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设备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1+ 3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在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实践中,以组织学生活动为教学主体,以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测量技能训练过程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这种模式可总结为“1+3”教学模式。“1+3”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设定“1”个“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小组探究、合作实训、总结点评”的“3”个步骤开展小组探究实践式学习。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1+3”教学模式;合作实训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类专业人才必备的一项专业技术技能,是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测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1]现阶段,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基础较差、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在教学实践中,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把整个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细分为若干个项目,按照施工顺序还原现场测量过程,按项目开展“1+3”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在“1+3”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反复锻炼测量、记录、成果处理等职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现阶段,多数中职学生存在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不强、缺乏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问题。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演、练的方式进行的,由于基础差、班额大、设备少等原因,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讲解听不懂、操作演示看不到、操作练习机会少的问题。对专业岗位认知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对新课程、新知识、新设备的好奇心逐渐减弱,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往往会引起学习参与度下降、存在感不强等问题,从而导致自卑心理、学习压力倍增的恶性循环。
(二)仪器设备不足
高职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
【摘要】风力发电现在得到了人们充分的重视,在当前低碳背景下成为了重要的电能来源。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的风力发电起步较晚,所以技术人才的匮乏一直以来都限制着我国风力发电的发展。因此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风电技术专业,给风电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实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并不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这也体现出了我国风电专业的教学当中实践性严重不足。
【关键词】高职;风电专业;实践性教学
与在我国风电专业教学当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落后,所学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的已经形成脱节;实训课程比重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平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上也存在缺陷等等,所以总结起来,现在我国的风电技术人才培养当中仍然有很多问题。
一、提高课程设置水平
实践教学质量是直接受到课程的设置情况的决定的,无论是课时的多少还是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保证原有的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结合专业内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实训课的比例设置为高于50%。风电设备检修与维护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液压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风电场电气系统、传感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金工实训、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电机检修及拖动实训、电工实训、风电机械设备检修实训、电气运行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风电机械设备制造与装配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绘图(AutocAD)、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数控加工技术、风力发电机组原理、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维修、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及加工、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金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
二、改良教学方式
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其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是不同的,所以有着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仅教师要改变教学风格,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和范围,以实践性作为立足点,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的图片,并且应用内部解剖图来让学生了解风电站的工作原理。结合风电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来让学生可以对于设备的运行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实验课上,可以结合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条件来开展实验活动,在实验教学期间可以将实验室全天开放,组织学生分批次来进行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来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应建立一套健全的、符合于风电专业应用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实训教学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来说,要以集中实训为主,而专业技能实训则要作为强化内容来教学。其中基本技能包括绘图软件操作、电工金工实训、设备检修等等。实训教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学生毕业前一个学年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过程管理和整个风电站管理体系。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开发实践
【摘要】
移动宽带改变未来生活,现在已进入4G时代,学校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职业化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应用MIMPS教学法开发“LTE移动通信技术”教学过程。教学实施环节,以双主体授课,双主线教学,实训研究为核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MIMPS;双主体授课;双主线教学
本课程学习体现4G网络的热点及方向,契合国际通信技术潮流,面向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情境教学,通过项目制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习知识,在做中学,学中做,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为学生从事4G网络配置与优化、4G网络故障排除、通信工程设计、通信工程施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1MIMPS教学法开发教学过程
