进入了高潮期,最主要的表现是,这一时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提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构成,消费者是市场营销活动需要面对的对象,市场营销这种行为最终是实现消费者购买行为,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认知能力,是需要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推广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消费者中心的观念兴起,成为市场营销理论丰富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市场营销的整体理论发展来说,这种营销思想和目标的转变是营销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这一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原因,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整体的市场经济环境开始变得繁荣,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环境开始变得更加完善和开。市场营销这项营销活动本身是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在市场的发展中,营销理论的丰富又需要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去丰富和完善,因此,这一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不断地丰富,对于整体的市场营销活动来说,是一个开放发展的重要时期,相比于之前的几个时期,这一阶段的社会环境中,给市场营销理论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完善和丰富的发展空间。在这一时期的营销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开始重视从管理经验中总结理论,将自己在营销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和市场营销相关的理论相结合,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丰富营销理论的建设。
社会发展中的法学思考
社会发展中的金融法与环境法问题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7~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医事法中心、复旦大学民商法学科主办。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德国洪堡大学、英国班戈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韩国西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部分教师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围绕“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的主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沦,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 此议题研讨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杨心宇教授、王全弟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评议。主要论文包括: (1)俄罗斯前总理、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秘书长、莫斯科大学国家审计学院院长S.M.沙赫赖(ShakhraySergey)教授作了《国家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的报告。他认为,国家审计是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国家优化解决社会经济任务的工具,它以公民监督国家效率的机制合理取代了几个世纪以来国家监督个人行为的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监督制度之一,它提出了社会经济改造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特别重视分析各种改革与战略的社会代价。国家审计制度是一项转向新经济类型和高水平社会发展的前提手段。 中国学者评论认为,俄罗斯的审计制度对于俄罗斯的反腐败有重要作用。国家审计制度从学术角度来说是宪政的视角,值得中国学者研究与借鉴。 (2)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系主任A.K.戈利琴科夫(GolichenkovAleksandrKonstantinovich)教授作了《生态立法的新的法律编纂》的报告,介绍了俄罗斯生态立法的主要任务、结构、主要途径(跨部门的法律编纂)、法律部门的区分与整合(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区分整合后形成生态法)、法典制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认为生态立法改变了环境保护活动的法律基础,将会促进向清洁技术转化并保障国内经济在高生态标准下进一步增长,促使建立真正的国内生态安全体制。中国学者讨论认为,俄罗斯将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整合为生态法,这种跨部门的综合性的立法,即社会法的产生,值得我们研究。 (3)英国班戈大学法学院院长德莫特•卡希尔(DermotCahill)教授就其论文《欧盟内欧洲法院在公共采购领域对透明原则的运用》发表了演讲,介绍了欧盟在公共采购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欧盟法确立了公共采购领域的透明原则及非歧视原则。欧洲法院(ECJ)的诸多判例已经对27个欧盟成员国不透明的公共采购现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强化了透明原则,产生了扩大适用非歧视和透明度一般原则的结果。英国法院遵循了欧洲法院的司法判例,以致几乎所有该论文讨论的新近案件中,公共机构都被认定为违反了欧盟法律或一般原则。中国学者结合金融危机及中国的政府采购,与克希尔教授探讨了多层次的金融监管问题。 (4)复旦大学法学院朱淑娣教授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规制法研究》为题作了演讲,以利益平衡为视角,探讨了中国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朱教授指出,金融规制法律规范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规制发生的正当性、规制的合理限度和规制的法律控制3个方面。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金融公法 2社会发展与侵权责任法改革 规制主要目标包括:双向兼顾性目标、利益平衡化目标和全球化贡献目标。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提交的论文《金融危机的法律思考》,俄罗斯的S.G梅德维杰夫教授提交的论文《俄罗斯联邦银行储蓄保险制度》,探讨了相关中、外金融法律问题。此议题的研讨由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匡教授评议。 主要报告有: (1)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民商法学科负责人刘士国教授作了《中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争论问题》的主题发言,向中外学者介绍了中国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进程等基本情况,着重对以下几个立法中的争论问题及主要意见予以介绍和评述:①侵权责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否仅规定侵犯民事权利,是否再规定侵犯利益;②关于统一死亡赔偿金的规定;③关于要不要规定国家赔偿责任;④关于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⑤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是否规定矿害等工伤事故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可否由相邻人赔偿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刘士国教授认为:①侵权法调整的就是侵犯绝对性民事权利产生的社会关系,法与法律有区别,即使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利,也可能存在于社会生活规则中,那就是法律之外的法涉及的权利,反对对利益作出特别规定。