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成本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型城镇化对养老模式发展的影响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比重不断上升,老龄化人群养老的问题日益突出。无锡市地处长三角,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随着无锡市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养老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对单一的养老模式也不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本论文以无锡市为例,对无锡市新型城镇化下的养老模式的发展进行探究,综合分析无锡市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困境与空间分布的城镇化交织下促进两者良性互动,为无锡市未来新型城镇化与养老产业双向协调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养老模式
一、引言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已成为每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难题,也是我国目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见图1)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全国参与普查人口总量为14117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640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064万人,占比13.5%。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压力的问题也在持续加重。图1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江苏省“十四五”养老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署,积极建设更加优质、充分、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苏式养老服务品牌”。养老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主要依托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也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本论文以无锡市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发展的交互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多元化养老双向协调发展新模式,形成系统化、现实化的产业优化路径,为无锡市未来的新型城镇化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一种城镇、大中小城市与新型农村社区相互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节约集约、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明显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是一种以人文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社会福利、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真正实现全方位的“乡”到“城”的转变,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城镇化式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与人口规模的扩张,以此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无锡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基础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全面并轨、均等享受、均衡布局,重点发展特色镇,以江阴新桥、宜兴太华、滨湖胡埭、锡山鹅湖、惠山阳山、新区鸿山等一批以产业集聚、生态旅游、古镇保护等为特色的城镇,统筹规划打造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的特色,做好统筹规划,培育产业重点村、生态文化特色村等,完善现代城镇旅游休闲、生态涵养功能和城镇文化传承功能,促进美丽城镇与城市和谐共生,走无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流域生态补偿体制的重要性
我国水生态与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水的无偿使用、过度利用和缺乏生态与环境投资回报机制。由于水生态与环境投入和效益的外部性,其补偿机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形成,还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财政的补偿或补贴。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建设,把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国际上“生态补偿”一般称为“环境服务付费”(paymentforenvironmentalservices,PES)或者“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services,PES),它是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者或提供者提供补偿的范围。 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发展领域的高度关注。目前,生态补偿更多地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国内研究生态补偿尚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学者王黎明[1]等对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的安置补偿途径进行了探讨;秦丽杰[2]等对松辽流域水资源区域补偿对策进行了研究,金荣[3]等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效益评估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入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了基本的探讨。 1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4]。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对生态补偿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 2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河流断流、水质恶化 近几年以来,随着上游土地开发规模扩大(工农业生产的、生活的影响),源流向干流供水减少,农田洗盐排水量逐年增加,塔里木河河水质量逐步恶化,致使塔河干流水质矿化度呈不断升高趋势[5]。 2.2植被的衰退 由于流域水量骤减、河道断流、下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胡杨为主题的河岸荒漠植被全面衰败。除沿河两岸分布的乔灌草生长较好外,其他地方十分稀疏;植物群落趋类型单调、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的方向发展,下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7]。2.3土地沙漠化塔河下游河道断流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地表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地表出现沙漠化景观、灾害性天气频度和强度增大、以胡杨为主题的荒漠河岸林植被逐渐枯死、加剧沙漠化进程。台特马湖,由于水量减少,就地起沙,位于罗布庄5km以东的塔里木河和且末河河床都已被现代沙丘埋没,流沙埋平了低洼地,致使台特马湖的湖区较为平坦,库鲁克塔格沙漠已向南偏西扩展1.5km~31km[8]。 3生态补偿制度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意义 为了换救塔里木河下游日益萎缩的“绿色走廊”,保证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于2000年启动了应急输水工程,这实际上就是对塔里木河下游的一种政策补偿(生态补偿方式)。流域生态补偿是解决流域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实行流域生态补偿,还原了流域生态的应有价值,构建出一种流域生态保护的合理机制,不仅是解决流域生态退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缩小区际差距,缓解塔里木河下游与中上游之间的矛盾,促进流域生态的管理和建设,加快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并有效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保障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维系荒漠植被的正常生长,同时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补偿制度是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建设当中的必要前提。