MIMPS教学法[1]是以职业化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架构(Modularization),分层-交织(Interlacement)的实训项目为载体,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力(Mission-driven),围绕实训研究(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辅以学生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的助推力,通过任务划分(也称为项目划分)的方式把课程的内容整合成一系列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着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员工角色,实现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过程。最终真正达到提高学员技能水平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
电力电教革新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葛笑寒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首先要求重构后的每一项目是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即包含三块内容;其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项目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最后应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环境———实训基地,即实训基地能够完成教学项目。因此项目从电力电子器件的功能知识和测试技能开始,深入到其构成的主电路和对应的触发电路,最后到项目的实现完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渐进提高的过程。将课程重构为调光灯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直流调速装置应用与检修、开关电源的调试与检修、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与调试、变频器应用六个教学项目前,大部分院校都采用挂件结构的实验台完成实训。扩展方便,只需要更换挂件就可以实现。
但是电路板全部封装在系统内部,看到的只是电气符号和电路图。实训部分只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并作出相关分析,效果不好,也不可能全部把挂件打开使用。结合仿真实验、硬件实验及课程设计、现场试验设计步进式教学方法思路先进,但是企业现场教学难以实现。
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设备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基于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思路。基于项目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一个项目一般至少需6到8个学时,要求按照6步实行教学做一体。结合一次课往往是理论分析与动手实践结合,而不是资讯分析———项目相关理论学习———项目实施。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融渐进,以调光灯系统为例,从基础实验、仿真实训、项目实训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调光灯系统和其他项目一样,其核心是电力电子器件、触发电路、变流电路三部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三部分的结合成为一个系统。
基础实验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对晶闸管的学习过程,用实训室的器件展开。首先,认识器件。每一组学生发放几个晶闸管,学习辨认晶闸管的阳极、阴极和门极,在此基础上引入晶闸管结构、等效电路。其次,了解晶闸管的工作原理。在教师引导下,做晶闸管的试灯试验,并记录相关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晶闸管导通关段条件。再次,记录晶闸管的型号,师生一起分析晶闸管的相关参数。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用万用表测试管子的性能,并且联系测试实训台上所有晶闸管的好坏,判别晶闸管。触发电路的学习过程,以最常用的单节晶体管触发电路为例。在教师引导下,用示波器对各个部分的波形进行测试,并分析原因。使用过程中某个触发电路可能损坏,通过示波器的测试也能够找出故障。最后对触发电路的工作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仿真实训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一体化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实训都要用到电力电子器件,需要三相交流电源和双踪示波器等设备。操作过程虽然严格要求,但是同学们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过流和接地报警,甚至烧保险丝、损坏实训装置。因为系统电路都是封装在挂件内部,一旦损坏难以查找原因、难以修复。另外电力电子线路是一个系统,示波器、器件、触发、同步等任何问题出现,系统就无法启动。计算机仿真不需要三相交流电和设备的操作,在MATLAB/SIMULINK运行环境下,用户只需将所需电气元件的模块添加到模型编辑窗口,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快速地组建仿真模型实现电力系统的计算仿真。还可借助计算机仿真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调光灯主电路为单相半波电路,按照要求找到相关元件构建模型。双击示波器后,可以看到电源电压、输出电流、输出电压、脉冲及晶闸管的电流电压波形。据此,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各波形出现的原因,深刻理解电路工作原理。改变触发延迟角,则可实时观测由此波形的变化,深刻理解调光灯的原理。同时移开触发信号或者移开晶闸管可以模拟触发电路故障、晶闸管断路时的输出效果,对实际电路的调试提供帮助。
综合实训在一体化中教学的体现项目主体由器件的选择、触发电路的安装测试及变流电路的安装组成。按照项目要求和项目图纸安装好电路,经检查无误通电试车,观察灯泡的亮暗变化,并记录相关输出波形。实际调试不像仿真那么容易,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项目无法完成。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实训台电源状况检查;晶闸管好坏的鉴别;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安装;电路检查;同步检查;脉冲移相角调整。按照这样的顺序,层层监测,可以最大效率完成项目。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论文
1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院校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记录了一切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过程,存储了职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信息,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践课程的参考资料;其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将仪器设备的采购过程,质检过程,安装过程,调试过程和报废过程中各环节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一旦因此而发生法律纠纷,可以以此为依据去执行;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以往的采购管理方案的积累,可以给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采购管理方案打下基础。
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现阶段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不同实验实训设备的维护管理注意事项不是很了解,常常以一刀切的方式去进行维护和管理,由此建立起来的档案常常出现一些问题,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体系难以有效的反馈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特点;其二,职业院校对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很重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将复杂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不懂得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这也成为制约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不懂得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去进行调整和改善,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处于低效率的状态,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其四,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具体的组织管理部门去专门负责,常常是将其附属到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权责中去,造成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不全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较差。如果上述提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利于职业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