②统一死亡赔偿金标准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保护受害人。③主要从性质上说,国家赔偿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就此,侵权责任法应作规定。鉴于国家赔偿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侵权法仅规定一条就可以了,表明这是侵权责任的一个类型及赔偿的性质,具体条文由国家赔偿法规定。④采用责任能力规定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这涉及侵权法和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的改革。监护人责任应以被监护人无责任能力为条件,如被监护人有责任能力,被监护人应承担责任,不能赔偿的,由监护人承担补充责任。前者,是直接责任。侵权法以救济受害人为主要目的,也有教育、预防的功能,未成年人有过错,应予批评教育,甚至责令赔礼道歉。⑤侵权法应规定矿害事故的使用人因违反对被用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而且不限矿害,凡使用人对被使用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均应承担民事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不应由相邻人赔偿,法院不宜以共同危险行为或公平责任加以判决。加害人不明,公安机关应予立案侦查。 如仍不能确定加害人,公安部门可会同民政部门,对严重受害者实行社会救济。此外,受害人仍可依医疗保险减轻所支付的医疗支出,保险制度已对此具有救济功能。 对于中国侵权法的制定,外国专家饶有兴趣,就诸多问题与刘士国教授进行了探讨。#p#分页标题#e# (2)韩国西江大学法学专门大学院长严东燮教 授以《韩国制造物责任法》为题,介绍了韩国制造物责任法的概要内容、制定该法以后韩国案例的动向,指出了该法的缺陷,提出了如下修改完善的建议:应对“缺陷推定”作明文规定;《制造物责任法》适用范围应当包括预售公寓的缺陷责任;应明确规定免责事由“法令制定的标准的遵守”中的“法令”局限为强制性的;法规条文应更明确。 (3)华东政法大学张礼洪教授就其论文《对侵权行为过错认定标准的新认识》作了报告。他以《阿奎利亚法》中关于过失的原始文献为基础,对完善现有的过失判断标准提出了建议:侵权过失的判断标准以客观过错为基本原则,即过失是对行为人没有尽一个理性善良的人的义务,预见或者预防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的。过失的存在以存在不法行为、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过失概念本身就蕴含了因果关系。过失的存在以行为人是否尽一般人应采取的谨慎义务为标准,但是,还应根据社会的一般认识,以造成损害的危险是否由行为人所知或者被害人是否根据自己的意志将自身处于一个不应处于的危险区域来判断行为人的过失。 (4)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淑华作了《未登记过户之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的发言,她认为我国《物权法》对机动车的物权变动采用登记对抗主义,机动车所有权自买卖交付时发生移转,登记过户仅是买受人据以获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不属于物权变动不得对抗的“第三人”范畴。转让交付但未办理登记过户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应由对机动车享有运营支配权和运营利益的机动车实际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登记的所有人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其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构成侵权行为。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康提交的论文《机动车交通事故共同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保险责任研究》。 3社会发展中的医事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韩长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王全弟教授评议。主要报告有: (1)日本神奈川大学法科大学院森田明教授作了《日本医疗诉讼与医疗的法制度的动向》的报告。 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介绍了日本国内患者权利运动的发展、重大医疗事故诉讼持续增加的特点以及最新的法律制度的施行:产科医疗补偿制度、对因出生时的原因造成的脑性麻痹患儿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医药品副作用受害人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及预防接种被害人的补偿制度。 (2)复旦大学法学院姚军副教授作了《医疗事故侵权责任范围的正确确定》的演讲,他提出,作为法治社会核心价值的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要求行为(或责任)人对己方行为及其不良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即法律上对己不利的后果)。在具体承担法律责任时,它又意味着责任人仅对由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而不应对超出该不良后果部分负责;同理,基于该核心价值(也是诸法的基本原则),医疗事故的责任人也只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立法即司法上不应强迫其承担超出该后果的责任。 (3)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满洪杰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了《人体试验侵权责任研究》的发言,建议我国应当构建独立于医疗过失责任的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制度。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可以在对过错的举证上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疫学原理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推定理论来进行综合判断。 (4)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李燕以《双性儿童性别确定的法律问题探究》为题,提出双性儿童并不是不正常的,当前医学界普遍施行的、经父母知情同意而为双性儿童确定性别的性别再造手术,并不符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性别确定应是儿童自己的宪法权利,父母对子女性别再造手术的知情同意权与双性儿童自己的宪法基本权利相冲突。法律应承认男女二元性别体系外的第三种性别,双性儿童的性别确定应待其长大后自己决定。 韩长印教授评议认为,医事法的研究提醒学者注意到平时不为大众所关注的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权利,也提醒学者们思考我们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法论问题。由于医事法内容的中外共同性,中外学者就医疗过失认定、损害赔偿、医疗诉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4社会发展中的其他民商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段匡教授评议。主要论文有: (1)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莱因哈德•辛格(ReinhardSinger)教授作了《变迁中的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报告,介绍了社会模型的概念和它作为法律发展因素的功能、在19世纪私法秩序的社会模型的发展以及德国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变迁,提出了现代私法中的民主化和社会国家化、告别契约法中形式自由伦理模式,强调程序的和实质的合同正义,强调了民法的社会责任。 (2)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全弟教授所作报告《两岸担保物权比较研究论纲》,就如何确立保证债权获得完全清偿的制度,比较了2007年3月中国大陆《物权法》与台湾地区在2007年3月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担保物权修正草案,在担保物权的追及力、担保物权的实行期间、抵押权顺位、动产抵押、最高限额抵押、权利质权和商事留置权7个方面对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物权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有利于两岸发展及法律相互借鉴与完善的建议。 (3)复旦大学法学院胡鸿高教授作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律改革》的报告,介绍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治演进历程与特点、中国企业并购的模式、企业并购突出问题与法律改革。胡教授呼吁,企业并购,不仅应当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信息披露法制,增加透明度,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应当特别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企业并购中,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发展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区与社会。目前当务之急,在于通过法律改革,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和实现机制,倡导和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p#分页标题#e# (4)复旦大学法学院何力教授作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的演讲,指出中国的资源特需改变了世界资源供求格局,阐述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进展,分析了经济主权和资源主权成为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障碍,分析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环境法和政治动乱问题,最后就中国海外资源投资保护的法律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盖威作了《社会组织在我国协商治理模式中的地位与功能》的论文发言,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修定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尽快制定社团法、修改现行特别法增加法律责任的规定,进一步扶持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淡化一些社会组织的行政色彩,转变政府中心主义治国理念,确立以民为本、以市民社会和市民组织活动为导向的治国之策,进一步完善协商治理机制。 (6)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托马斯•莱塞尔(ThomasRaiser)教授作了《合同与合同法》的报告,俄罗斯A.Sherstobitov教授向会议提交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民事立法修订的构想》的论文,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韩伟、王森波分别提交了论文《斯多葛派的伦理哲学与罗马法的转型》、《必亦正名乎?———美国加州同性婚姻立法风波透析》。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智库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学术期刊和智库有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关系。构建学术期刊和智库建设协同发展乃大势所趋。当前,应发挥好学术期刊的学科导向功能、媒体功能,促进智库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二者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进一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
当前,学术期刊智库功能的发挥要以国家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智库是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作为具有传播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成果、培养学术人才功能的学术期刊,智库是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1、学术期刊的内在价值承载着智库功能
学术期刊能够有机地把机构、作者、读者三者连接在一起,源于其特有的传播、导向及成果转化功能,为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信息。“一个民族想要站在时代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而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同自然科学一样需要承载科研成果的媒体。”学术期刊是智库建设人才的聚集地,对智库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术期刊为智库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因其特有的优势,学术期刊能够很好地把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信息和前沿资讯。编辑部有着强大的专家顾问团做支撑,编委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或有名望的专家,为智库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权威的知识资源。一本优秀的期刊汇聚了最优质的学术团队,团结了一大批一流的作者、热衷学术前沿的读者,这一群体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次,学术期刊关于智库主题征文,通过征文发现、培养智库学术人才。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学术期刊可优先发表智库相关论文、智库相关成果,及时反映最新学术动态,提供前沿学术信息,引领学科研究方向,提供信息服务,指导相关产业发展,搭建热点难点学术问题研讨和解决的平台。再次,学术期刊根据自身发展确定主题、选择方案,聚集学术界中的大量智库专家,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专栏。编辑阅读大量的学术稿件,在稿件审读过程中会对一些学科的选题、研究的热点、研究的趋势有着很好的把握理解。促进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编辑部可通过合理设置栏目,引导智库专家参与专栏建设、引发观点争鸣。
2、学术期刊引领智库建设与发展
学术期刊通过选题策划、组约稿件,聚焦经济社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还通过设置特稿或专栏,组织专家集中对某一问题分析研讨、建言献策。首先,学术期刊和智库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术期刊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业内的专家学者,多层次、多角度聚焦某一领域的重点问题,荟萃全球最新的成果资讯。学术期刊还可根据期刊发展的远景规划设置专栏,针对某一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智库专家组约稿件,鼓励智库专家在重大节点及时发声。通过发现刊用高质量的稿件支持期刊的建设发展,促进学术期刊和智库间的学术交流,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的媒介作用,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为智库建设打造优质的成长环境。其次,建立期刊与其他媒体间的联通机制,及时报道智库最新成果。期刊编辑不能闭门造车,要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关注新闻媒体报到,与时俱进推出期刊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提升和巩固期刊品牌在学界的认知度、影响力。如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常委托《前沿》杂志社举办学术活动,邀请相关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搭建优秀作者和媒体的平台,提升了刊物和作者的知名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
一、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
近几年,各大学积极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政府主导、校企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风险承担、各部门的政策差异等,仍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培养软件专业的人才,需要与企业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畅通