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 3.1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塔里木河流域保护环境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补给居民一定的资金,这样提高他们的保护环境的理念。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 3.2生态补偿制度在流域生态保护中站重要地位 只要把握生态补偿制度在流域顺利的进行,才能真正发挥生态补偿制度的优越性。 3.3生态补偿制度是流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推动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政府必须提出解决性的政策,并且强制性的手段进行,这样保证补偿制度顺利地进行。 3.4塔里木河流域是一个整体性极强的自然区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的 上中下游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水量的时空分配上。如果来自上游的水量不能满足中游和下游的要求,则会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因此,适合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流域不同地段的协调发展和保护健康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作用。 4结论与讨论 本论文通过探讨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现状和特点,总结和借鉴不同地区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和经验以及阐述其对我区流域生态补偿的启示,并提出塔里木河流域流域生态补偿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得到以下结论: 4.1生态补偿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对因保护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居民进行补偿,对环境破坏者进行惩罚,同时对环境受益者征收一定的费用,从而促进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p#分页标题#e# 4.2在塔里木河流域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是相当复杂的过程 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确定补偿对象,积极创新的加快重点流域跨行政区域的生态补偿工作,推动相关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全面建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4.3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流域上中下游也应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缓解各游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靠“牺牲”河流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不会长久。 4.4从总体上看,新疆目前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上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补偿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方法架构 应该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加强环境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消除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技术障碍,规范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和使用。为了彻底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在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
短视频产品设计规划策略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基于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的短视频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合适的设计策略和方法,为短视频产品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是结合目前设计和运营成功的各短视频产品案例,归纳出短视频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各方面所具有的特征,总结短视频产品在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规划策略趋势。结论是线上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由S型生命周期向扇形生命周期转变,短视频产品只有依据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才能打造出成功的短视频产品。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短视频产品;规划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庞大数量的数字产品(非实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数字产品甚至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自2016年始,短视频产品成为风口,高涨的互联网短视频用户热度至今依然高居不下。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短视频市场规模将持续发展。从目前的市场实际反映来看,短视频市场增速很快,市场状况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打造自己专属的短视频产品来争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用户资源。然而打造一个成功的短视频产品并非易事,想要从泱泱短视频大军中突围出来,必须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产品研究和规划。社会、技术、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用户的需求也会随之而变,趋向多样化,产品的表现和形式应该呈动态化发展来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产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的规划策略是打造一个成功的数字产品的必然要求,因此不会存在一劳永逸的产品。依据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及设计,对于打造一个成功的短视频产品来讲十分必要。
一、生命周期理论
以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力普•科特勒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产品的市场寿命可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市场特征,与此相适应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在传统的S型生命周期理论中,品牌与产品相互依附,它的生命周期遵循与产品生命周期类似的规律,同样包括上述四个阶段。S型生命周期理论的典型特征是:认为品牌或产品的寿命是有限的,在历经产品的衰退期后不会再有转机,品牌或产品在市场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会经历先升后降的趋势,逐渐走入衰亡。随着产品形式的不断变化,S型生命周期理论不再适合市场上数字产品的发展态势,由于数字产品本身的特点,产品的更新和革新成本都比以往实体产品的成本小得多,甚至利用网络营销策略可以使一个产品瞬间重生活力,继续获取大量关注和使用。数字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再以衰退和消亡为结束点,而是进入了一个扇型生命周期的轮回1(图1)。产品成熟期可以无限延长,或者使产品由衰退期期转向另一个成长期,循环往复。
二、生命周期中设计因素的影响
产品在市场调研、产品规划、初入市场等阶段,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设计都需要充分参与。例如,经济学中的“影子理论”提到,产品设计虽然只占产品整个成本的5%,它却影响产品整个成本的70%。所以好的设计为企业减少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支撑。产品进入市场前需要经过多次筛选及测试,虽然研究开发产品的想法有很多,但最终可以演变成实际产品的只有几个。根据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M•巴布科克的研究理论,在60个创意的想法中,进行技术评估和市场调研分析后有价值的想法只有12个;评估具有往后开发与分析价值的产品有6个;用来做实验的产品有3个;再经过市场调查之后,大概只有2个可以上市,而最终只有1个产品会成功2。在初入市场“试炼”的阶段,依据市场和用户反馈来修正改进产品的方方面面,弥补产品遗漏和缺失显得尤为重要,是产品契合或引导消费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而设计所承担的“反馈-修正”或“引导”、“创造”的角色,是贯穿在数字产品循环的扇型生命周期里其他战略、策划过程之中的。