3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策略
3.1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也需要遵循档案管理工作的一般准则。具体来讲,结合多年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工作原则:其一,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于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与实习基地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并且与实际的实训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依照实践教学规律去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二,专业划分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其实践课程是不同的,其所需要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能做到按专业划分管理类别,也是很有必要的;其三,及时归档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专业众多,学生人数多,实验实训设备常常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也应该是动态化的;其四,重点管理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价格昂贵,使用率比较高,出现故障后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仪器设备,应该格外注重,将其每一个信息都计录在案,以实现对重点仪器设备的动态化跟踪和管理。上述是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特定规范,也是制定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的依据。
中职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探析
1着力加强师资能力建设
1.1定制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师通常具有多年专业课教学经验,但档案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学校可为每位文秘专业教师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文秘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职称的同时,必须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二、三级证书,或者参加档案专业职称考评,取得档案专业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
1.2建立教师暑期实践制
学校可规定文秘专业的教师,特别是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师,利用暑期一个月时间到学校档案室进行实践,和档案室档案员一起开展年度档案整理工作,以促进档案管理课程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实践结束后,专业教师要写出实践报告,由档案室主任撰写实践评语,交学校教师发展处提出考核意见,作为推荐教师参加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1.3档案员协助专任教师开展档案实践教学
学校档案员可兼任档案课程实践教学的辅导教师,协助专任教师开展档案实践教学。如,在档案模拟实训室担任实训辅导、在校内档案室进行见习指导等等。档案员作为档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辅导老师,每年必须参加档案继续教育培训、定期参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校也可不定期邀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专家赴校对档案员进行工作指导,使他们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增强业务实践能力和教学辅导水平。
机电一体化教学思考
中职课程体系中应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满足其发展需求。因而中职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运用,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技能操作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本文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课题进行分析,做出了相应的阐述,以下为详细叙述。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日渐加快,这一发展形势下,无疑对中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应用型人才,同样要确保人才的综合素质合乎企业聘用标准,随着我国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提高了对于技术性人才素质标准,要求其具备实践能力、操作技术与创新能力,成为综合素质合乎标准的专业性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实践活动作为支撑,这样方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为学生创新力以及操作能力的形成提供能力条件。中职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现代化生产需要,为学生提供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引导其接触先进的设备。该设备与普通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内部功能相对完善,且实践应用性能较强,值得在增值课程体系中推广。虽说该设备的引进成本相对较高,但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却是普通机电设备无法比拟的。文章首先针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组成进行分析,详见下述。
1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构成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内部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输送单元、铝合金实训平台以及装配单元等多种构件,其中的核心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多由传感器、PLC模块以及触摸屏模块的构成,实训过程中应要求学生结合内部构成,进行灵活重组,通过有效的安装,确保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优势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功能主要体现在运送物料等方面,运送物料需要借助机械手臂的作用将单元舱内的相关物料输送到加工单元内,待到物料加工完毕后,再将其运输至物料台,实施精准分拣,分拣过程中主要根据产品颜色、材料构成等确保分拣的针对性。基于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仅可为学生展示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利于学生明确其内部构成及功能优势,掌握装置的应用技巧,实现知识的内化,转化为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在明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构成后应进一步确定其应用优势,发挥其应用价值,逐渐作用于中职教学,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接下来文章针对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
