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少数民族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谈少数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
摘要: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特殊的一部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民族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民族经济的增长是否会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同样有影响?因此,本文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从文化视角研究经济的发展,探究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分别分析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之间的互相影响机制,得出结论:只有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平衡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经济;民族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受到更多的关注。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整体步伐、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的关系可以使它们之间达到平衡状态,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所贮存的经济潜力和文化潜力,才能把各种优势资源转化到经济建设上来,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效益。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研究成果如下:李曦辉,雷聪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现实需要、不竭动力和独特举措,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取得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1]。张学敏、姚姿臣通过对我国民族教育经济的演进分析以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分析,点明了我国民族教育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周晓唯通过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得到了促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动力。马先标把民族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为民族经济学下新定义。崔亚虹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所遇到的经济和文化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进而提出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郑建锋认为各民族之间加强文化互动,尊重彼此文化的差异性,搞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地区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有重要意义[2]。
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文化的功能
1.传播信息功能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超越传统煤体的趋势,传播功能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功能。现今社会人们普遍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这个趋势也有越来越强化的势头。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中,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非常突出。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有78.5%经常上网浏览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大多都有网上平台。较强的传媒功能,使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近距离接触网络,充分享受网络文化的富足和平实。
2.交往功能
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交往由时间、地点、环境、方式、心理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点、空间、方式等因素会收到现实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网络给人际交往提供了超越现实交往障碍的平台,有许多网民从未谋面但却情投意合,网恋已经成了新的恋爱方式,。“人人”、“陌陌”也是在新时代下网络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用程序。
3.娱乐功能
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网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许多网民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内容多数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聊天等娱乐性的活动。为什么当今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娱乐性上网方式?这与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有着特别大的关系,特别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人们选择娱乐性上网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随着网络聊天工具和网络游戏的出现,赋予网络文化极大的娱乐功能,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的直接目的,不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聊天交友或者玩网络游戏。
当代经济民族文化关联性思索
本文作者:张广才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视野下,现代经济发展推动着各地区经济模式转型。经济模式的转变,必将引起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模式的变迁。文化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而作的文化调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潜移,这种文化在潜移过程中会与固有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新的冲突。如何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化经济模式大行其道的当下,找到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新途径,在发展经济、保持传统文化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达到既发展民族经济又保持传统文化的双赢目的,这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现代经济的发展会对以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民族产生深刻影响,其结果是促进民族经济适应新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发生经济形态的转变,民族经济形式的转变同时会导致民族文化调适、转型,从而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新的文化诞生。这是现代经济对民族文化主要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文化意义就在于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动力。”[1]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转型是为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转变。“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实际上,环境也迫使它们非迅速发展不可,由于它们面临的不仅有发展的机会,还有被淘汰的压力。”[2]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融入较先进文化,不仅是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避免淘汰最有效的手段方法。以农牧为主的达斡尔族人过渡到农耕与畜牧混合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例,达斡尔人的传统民族文化,如“罕拜舞”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形态。新“罕拜舞”保留了原始舞蹈中农耕狩猎的舞蹈动作,结合了现代人的特点,发展成为老少在广场能够健身的大众化舞蹈,成为传承达斡尔文化的重要载体。鄂伦春人从单一狩猎向农耕文化转变,他们走出山林,放下心爱的猎枪,开始农耕生活。而农耕之余,发展起来的桦皮画艺术则将对山林的留恋留在了方寸之间,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存活在当下生活中。这些文化模式的转变一方面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使之更快适应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民族文化来讲,伴随着新经济而产生的新文化,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其次,混居经济对文化影响是促使文化模式的趋同,其结果是淡化本民族文化,共同形成新的大文化。从现在我国民族分布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在空间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显著特点。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是和汉族杂居相处,就某一局部地区而言,主要是少数民族之间或同时与汉族混杂居住。”[3]在黑龙江地区,混居是本地区特别鲜明的居住特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黑龙江有54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以黑龙江中、东部牡丹江及周边地区为主散居地;满族主要散居在哈尔滨双城周边地区;蒙古族主要散居在黑龙江靠近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人数较少的赫哲族居住在同江、抚远紧邻俄罗斯的边界地区。散居的民族在居住的具体村落中又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态势。各地朝鲜屯、回民村、蒙古民族乡镇多是民族人口相对多的地区。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是值得提倡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些人口少的民族在其他民族影响下很难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散杂居地的不仅经济发展模式要相互影响,文化也处于相互融合的态势。要想保留住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必须有自己特色的经济产业。因为这种经济上的强大并带有本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是能够随着经济发展得以延续的。但是,那些人口规模小、本民族的消费群体在逐渐减少的民族在文化与经济转型中面临着更多文化基因的丢失。如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都是由于人口过少,在周围强大的汉、蒙、满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经济、文化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文化传承举步维艰。缺乏经济发展目标的民族文化保留是艰难的,民族文化丧失了本身具有的文化特点,致使本民族文化淡化,随之而来的是与主流文化的趋同。