谈政治经济学概念的转变
作者:蔡继明 王成伟 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一、引言:分析“政治经济学”概念演变的必要性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大概是经济学家使用最为频繁、但内涵指向却差异最大的经济学概念,不仅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其理解不同,即使同一时代的不同经济学家,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亚当•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如何管理国家资源以便创造财富的科学;马克思则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有关特定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马歇尔认为应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萨缪尔森则认为“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无异。而随着近年来“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兴起,关于“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更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如关于政治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概念界定及研究趋势的分析,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其中国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方福前(1999)[1]、杨龙(2000)[2]、陈振明、黄新华(2004)[3]、贾根良(2004)[4]、马春文(2005)[5]、汪丁丁(2004,2005)[6][7],等等。马克•布劳格(Blaug)一直强调,经济思想史研究最为关注的,并非某些经济学家的特定理论,而在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即经济思想的成长[8],或按照熊彼特所强调的,是对经济分析史的考察。“所谓经济分析史,是指人类为了认识经济现象在心智方面的努力的历史;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思想中带有分析性或科学性这个方面的历史。”[9]15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表述,经济分析史可以看作是经济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发展的历史。马春文认为:“解释政治经济学,就要作一部政治经济学史。”[5]57他强调,对任何学科中的重要名词解释,要有思想史的研究思路。亦如徐复观所说:“思想史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有关的重要抽象名词的研究。……在方法上,很小心地导入了‘发展’的观点,从动进的方面去探索此类抽象名词内涵在历史中演变之迹;及在演变中的相关条件;由此而给予了‘史’的明确意义。”[10]1,在“新政治经济学”已成为今日国际学术研究热点、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渐趋成熟、论文和专著大批发表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可以借助徐复观所强调的“发展”观点,从动态角度来探索“政治经济学”这一重要抽象概念在经济思想史上的演进过程,并藉此为“新政治经济学”的当代研究提供更为严谨的分析视域。
二、早期学者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理解
在早期学者的著作中,经济学是从属于政治学的,各种萌芽的经济思想都只能在政治学著作中才能找到。这种一切社会科学统归于政治学的做法,正是世界各国早期学术研究的共性之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出于男性和女性、主人和奴隶这两种关系,首先产生的是家庭。赫西奥德(公元前八世纪希腊诗人)说得很对,他说,先营家室,以安其妻;爰畜牡牛,以曳其犁。”[11]5家庭管理,这就是经济学的最初含义。从词根上来看,“经济”(econom)一词来自于希腊语,它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复合词,其中,“eco”的意思是“家务”,“nom”的意思是“规则”、“法则”。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经济学代表着“家庭管理的艺术”(theartofhouseholdmanagement)。[12]13男人管理女人、主人管理奴隶的治家之道,同君主管理臣民、政府管理城邦的治国之道是相通的。故此,国家管理,就成为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亚里士多德写道:“家庭是出于自然的一种结合,用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当若干家庭联合起来,其目的不止于满足日常需要时,这就出现了村落。……当若干村庄结合起来成为社团时,其规模已经大到足以完全或相近于完全自给自足,于是产生了城市国家,这只是出于生活上的需要,至于所以能持续存在,则是出于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就很明显,城市国家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则天生是政治动物。”[11]5-6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政治,就是集体之事、国家之事,而个人是非常自觉地参与到集体之事、国家之事中去的;家政管理是与国家管理相统一的,个体经济自然就是国家经济的一部分。此时,政治学与经济学天然统一,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天然统一。
三、古典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这一术语最初出现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1611年,L.deMay-erne-Turquet在一本论政府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12]13这一术语是针对亚里士多德的“经济学”概念而提出的,更确切地说,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经济学、国家经济学概念的引申和强调。在法语中,“政治的”含有宏观的、宏大的含义,此时的“政治经济学对于国家等于家庭经济学对于家庭。”[13]1又如麦克库洛赫的解释,“经济(Economy)一词是从希腊字(家或家庭)和(规律)两字演变而来的,意思就是家庭的管理。因此可以说政治经济学之于国家,正如家政学之于一个家庭。”[14]3由此可知,古典经济学家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主要是为了强调其所分析的是与国家管理相关的经济问题。翻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类似的说法俯拾皆是,可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共识”。在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几乎专指与国家资源相联系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学问,或者说是研究国民财富的学问。在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还未从政治学、伦理学和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政治经济学并非是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学,更不是政治问题的经济分析,他们所强调的是宏观的、整体的经济问题研究,这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如同巴里•克拉克所说:“政治经济学是原初的社会科学。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等人均是以广阔的视野研究社会体系。直到19世纪下半叶,政治经济学才开始裂变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史、社会心理学以及社会哲学等学科。”[15]1在斯密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实际上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因此还在大量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早期经济学家只能在道德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的课程体系里谋求教职并讲授经济学。正是基于多学科杂糅的研究方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始终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融于一体,既表现出严谨的科学求真态度,同时又抱有强烈的社会变革理想,马克思的《资本论》,可以看作是古典时期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统一的典范之作。