2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优势相对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接近行业实际。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操作主要涉及工业现场主流技术以及现阶段工业发展中的控制技术等等,有效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现阶段相对先进的装置设备,并实时了解技术应用特点以及设备构成、功能优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第二,设备展示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运用不仅可为学生展示整体的内部构造以及安装特点,同时可以确保设备展现的全面性与直观性,可以一定程度的缩减教学时间,从而逐步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第三,系统相对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内部系统趋于完善,主要构成包括变频器、传感器以及PLC技术等,为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可大大系统控制效果。第四,设备应用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教师在运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需求,及时更新设备,突出设备的实用性与可靠性,使得教学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中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组成,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应用可为学生展示现代化生产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能优势,该装置中包含许多先进技术,主要涉及可编程控制器、电机驱动、传感器以及机械传动技术等等,学生在接触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过程中,将会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与操作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得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中职教学环节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经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具体见下。第一,实训装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多会将其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后,从而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以上教学设计方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未能接触先进的实训装置,加之基础课程不够扎实,面对实训课程,易产生负面情绪,或出现畏难心理,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将实训课程放置在专业课程之后,部分学生虽说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很难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缺少实践方向上的指导,最终的实践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样的课程设计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甚至会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达到企业人才聘用标准,至于其日后发展尤为不利。第二,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部分中职课程体系中未能将机电一体化实现装置操作与训练融入其中,导致学生难以接触相关的实训设备,从而丧失了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机会。此外,也有部分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类因素影响,趋向于引进落后的实训装置,理论上来讲是为了引导学生接触启蒙工具,但从长远化角度来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尤为不利。特别是部分中职教师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应用过程中未能将课堂理论有机结合,无法体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在中职课程中的应用极具必要性,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由于装置数量不足,甚至存在不引进该技术的情况,即便引进了实训装置也伴随着设备应用受限的问题,使得实训装置的功能优势无法发挥,削弱了教学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高校发酵工程技术探讨
1实验室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
在高等学校,实验队伍一般是指负责实验技术的人员,其工作包括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相关仪器设备的培训与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当然,随着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发展,实验队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职责需重新定位,实验队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必须参与日常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实训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才能相得益彰。高校发酵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学专业老师与实验队伍配合默契,互相尊重,既分工又合作,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发酵综合技能。高校发酵工程技术综合实训突出的是接近实际生产,为此,高校要配套专项经费用于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队伍技能培训、实验耗材支出等,使实验配套尽量达到发酵实训要求。目前高校实验室改革已由课程实验室组建成为综合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高校可统一协调,建立一个满足发酵专业教学综合需要的公共性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化,会让教学更加方便,对于学生,不同实验可以在同一实验中心完成,利于节省时间,方便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2实验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安全教育
高校发酵综合实训是模拟企业发酵车间的生产过程而开展的综合性实验,实验理论教学包括种子的制备、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种子质量控制、接种、发酵中间分析及代谢调控及产物分离纯化等内容,教学工作量大,难度高。为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购买高仿真模具进行形象教学,或者开展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发酵相关仪器设备及整个发酵工艺特点;此外,可请仪器厂商或发酵企业的工程师开展公益性技术讲座与座谈,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仪器设备的理解往往最深入,其讲解更加实用且易懂。当然,由于发酵实训涉及到蒸汽和压力容器,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在教学时应把安全教育摆在第一位。应确实做到保证每位学生熟悉实验平台及周边环境,比如水阀、电阀、消防设施及出口位置,对学生进行消防培训,至少要求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对可能存在危险的实验,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防护措施,如穿实验服,戴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等;实验进行时,应要求学生密切注意实验进展,不准随意离开岗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要有紧急预案,对一些常见的中毒情况应掌握急救措施。
3生产实训
3.1岗位设置和管理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发酵企业车间的管理框架结构,设置车间主任、各工艺班长、普通操作工三种岗位,分别有教师和学生担任相应的职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生产实训的工作。教师任车间主任,组织实验平台生产实训工作,布置各项实验任务;学生骨干任工艺班长,完成主任布置的任务,抓好班组的生产管理,督查发酵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按要求做好交接班工作;普通学生为操作工,负责具体的实验操作,及时准确的填写岗位原始操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