再次,地缘经济是衡量外部经济对民族文化影响的重要标志。空间距离是民族传统文化保留的重要尺度。经济越不发达,距离中心城市越远,民族文化的遗存保留就越加完好,受到城市化经济冲击的影响越小。地缘经济的辐射强弱,地缘优势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以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聚居区为例,在接近市区的区政府附近的达斡尔族村齐齐哈村,达斡尔人居住的建筑与其他汉族人的建筑模式已经看不出有任何区别,唯独在建筑上保留了开西窗户的习惯。而当地的汉人在建筑时也采纳了西窗建筑风格,除此之外,看不到一点有达斡尔族的建筑风格的民居。而远离城市的偏远卧牛吐、莽格吐民族乡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民居。此外,汉民族经济发展,带动了周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逐步融合,其原有的文化特点逐渐淡去。少数民族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里汉文化与其他民族问题的交流是相互的,彼此相互影响着的。总的来说,汉文化由于处于文化的主流与支配地位,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他民族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向汉文化靠拢,与汉文化接轨。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制约着文化,经济的变化造成了文化潜移,在与外来文化接触中导致民族传统的改变。
二、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主要是合理利用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行创意加工,使旅游产品、文艺、景点等实现增值。该产业对于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创意产业是经济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贫困的有效战略,也是推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优势,“一带一路”给黑龙江省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在经济、文化、交通、开放条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创意产业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1问题的提出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战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文化创意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兴起。中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2006年,我国才着力从政策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依托现代科技,整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是少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提高旅游产业效益的重要形式,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其发展的核心,旅游产品是其发展的基础,创意是发展的关键,创意环境是其发展的保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首先要实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产品化。文化旅游可以使人们体验新奇民族文化中的歌舞、礼仪、工艺等内容,借助于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使文化旅游资源其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原动力。黑龙江少数民族具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其资源优势体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方面。黑龙江省有34个民族,其中10个世居民族,如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具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潜在优势。黑龙江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艺术瑰宝。黑龙江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在旅游开发以前比较落后,比外界接触少,相对封闭,因此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古建筑、古文物、古遗迹等属于物质文化资源。在保护物质文化资源的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对民族语言、歌舞等进行创意开发,依托舞台剧、旅游项目等形式进行展示。少数民族依托商业化表演、旅游项目的开发,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些都是创意文化商品化推介的过程,在保持少数民族艺术原真性基础上去演绎发展,保持其可再生性。由此,旅游文化资源在创意产业中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打造地区特色品牌。(2)产业发展优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相比,具有自身发展优势。此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少数民族旅游业在国家战略转型期逐渐显露优势,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支撑,少数民族创意旅游业具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鄂伦春、赫哲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开展的旅游创意活动,主要集中于民族文化品牌塑造、民族地区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民族旅游产品升级等方面,通过打造旅游形象、开发民族原生态歌舞表演、民族地区采风等媒体合作打造民族生态旅游产品等创意活动宣传本地区,创造精品游。少数民族用文化创意赋予旅游活的生命,将民族文化创意融入旅游商品开发、包装、广告宣传和营销中。从而使旅游景点收入增加,实现了旅游产品增值。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在其他产业经济增长有所下滑的情况下,旅游业仍保持增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已经发展为全国第一大产业,而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对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保护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会更具发展潜力。
3“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市民宗系统全年工作总结与思路
一、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民族宗教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继续提升年”活动的安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民族工作促发展、宗教工作保稳定两个重点,各项工作乘势前进,呈现出民族经济发展迅猛、各民族团结和谐、宗教形势稳定的良好局面。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五年一次),市民宗局作为全国31个、省唯一一个“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受到了国家民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隆重表彰。
(一)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一是管好用好少数民族发展扶持资金。联合市财政局对各县(市区)呈报的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中进行了认真筛选、调查论证,确定了1个回族镇、10个民族村的11个项目作为急需解决的重点项目进行了扶持。上半年,联合市财政局对年以来省、市少数民族扶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集中自查,对扶持项目的预算、施工、验收、结算程序及产生的效益等进行深入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资金使用。二是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在今年申请的11个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中,农业合作组织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就占6个,为历年来扶持力度最大的一年。加大了对我市农业合作组织的宣传推广力度,陪同新华通讯社主任对我市少数民族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陪同市民宗局长段胜浩一行7人、市民宗局调研员一行6人来聊考察少数民族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共同交流和探讨少数民族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三是加强调研督导。陪同市人大有关领导深入到县对民族经济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人大常委会上代表市政府作了《关于全市民族经济工作情况的汇报》。组织专人对全市少数民族重点县和民族乡(镇)、民族工作重点乡(镇)、民族村经济发展情况、民族工作部门人员情况进行了专门统计调查。对《全市农村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三年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县(市区)对照《规划》中制定的年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自查和总结。