高校与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合作,但是校企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学校很难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也较难了解学校科研方面的新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对当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都知之甚少,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社会发展为主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型课程开设的少,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偏离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
校企合作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到,使得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没有建立互惠互助的合作模式,因而合作积极性不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科研大多是以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没有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情况,脱离实际。从企业方面来看,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学校的科研成果虽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是企业重视眼前的利益,经营周期短,不愿大学生来企业实习,对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科技内在助力。
临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临空经济管理”是伴随大规模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而形成的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课程,在中国尚处于前期教学探索阶段。在课程教学中,要向学生明晰临空经济的演生过程,强化对成熟临空经济区的案例剖析,强调相关文献的研读。针对当前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需制定更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规划,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框架体系等,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强化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提升“临空经济管理”课程在经济学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临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因其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提升区域竞争力显著,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政府转变区域发展新模式、引领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各地共设立了87个临空经济区,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6个。随着临空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化,一些高校也逐渐重视临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以中国民航大学、郑州大学为代表,开设了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内容设计上差异较大。为更好的培养临空经济管理人才,有必要对“临空经济管理”课程进行优化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共识性的问题,应在课程改革中得以明确。
1“临空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发展概况
在“临空经济管理”课程开设与学生培养上,当前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层次。以“关键词=临空经济”的方式在CNKI数据库检索,截至2020年11月25日,共检索硕士论文116篇,博士论文8篇。此外,2006年3月成立的“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通过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传授临空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内容。2013年9月依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立的“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一个以临空经济为主题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郑州大学设立“临空经济管理”为基础与新兴学科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将“临空经济管理”作为学科建设的高校。
2应明晰临空经济的演生过程
“临空经济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临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其前提是要明晰何为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是如何产生的?临空经济是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临空指向性产业和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大规模集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方面,临空经济是交通运输变革的必然结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运输变革有密切联系,18世纪前,海洋运输推动了众多海港类城市的涌现以及“海洋帝国”的出现,被命之为“港口经济”,有效促进了城市化初始阶段的形成。到了18世纪,河运有力地支撑了欧洲、美国的工业革命,被称之为“内河经济”的时代。一些国家大河沿线城市快速发展,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进入19世纪,铁路运输使不沿河、不沿海的内陆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迅速崛起,铁路成为“经济大动脉”,城市化进入繁荣阶段。20世纪,公路运输特别是高速公路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高速公路经济带”随之出现,城市化呈现向郊区扩散的态势。到了21世纪,航空运输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五冲击波”,国际机场协会把机场称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把机场称为“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在航空运输的催生下,机场对一些时间敏感型产业和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些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大规模聚集,从而形成了临空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并进而产生了临空经济区和航空大都市。另一方面,临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必然产物。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假若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小、产业低端、财政收入紧缺,则该地区可能连建设机场的能力都不够,更谈不上发展临空经济;即使能够兴建机场,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也难以为临空经济的良性生长提供充足的客源与货源支撑。此外,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是临空经济产生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也推动了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对出行所需的货币成本敏感性降低、对时间成本越来越敏感,愈加偏向于采用航空等更加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来缩短交通时间。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着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严苛,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大幅进步,进而推动各类时间敏感型经济活动不断向机场周边区域模集聚。