马克思把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旨在揭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灭亡)的规律。马克思有关商品、价值、货币、劳动力商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生产价格、地租、利息等范畴的分析和演变,无疑是采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矛盾分析、中介分析以及一般特殊个别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而有关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社会的预想,则明显带有规范分析的色彩。正如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主要靠实证分析,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做规范分析。也正如已故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周守正教授所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又是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统一。[16]研究对象为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性经济问题(财富的增长与分配)、研究领域体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统一,以上三点,共同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与理论特色。#p#分页标题#e#
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缴纳情况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流动人口逐步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他们是否能够实现老有所养、是否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为探索出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缴纳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主要从流动人口收入、文化程度、政策认知和工作单位的角度出发,分析存在基本养老保险参与率低的原因,并从落实收入分配改革制度,国家政府合理适度补贴、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及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等方面考虑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缴纳情况;对策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增长比例持续升高,且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逐步上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增长且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福利的缺失是我国社会福利建设进程中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流动人口是否能够实现老有所养、是否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已为学者所关注。近年来杭州市通过各种举措来吸引外地人才来杭发展,城市流动人口与日俱增,因此本文将杭州市作为调研点,以流动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相关问卷,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得出具有代表性的流动人口养老保险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的定义有多种理解,蔚志新(2014)提到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大家常常明确以“时间”和“空间”为衡量标准,把超过“一定”时间限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的位置变动才视为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陈乙酉(2018)同样解释了流动人口是特有的概念是在我国特定的户籍制度条件下所形成的,是指公民离开了其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和工作。基于此本文把流动人口定义为长期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生活或者工作的人。围绕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国内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在养老保险参与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完善流动人口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政策建议等议题而展开。常仁珂(2014)认为地区乃至企业利益的冲突影响到流动人口的参保积极性。刘厚莲(2019)研究认为流动人口自身参保意愿不强也是造成流动人口低参保率的原因之一。国外对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和模式的建立H.Robert&J.E.Stiglitz(2001)提出在强制性的公共养老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比较争论比较激烈。此外Fan(2008)总结了关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政策的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政策条款详细、制度本身的法律地位高等,对国内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有借鉴意义。综上,我们发现关于流动人口养老缴纳问题的研究,以往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的研究,对于流动人口个人情况、身处环境及主观感受方面的分析较少,没有较为深入地探讨。本文选用杭州市流动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为研究对象,从个人、企业、国家层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得出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缴纳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所涉及的研究和相应对策更加细致,具有针对性,可供进一步优化设计思路。
2调研结果分析及问题
商业电影海报设计探析
一、商业电影海报审丑现象的出现
“审丑”是相对审美而言的,审丑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以其敢于打破传统,质疑权威而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又因其哗众取宠而遭到批判。近年来出现“审丑”现象的文化和产品已经渗透于很多领域,并有扩张和蔓延的态势。审丑现象通常以设计作品颠覆公众的常规审美观或传统道德观来获得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以这种审丑现象为切入点,对电影海报设计中出现的这种现象的成因、影响进行研究。电影海报设计由于娱乐、大众消费等特性,审丑现象尤为明显。本应具备一定收藏价值和纪念价值的电影海报都沦为简单的明星大头照拼贴,甚至是耗资巨大的名片如《赤壁》《建国大业》等,都是明星堆砌,把极具意义的历史电影宣传低俗化。更甚有电影海报,直接照搬国外海报,无论是构图、色调还是文字编排都如出一辙,这种忽视知识产权的做法会让观者误认为该电影也是抄袭之作。还有一些海报,夸大电影的暴力血腥,呈现出一种极端的病态画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之,商业电影海报的审丑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有特点的现象,研究这种现象的特点和成因,有助于改善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商业电影海报审丑现象特点
一张优秀的电影海报除了其商业上的成功外,还应具备原创性、电影代表性、脱离低俗趣味等。如果不具备前述特性,而是以抄袭、堆砌、低俗为主体,则会出现审丑现象。具体而言,商业电影海报审丑现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直接照搬他人作品,进行简单复制。
直接照搬他人作品,进行简单复制。如果没有见过好莱坞电影Loveactually的海报,这也不失为一张出色的海报。遗憾的是《爱情呼叫转移2》的海报所呈现的细节和构图方式都表明这是一张有抄袭嫌疑的作品。这不是个例:电影《全城热恋》和《Valentine’sday》《非常完美》和AddictedtoLove、《唐琅探案》和《大侦探福尔摩斯》《惊天动地》和《父辈的旗帜》等等,可以说电影海报的抄袭几乎成了惯例。这种海报设计的抄袭会让电影原创性降低。