(二)用好政策,引导民品生产健康发展。按照《省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利差补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与市人行、市财政局密切配合,全力做好民品企业贷款贴息工作,年初联合市人行对全市24家民品企业进行了贴息额度核定工作。加强对全市民品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多次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对全市民品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民品生产工作欠规范的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并将几家民品生产规模大、贷款数额多的企业列为“十二五”期间重新调整的备选企业,积极做好“十二五”期间重新申报工作。8月份,在全国民族贸易和民品生产政策衔接落实工作座谈会上,市作为全国民品工作开展较好的6个市(自治州)之一作了典型发言。积极组织我市的民族、民品企业参加“中国第三届(年)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评选活动”,凤祥集团荣获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金牛奖;市三和纺织集团董事长宛秋生、天天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敬涛、洪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达3名回族企业家荣获中国杰出穆斯林企业家金狮奖。
(三)丰富内容,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8月29日,市召开五年一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全市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3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0名模范个人。会议由市长林峰海主持,市委书记宋远方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在聊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统战部长等领导为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颁奖。会议还邀请省民委主任马文艺作民族工作专题报告。各县(市、区)分管副县(市、区)长、统战部部长、民宗局长,经济开发区分管副主任、民宗办主任,14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民族工作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规格高、范围广,起到了很好地宣传效果,有力的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向各县(市区)部署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专题信息上报工作,要求各地明确了领导专职负责和专人具体报送制度,每月按计划及时向省民委报送创建活动信息;制定了市“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单位”评选标准(试行),被省民委评为全省民族宗教工作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市民宗局被省民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东昌府区古楼街道办事处铁塔社区、市新华街道办事处、徐庄乡3家基层单位被省民委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乡(镇)村(居)社区”。认真开展第十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下发了通知,组织各县(市区)集中开展了户外民族常识宣传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集中宣传报道、民族问题专题讲座、基层文艺演出、组织卫生医疗专家义诊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落实政策,全面发展少数民族各项事业。一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认真筛选项目、组织训练,积极参加4月份举行的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派出了50余人的代表团,取得了表演项目一等奖和竞赛项目一金、四银、二铜的优异成绩,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召开了第八届省民运会代表团庆功会,副市长向获奖运动员、教练员颁发了奖牌、证书和奖金。省民运会后,积极组织大桥架鼓、女子传统拳械等比赛项目参加第九届全国民运会,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9月份,组织我市25名少数民族运动员首次代表省参加了全国第九届民运会,取得了武术比赛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和表演项目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市民宗局、市民宗局作为先进集体得到了省民委、省体育局的通报表彰。二是成功举办民族干部培训班。4月25日至29日,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了全市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培训班。这是我市首次举办这样一个高规格、高层次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培训班。分管民族工作的县(市区)长、县(市区)民宗局长、部分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等3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的能力,使其驾驭工作的能力得到继续提升。三是做好少数民族中考、高考考生审核工作。全年共为回、满、壮等5个少数民族成份的301名中考考生、347名高考考生办理了加分照顾审核手续。四是全力做好清真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开展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清真食品市场检查活动,向各县(市区)下发了《关于加强对清真食品类生产加工企业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监管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清真食品安全生产工作,保障和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p#分页标题#e#
(五)巩固提高,不断提升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水平。年通过强化典型示范作用,指导各县(市、区)结合创建活动的开展,突出各自特色,分别打造了2-3处窗口场所,运用经验介绍、现场观摩、参观学习等形式,真正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推动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为进一步巩固“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成果,3月15日至6月15日在全市开展“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回头看”活动,主要是对年度“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对已达标的抓巩固,对中间状态的寻找突破,对相对落后的抓整顿,努力实现整体推进,将“回头看”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宗教工作考核内容。6月23日,市政协副主席李福祥率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一行20余人,到专题视察“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工作。11月底,经省考核组检查验收,全市又有10个寺观教堂被评为“省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市民宗局还被省民委评为“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少数民族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立足于当前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并针对其存在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改善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县域经济 发展战略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少数民族的县域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这不仅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促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进而加快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
1.县域经济的内涵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
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及基本特点
(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