我国民办幼儿教育论文
一、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价值多元化则意味着在物质和意识开放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追求事物的价值趋向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批富裕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对子女的教育有特殊的需要,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更优质的教育,或者是能够得到特别的照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上大学”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人们在怀揣着上大学的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公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满足家长的这个需求方面能力欠缺。政府公共财力的不足导致许多公办学校在维持生存方面出现了资金链的中断。人才的自由流动政策和教师追求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入环境较好、待遇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再加上人性化、灵活性的办园政策,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这些都促使人们在选择教育价值方面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于是,多元化的民办园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也曾出现过文化、教育等社会独立结构。每个独立的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为了保障每个独立结构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政府需要界定各个结构主体的职能,并创造条件促进各个主体实现其价值,以满足人民对价值的多元选择。“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意味着我国想通过建立和谐社会来解决政府与资本、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教育与民众之间的矛盾集中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方面。这一时期,关于“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的研究较多。2004-2014年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131070篇,以“社会公平”为主题的期刊论文16671篇。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因而,成为“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教育背景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民办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指导思想。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事业绝不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兴办教育事业。”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重申“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改革学前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地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作为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深化逐步波及到幼儿教育领域,体现在农村幼儿园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方面。随着社会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增加,教育消费主体对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重负转制成为民办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作为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城市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流。同时,九五期间,我国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这表明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这就意味着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公办幼儿教育的补充,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为了进一步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社会力量办学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设立、组织与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纲要》的颁布明确了政府在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职责、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与目标。2010年我国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颁布,把发展学前教育提上有计划的发展日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民办幼儿教育以一种蓬勃的态势迅速发展。据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有民办幼儿园12.46万所,比上年增加9234万所;入园儿童865.62万人,比上年增加52.23万人;在园儿童1852.7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4万人。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2004-2014年以“学前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960篇。研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研究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
我国美术教育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现代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实属罕见,也正是在这短短40年间,中国的美术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以“美术教育”为关键词搜索知网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检索结果数据进行解读,通过从1980年至2019年,知网有关美术教育量,来审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为做好美术教育理论工作理清思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美术教育;发文量;发展趋势