(二)对人物身体与精神的病态的描绘;对暴力、流血场面情有独钟的展示。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论述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管理意义重大但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论文通过探讨其资金管理的内涵和过程,分析其所存在的缺陷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活中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提供的服务或者商品具有公共性和普惠性,能为我国公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些单位既有其他企业组织的共性,又有行政体制下的特殊性,而这其中,重要的不同点就是运营资金的来源、运用等环节的不同。而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并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的流程
管理工作的主要步骤都包括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而资金的管理工作就是上述步骤的实施受体都是资金。在较为广泛的概念上对财政资金管理进行流程上的分类,主要可以分成四个过程:筹资过程、投资过程、营运过程和分配过程。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筹集过程中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方式,以保证在重要和关键领域内的国家管控力和人民利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投资主要是进行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主要以购置固定资产为主,对外投资如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股权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因为要保证行政事业的稳定性、定向性和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营运就是指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对收支项目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主要就是对一定经营时期后的利润所得进行分配,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行为主要目的,其所得利润由全体人民和国家共享。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的特殊性
1.定向性。行政事业单位由国家部门进行统一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因此在经营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所以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定向性首先体现在资金来源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不像其他商业性企业中的资金那样具有多样性,如自有资金、银行借款、金融筹资等等。除此之外,定向性还体现在使用方向上,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受到较为严格的计划管理,因此其资金必须使用到规定的领域、方向和具体细节中。如公立学校作为典型的行政事业单位不允许将学校资金用于对外投资中,如购买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而只能投入到学校建设需要中。2.计划性。行政事业单位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社会组织。为了保障人民能够普惠的享有到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就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总体的规划和布局,然后层层下达给下一级政府令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细则的出台,因此,在财政资金管理这一步骤也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政府通过总规划进行资金需要的估算和预测,然后再进行资金的拨调。而营利型企业的资金管理具有较为灵活的市场性,不管是筹集、投资、运营和分配都是依照市场化的标准和需求进行操作。3.复杂性。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层级过多、人员冗杂,这样在决策上存在缓慢失真的状况,而且容易造成机构内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所以在财政资金管理中,由于涉及到的层级较多,因此在资金运用上的决策和计划的下达存在缓慢的缺点。并且由于财政资金管理的涉及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权责不明,人浮于事,因此很难在资金管理中做到追责。除此之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管理具有较为复杂和冗杂的审批程序、管理程序和监督程序,因此资金管理不具有及时性。由于组织结构、人员设置和管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导致整个财政资金管理过程具有明显的复杂性。
区块链下财务会计的变革探究
摘要:把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技术的重要突破口,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区块链技术在给财务会计行业提供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对传统会计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引发了行业关于“会计消亡论”的讨论。文章从区块链本质与特征切入,深入探讨在传统财务会计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实际意义,通过了解掌握区块链技术能够增强自身竞争力,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实现财务会计行业的变革。
关键词:区块链财务会计“会计消亡论”公开透明
区块链技术在近年来被推上了各行各业的风口浪尖,因其所具备的分布式结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优点,为传统财务会计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方法。区块链技术自身天然的分布式账本结构以及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易被篡改等特性在传统财务会计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中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在国内外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受到了各行业的高度关注。本论文旨在研究区块链技术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和可应用前景,提出区块链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在财务会计方面的优势和可优化应用的方面,研究区块链技术在财务会计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可能出现的弊端问题,为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一、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公开的分布式账本,在分布式账本这个模式下,每个节点的权限皆平等,节点之间不需要授权,依靠共识机制维持运行,自发地、诚实地遵守预先设立的规则,形成了独自完成、自我完成的结构,并且通过数学算法、时间戳等技术,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提高可靠程度并实现资源共享。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
第一,去中心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结构,其容易出现信息泄露、被篡改等方面的问题。而在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下,无传统会计上的只有一个中心的情况,各个节点互不干扰,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能实现多个中心协作,降低了交易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情况,各个节点均遵循底层协议,无需人工接入,仅依靠机器更加可靠安全,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拜占庭将军”问题,省略了中介机构的介入,保障了更大的稳定性与可信赖程度。第二,匿名性。为了保证各个节点的隐私,区块链技术采用密码学中的手段,而不是依靠第三方机构,减少了信用风险等问题,在数据完全公开的前提下,同时保障了私人隐私的安全性,有助于帮助企业在保护账户信息私密性的同时建立于外部信息系统的联系。第三,开放性。因为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所有节点都可以参与,所以面向的范围十分广泛,也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信息的透明度,每一个数据的更新随时同步于其他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享有所有的信息。因此,只有保障数据的开放才能保证所有节点的参与性。第四,难以篡改。区块链上的内容需要采用密码学原理进行复杂的运算后才能记录上链,在通过验证后该信息将会被永久储存,并且在区块链上,后一个区块的内容会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内容,造成篡改的难度非常大,从而使得信息更加安全,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