在讨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时,如果以现代都市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为标准,那么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基本要素带有更加浓厚的原始色彩,也就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了。但是如果跳出现代都市社区教育的基本范式,不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则会发现它和西方早期的社区教育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在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上,是一种全民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活动。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一带,且以农村为主。受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相对落后,以村寨为轴心的生活空间相对闭塞。因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村寨为单位,以家族、部落为纽带的较为原始的或是自然状态下的民族村寨教育,与由政府牵头组织施教的都市社区教育相比,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基本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教育内容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为强化下一代民族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都把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叶忠海在《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内容作了如下的分类:第一类是民俗教育,包括物质、社会及精神民俗在内的教育;第二类是生产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农耕、狩猎、采集、捕鱼及手工技艺等传授;第三类是宗教教育,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并非全是玄虚、迷信的成分,也包含了一些早期人类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比如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从教育功能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主要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即文化传承功能。为了维护古老的社会习俗,规范社区内成员的行为举止,必须通过社区教育传授传统知识体系,强化传统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民族或社区个体得以生存,群体得以延续的需要。第三,从教育组织形式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第四,从教育手段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通过家庭祖传、师傅带徒等一对一方式或是民间习俗、礼仪、节日、宗教活动等一对多方式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来实现文化传承的。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内在逻辑
(一)传统教育传承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考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但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仍与我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甚至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落后状态。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及其相对落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及建议。曾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实现各民族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在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坚拔寨、全力冲刺的关键时刻。没有经济条件良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没有强大的多民族国家。要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和”的价值理念和“合”的国家格局一直是主旋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诸多的条件使中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概况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建国以来,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互相交流交融交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朝鲜、布依、维吾尔、哈萨克、回、藏、苗、彝、壮、满等民族。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有在汉族地区聚居的,也有汉族在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的。这种分布特点,使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密切,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分布却十分广泛。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中提出了三大民族走廊,即西北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和南岭民族走廊。三大民族走廊既是地形地质的过渡区,也是不同生计方式的过渡区,更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存在文化并存现象。西北民族走廊由河西走廊和陇西走廊两部分组成。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从民族的分布和构成看,河西走廊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和杂居的局面。河西走廊以汉族为主体,还有一定数量的回族、蒙古族、藏族和裕固族人口,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成分文化组成。陇西走廊以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为主,且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形成了以多样性为特点的文化组成。藏彝民族走廊主要包括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自治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在该区域的南部,同时还居住着傣、壮、苗、回、汉等民族。这条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藏缅语族诸民族先民南下和壮侗、苗瑶语族诸民族先民北上的交通要道和众多民族交汇融合之所。南岭民族走廊生活的人不仅指今天生活在黔、桂、湘、粤、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苗、畲等民族,而且还包括历史上由这条走廊南下、北上或东进的汉族、回族、彝族、仡佬族、满族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大都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承灾能力弱,易遭破坏且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层次低,经济基础及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交通极为不便,通讯设施落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山路崎岖且交通极为不便,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极为困难,农民种、养出来的大量优质农产品无法运输。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信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产业水平低,结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农业是一种低效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经济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业和原材料等资源型重工业比重较高,投资回报率低。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因此相应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普遍偏低。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生活艰苦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量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措施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大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能源、水利、电力等大型项目,要以项目建设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要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果,推进生态工程建设,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完善交通设施及通讯设备,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筑建坚实桥梁。少数民族地区要继续加快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及通讯设施的建设,形成对长期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区域性大动脉,更要打通“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推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建设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要想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就要结合当地实际调整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型为现代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少数民族地区投资,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程。人才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就要想方设法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资与支持,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出台人才优待政策,防止人才流失,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筑牢人才基础。