美术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从美术教育的对象来说,它可以指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等;从美术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它可以是专业的美术教育,如高等学校的美术类教育、美术类的师范学校教育等,此类美术教育专门培养面向非专业受众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可指代非专业的美术教育,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科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等,此类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基础、美育为目的的教育。本文主要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1从1980年以来美术教育发文量和中国GDP来看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
以“美术教育”关键词搜索知网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检索结果数据进行解读发现(见图1),从1980年到2018年之间的38年间,美术教育类论文发文量达到34979篇,可以具体分为四个十年的发展区间:1980年至1990年、1990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8年,这四个时间段对应该时间段内发文量的最高值,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两个特点,一个是发文量逐步增加,第二是发文量增长速度提升。同时参照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图(图2),制作表1,发现美术教育论文发文量与GDP呈正相关态势。从纵向分析,特别是第四个时间段2010年至2018年,增幅明显,2017年达到峰值3000篇的发文量,而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方面则在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展。在2018年,关于美术教育的发文量相较2017年呈下降态势,我国美术教育理论已从讲究数量,发展到讲求质量的阶段。与早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同,在2010年以后,美术教育理论相关论文发文量增速放缓,这与严格的论文审查机制、杜绝学术腐败等一系列学术政策的严格执行相关,在另一方面,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趋向成熟,在某些领域上全球领先。
2从知网关于美术教育发文量组成分布来看美术教育理论发展
从组成分布来看(见图1),美术教育类论文分类达到4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前六种,分别是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美术课程、美术课堂,这六种分类占据数量一半以上量。通过分析各类数据,发现美术教育类论文围绕三个中心:美术教师、美术课程、中小学生。以美术教师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论文占比20%,以美术课程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论文占比45%,以中小学生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论文占比15%,其余20%的美术教育论文均从其他综合等角度来撰写。目前,从美术教育相关的论文发文量来看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主要从美术教师和美术课程出发,即以美术教师和美术课程教学为主导的教育形式,而从学生为中心的角度看美术教育理论,则主要体现在心理学的认知领域上。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思考
提要:本文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检索内容,以“篇名”、发表时间“2004~2019”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文献数量、类型、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研究现状,以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分布;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趋势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篇名检索词,对2004~2019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总共得到6,380篇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文献,如图1所示。对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之后文献数量呈逐步增长的态势,总量在不断增加,2013年文献数量达到巅峰,此后文献研究数量逐步下降,从数字来看,由2004年的3篇文献增长到2013年的681篇,此后逐步下降到2019年的357篇。2004年的一篇文献为郭少棠在《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期刊上发表的《香港与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渊源与转化》,文章从“创意工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对比,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工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个中介性概念,可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在实际运作方面的磨合。随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实践逐步进入繁荣时期。2013~2019年,文献研究数量呈下降趋势,期间的文献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涉及面更加广泛,紧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图1)
二、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研究类型分布
笔者对2004~2019年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6,380篇)进行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2004~2019年共有5,089篇文章发表于期刊,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总量的79.76%,其中,核心期刊(含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EI来源期刊)1,055篇,以文化、经济、美术类期刊为主,占期刊研究总量的20.73%,占全部文献总量的16.54%,从数量上看,核心期刊以上的量所占比例不高,总体研究质量不高,今后应当加强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期刊类的研究主要注重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特征、发展机理、制约因素、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绩效评价、竞争力评价,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工业、旅游业、服务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还涉及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品、人才、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等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42篇,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总量的0.66%,硕士学位论文600篇,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总量的9.4%,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大多选取自己家乡所在地或者读书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紧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内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